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9年第三期

我珍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豫籍同学通讯录》

日期:2019-12-17 14:05: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单补生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军校值学生毕业之际,除印制本期同学录(影像类)外,还印制各省籍同学通讯录(文字类),涵盖同时期本校附设班团(营)队之受训学员生,以达联络同学感情,永守亲爱精诚,发扬黄埔精神之目的。

  笔者收藏了一本民国铅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豫籍同学通讯录》,布面烫金书衣,尺寸12×9厘米,纸本56页,内有总理遗像、蒋校长像,篆体校训“亲爱精诚”及通讯录。其中记载1933年8月至1938年9月南京在校豫籍学员生,显示其姓名、别号、年龄、官职、队属、期别、永久通讯处。包括军官高等教育班第5期吉星文、王德宏等51人(上校7名,中校11名,少校33名),校部3人,战术研究班1期赵振宇等3人;第10期学生2总队32人,第11期学生1总队17人,2总队25人,第12期入伍生团15人,第13期入伍生团52人;空军入伍生营第4期(即空军军官学校第9期)王虹祯、张省三、张明纬、张明钰等9人,第5期(即空军军官学校第10期)张乐民、刘炳麟、刘晃、杨可久、常江、原孝和、秦建林、姚文会、史复新等27人;附设五校新生入伍生营4人(陆军军医学校3人,陆军兽医学校1人),合计239人。

  

  同学录封面及其中孙中山像。

  用黄埔军校等同学录及相关资料与所藏通讯录对照考证,发现通讯录中存在姓氏有误和期别混用的问题,如姓氏正史误吏、正晃误光;如空军入伍生营第(正4误9)期,同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第9期航空班期别混用,凡空军入伍生未必升学到毕业时就都是航空班飞行员,不适飞行者,一律淘汰,航空班学生名册只记飞行员,不录被淘汰的学生。

  

  同学录中蒋介石像及校训。

  据空军官校9期航空班学生王光复回忆:

  1932年满州国成立,随后日本人的飞机经常在北平上空飞翔,用意在于向国人示威,大家都很气愤,热血青年更是义愤填膺,各大学的学生运动汹涌澎湃,群起抗日。中学生也不甘后人,纷纷行动起来,查封日货,游行示威。我眼看日本飞机天天在北平往复低飞,轰隆而过,有意吓唬北平的人民,心里非常愤怒,因此立志参加空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祖国蔚蓝的天空上击落日本的飞机。当时空军招生是半公开的,因为北方政府害怕日人干涉,禁止中央军校在北平公开招募。但是,招生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同学之间私下流传,已是半公开的秘密。当时我还在志成中学念高中,校长吴葆三是复兴社的人,暗中为国民党做事,保送学生南下参军。他私下对我们说:“你们天天说抗日,现在打日本鬼子的机会来了……”我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就在1935年底毅然报考空军。南京只派了两名人员来北平招生,一个医官,负责检查身体,另一个是负责办手续的行政人员。我考取空军中央航空学校(后改名空军军官学校)第9期,于1936年3月初从北平坐火车到南京,前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报到,在小营的空军入伍生营(第4期)受训一年,同一期的入伍生大概有200多人,但是后来有很多人被淘汰,录取168人。

  通讯录中还有5校——空军官校、海军电雷学校、军需学校、军医学校、兽医学校新生入伍生营之说,实际是指空军入伍生营;因空军入伍生人多达数百,其他4校人少,有的只有十几人,中央军校为了训练统一,节省财力,所以将5校入伍生一同归属空军入伍生营编制。

  

  同学录内页。

  翻阅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1924年至1934年)》,因史稿撰修黄埔校史至10周年(1934)收笔,而上述班团(营)队设立均晚于史稿,故未列入,有待校史续编。现将军官教育班、战术研究班、空军入伍生营情况简述如下,以飨读者。拙文难免鲁鱼亥豕,敬请方家指正。

  一、军官高等教育班

  通讯录中所谓军官高等教育班是中央军校附设的一个班次,简称“高教班”。1932年9月,蒋介石为划一各部队之教育及增进各军官之学术起见,遂命本校设该班于南京黄埔路马标,分期调集部队中之中上级现职优秀军官施以定期教育;同年10月1日第1期开学,蒋校长训词曰:

  昔贤云“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诸君久历行间备尝辛苦,其自身所得之经验与教训,当必深感于学识之未丰与夫修养之多缺而亟思更求深造也!本班之设即在使诸君多修养、多锻炼、多研究、多思考,庶几由学而知,由知而行,他日国耻之湔雪,国魂之发皇,民力之培养,民生之安阜,惟诸君是赖;诸君当怀于自身责任之艰巨与夫使命之伟大,而思以一日计二日之功,一人兼二人之任,猛晋不已,为民前锋;往者黄埔兴学作始甚简,幸以主义之力量,民众之声援,卒能提数千之众戡定广东,举数万之兵长驱北伐,吾侪后死者惟有接踵先烈以总理所谓“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为恒永坚贞之奋斗,方今外患之侵凌,民生之疾苦,视昔倍烈,兴国建业,匪异人任,今日为诸君始业之期中,督师江汉未能与诸君相见,惟所期望于诸君者甚切,特此电达希共勉之。

  当时,军事委员会铨叙厅规定,凡无中央允许的学历(如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分校,步、骑、炮、工、通、交辎等军事专科学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外国军事学校等),一律不准在军队任官受职,更不能充任校级以上军官。第5期学员于1936年9月入班(班主任江煌,安徽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7期毕业),学员大部是各军行伍出身、校级现役军官,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资历和作战经验,经过10个月政治军事学习,提高了军事学术水平,于1937年6月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从此获得黄埔学籍。所以该班在中央军校具有特殊地位,对军队统一战术思想、巩固国防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第5期学员、29军37师219团上校团长吉星文,在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中,果断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奋起抗日,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又如:1938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一周年之际,第5期学员王德宏,别号沛如,河南沈邱人,时任陆军第32师188团上校团长,被军事委员会授予华胄荣誉奖章。其陆军第32师(师长王修身),系西北军部队,淞沪战役中第32师参加了上海陈家行、宝山、月浦及吴福线锡澄线作战,在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此次授勋即是对该师全体将士的战斗表现和功绩的充分肯定。

  

  同学录内页,其中第五组有吉星文资料。

  二、战术研究班

  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鉴于学生逐渐增多,而教官特别是战术教官缺乏,于是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设立战术研究班,由学校的干部中,考选一批可当战术教官的人,在战术研究班加以培养,每期修业一年。蒋校长对战术研究班特别重视,任命黄埔1期生钟彬(广东兴宁人)为该班主任。战术研究班第1期有学员40人,多为军校第8、9期毕业生(如豫籍赵振宇为8期生,校培俊、张致臣是9期生),于1937年毕业。抗战军兴,南京本校迁移成都,该班又续办第2、3期,学员计80余人。

  战术研究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几乎与陆大相同,只是没有军以上的战术。课程以联合兵种的师、团战术为主(占全部课时的一半),战史课占四分之一,其余为参谋业务、战术教育法、后勤业务、航空战术、战车战术、炮兵战术、实兵指挥见习和政治等。战术教育采用图上和现地应用战术研究的方式,共分3个学期,每个学期4个月。第一学期为加强步兵团战术,先是图上应用战术,研究攻击(包括遭遇战)、防御、追击和退却4个课目,然后到野外实施现地战术两星期,仍是研究攻、防、追、退四个课目。第一学期着重训练指挥官的情况判断和决心及处置等,这一阶段除决心用文字表达外,关于军队部署等则着重用要图的方式表达,因此每个课题几乎都是要图作业。第二学期为师(两个步兵团)战术,仍然先是图上战术,然后现地战术,研究的课目,仍为攻、防、追、退。第二学期基本与第一学期训练的方式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些作战命令的作为方法。第三学期为调整师(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和炮兵团、一个工兵营及通信兵部队配合)战术,仍然先是图上应用战术,最后则为兵棋演习和参谋旅行,研究的课目仍为攻、防、追、退,而着重研究作战计划和命令、通报、报告等的作为方法。战史课的时间虽然仅次于战术,但所讲的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史和拿破仑战史以及日俄战史。战术教育法,主要研究想定的作为法和想定作业。这个课程在第三学期中占的时间较多,作业也较多,每个作业(如师进攻)包括想定及各种情况的演变和原案等。炮兵战术、航空战术、战车战术和参谋业务、后勤业务等,除讲一些原则系单独进行外,应用作业则加在一般应用战术里,不另作业。政治课有总理遗教和领袖言行,每星期都有一两个小时,多半由当时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邓文仪担任。

  学员毕业后应长期在军校工作,如豫籍校培俊(别号少仙,河南中牟人)自战术研究班第1期毕业,先后任17期步兵科少校队长、18期步兵科中校战术教官、21期步兵科中校战术教官。但实际上在军校长期当教官的很少,大多数将战术研究班作为投考陆大的预备学校,因为从陆大毕了业,就有机会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如各司令部的参谋长。

  三、空军入伍生营

  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简称空军官校)沿革: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以培训革命的军事人材,并关心空军的建设。当时在军校派1期生王叔铭、丁祥松,3期生毛邦初、张廷孟等10余人赴苏联学习军事航空,分别学飞行和侦察各科。1928年11月,南京中央军校为造就航空人才而设航空队,次年6月奉令改组为航空班,开办之始计录取本校5、6期生及军官团毕业生70名。1930年,军政部航空学校成立,校址设于南京大校场。1932年,经扩大改组易名中央航空学校(简称中央航校),校址由南京迁移至杭州笕桥镇,并在学校的南侧开辟飞行场。至此,蒋介石为了统一领导,免生派系,即以原来的航空班改为中央航校第1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航校于1938年由笕桥迁移到昆明,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

  空军入伍生营缘起:中央军校附设空军入伍生营始于中央航校第6期,中央航校前5期学生,每期在册飞行员不过百名,历经飞行失事死亡、病故、淘汰,人员大减。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表明以后中日双方必有空战,亟需培养大量空军干部并进行一年陆军入伍生教育,以提高学员军事素质;故成立空军入伍生营,其意义深远自无待言。1934年1月,蒋介石改用中央各军事学校总校长名义,以便全面掌握所属各军事学校的学生,建立一种中华传统的师生关系。蒋非常重视中央航校,视同黄埔,派周至柔担任中央航校校长,负实际责任。周至柔是浙江临海人,保定军校第8期毕业。其曾任第18师师长、副军长,是陈诚的同学和亲信。1933年,蒋介石派他到德、意等国考察航空,回国后曾到中央航校参观,向蒋呈上考察报告和建设空军计划书,因而蒋派他担任中央航校校长。1934年,航空委员会派员赴各省招考中央航校第6期学生,报考人数近3万,录取了400余人,于9月1日在南京小营入伍,由中央军校代训入伍生。9月15日,周至柔所呈军委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空军入伍生营编制表(计一营)》奉准颁行,番号空军入伍生营第1期(即中央航校第6期),设南京小营飞机场旧址为营地,并调本校第10期入伍生团步兵第2营上校营长丘岑,为空军入伍生营上校营长。9月17日正式开始训练,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阵中要务令、陆军礼节、陆军惩罚条例、军队内务规则等;术科除制式教练、射击打靶外,还要学器械体操、徒手体操、劈刺术、马术、国术。结业前进行野外战术对抗演习等,同时补习高等数学、物理学、机械学、气象学等,为正科学习打下基础。至次年4月肄业期满升学,离京赴杭中央航校学习。到毕业时,训练中被淘汰的学生,约占入学人数的20-30%,他们有的由飞行科转入机械科,有的退学或转学到中央军校改学陆军,所以中央空军官校学生名册仅记录了航空班各期飞行员,如空军入伍营第1期阎海文就是中央航校第6期航空班的一名在册学生。

  

  学生在营匾牌前合影。

  阎海文(1916年-1937年8月17日),辽宁北镇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就读于北平东北中学。1934年9月,考入中央军校空军入伍生营第1期,受训期间,因守法重纪、持重务实,颇受好评。1935年4月入伍肄业期满,升入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第6期。1936年10月毕业后,分发到空军第5大队24中队见习。1937年4月任少尉飞行员,时年21岁。同年8月17日,所属第5大队轰炸上海北四川路日军陆军司令部时,被日本军队之高射炮击中,机身着火。阎海文跳伞后落入敌阵,遭数十名日本士兵围捕并劝降,阎海文不为所动,用飞行员佩戴手枪击毙5名日军,之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2014年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笔者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查阅馆藏资料获知:1937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