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9年第四期

洛阳分校·第一分校

日期:2020-01-02 14:45: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开办于1933年8月18日,主要是施行本校学员的“转地”教育,即专为调训国民党军队中行伍军官而设。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紧逼中原,洛阳分校迁至陕西汉中,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直至1944年12月裁撤并入第九分校。

  一、洛阳分校(1933.8—1937.11)

  军官训练班第1期在南京本校受训,结业后因南京校舍不敷使用,故成立洛阳分校。

  1932年10月,校长蒋介石和教育长张治中商定,委派少将高级教官章履和率领必要人员到河南洛阳西工负责筹建洛阳分校(此地原系军阀吴佩孚部队营房,曾驻过3个步兵团和一个师部)。房舍均为古式建筑,飞檐拱廊,红柱朱门,青砖瓦顶,经过一番改造修葺和部分新建,历时年余,改建成一所环境优美壮观、能容纳数千名学生的大校舍。教育设备和生活用具,均仿照南京本校。

  嗣后,陆续扩建有:大型发电厂,可供全洛阳市的用电;给水塔,设有大型蓄水库和七里河抽水站,可供全校及电厂的用水;游泳池,并设有男女个人及团体更衣室、淋浴室;器械体操场,设有天桥、单杠、木马、双杠、浪木、平台、吊杆、吊环、短墙、独木桥、障碍物、木城;校务委员会大院,是校长蒋介石来分校时常居住之处,抗战初期,在分校召开全国抗战最高军事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国共高级将领均下榻于校务委员会大院;四维堂,内有会议大厅、宴会大厅、影剧大厅,宽敞美观,1937年8月2日至8日校长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全国抗战最高军事会议即在四维堂举行,这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次大会,朱德总司令从延安飞洛阳参加了大会;广寒宫国寿台,1936年为校长蒋介石在此举行50寿诞。

  其他设施有:图书馆,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共三层,藏书丰富,科目众多,可容500人在内阅读;俱乐部,实际上是商店、影剧院、旅馆、酒店、台球厅、体育馆等的综合体,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对学员开放;在各大队都设有小卖部,有糖果、香烟等供应;完全小学(名为“和平小学”)与幼儿园各一所,师资力量强,都是专业教师。

  入学考试非常严格,部队保送名单须注明军职,附详历表一份,自传一份,四寸免冠照片两张。体格检查包括色盲、痔疮、关节障碍、体重、身高等项目,检查十分严格。学科考试试题为典范令,涉及范围很广;术科考试是实兵指挥,包括班排的编组、队形变换、方向变换、口令词以及指挥者的位置、仪态等。笔试之前还要进行口试,口试便有这样的提问:靶场上除枪弹外,还需何项器材?行军警戒尖兵前还有其他组成的侦察兵吗?总之,从体格检查到学术科考试层层筛选,一丝不苟,甚至每场考试还要查对照片(学术科),以防止代考之弊。

  发榜:旧制榜上无名,就算落第,可洛阳分校却恰恰相反,考上的名字不上榜,落选的倒榜列其名。所以榜上一旦有名那就糟了,因而人人在看榜时都捏着一把汗,唯恐榜上有名。

  报到编队:被录取学员限期报到,临时编组,随即正式编队,每中队126人,这时要指定组长、铺位、领用被服、编教授班、指定座席、发书籍和教育用品等。对于个人所带衣物皮箱,凡学校中用不上的全部缴存储藏室。最后是公布队职官长姓名,从区队直至中队、大队、总队和校本部的正副主任。

  军官训练班第1期在南京本校受训练,故洛阳分校从第2期开始,先后办了4期,以精神教育为主体,从基本素质和思想方面养成信奉总理遗教和领袖的言行。

  第2期有2个总队共4个大队,2000余名学员。1933年10月奉命在全国部队的下级军官中招收学员,经原部队初试,选送到校复试,合格后入校受训。内有一个队是朝鲜青年,有160余人,编为第2总队第4大队第16队,待遇与中国学员相同,但讲课须用翻译,该队少校训育员是朝鲜人(黄埔6期毕业),在毕业前一个月举行“转地”教育,到南京黄埔军校参加1934年6月16日的“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纪念”,与军校第9期学生一并进行了毕业典礼。同时谒中山陵并照相留念。参加了由孙夫人宋庆龄和校长蒋介石主持的革命先烈追悼大会,悼念革命先烈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被称赞为“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遗族学校”学生也参加了这次追悼大会。还参观了南京富贵山炮台(炮台用电力升降机将大炮从掩蔽部内升起,表演了以封锁长江为目标的射击动作),参观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军队进攻南京时,在城墙下部挖的洞口数处。

  第3期共2个总队,4个大队,2000余人,1934年10月奉命召集。1935年6月在洛阳以东的巩县、孝义、荥阳、虎牢关、黑石关一带举行野营战斗演习,历时两个星期,学校练习部队也参加了这次演习。1935年7月举行了毕业典礼,仍回归原部队工作。

  第4期1个总队3个大队,1000余人。1936年2月报到受训,同年10月毕业。奉军训部命令按照分配地区,到各省市大中院校辅导在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为期3个月,军训结束后仍各归回原部队。

  第5期1个总队3个大队和1个航空区队,1000余学员。1936年10月入校受训,1937年4月举行“转地”教育,到南京黄埔军校,接受了校长蒋介石、教育长张治中、校务委员戴传贤等人训话,谒中山陵,参观国民政府,又旅行杭州西湖、灵隐寺、钱塘江等,返回洛阳后于1937年7月举行毕业典礼,仍各归回原部队。

  洛阳分校第2期至第5期(1933年8月—1937年11月)共培训学员9000余人。到军官训练班接受训练的主要是东北、西北、川、滇、粤、桂、湘等地方部队中连以下的行伍军官,也有一些校级军官参加,如5期中青海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就是以骑兵团中校副团长入校的。

  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1937.11—1944.12)

  (一)历史沿革

  1937年秋,日寇步步进逼中原,洛阳分校及飞机场遭到日寇飞机多次轰炸,军校房屋被毁,空袭警报频繁,无法进行正常训练,由少将副主任刘海波率领校部及第14期第3、4两总队学生2000多人,由洛阳迁至陕南首府汉中。校部设于城内东街镇台衙门及汉台。学生分驻于北校场及汉中城北武乡镇、城南圣水寺一带旧庙中。11月,奉命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此时祝绍周带领原巩洛警备司令部及练习队4个连及巩洛学兵500人,仍留在洛阳。祝蝉联主任并兼任驻洛阳之陆军督练公署参谋长之职(公署主任刘峙),负责指挥黄河河防部队,保卫豫西,抗击日寇南犯。迨至1938年5月,洛阳划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驻节洛阳西工,陆军督练公署撤销。祝绍周乃率领分校人员西迁汉中。并奉军事委员会命令,兼任川陕鄂边区警备司令。司令部设于汉中城内十字街北侧道台衙门旧址。

  旧制汉中府,为陕南重镇,南临汉江,北有褒城为障,再北为褒姒铺,乃古代周幽王所宠爱之褒姒故里,附近有张子房出家时的张良庙,占有良田数百亩,僧徒千余人,除种植五谷外还兼营铸造铁锅工业。汉中正西50华里为沔县城(今勉县),相传为三国时的西城,即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地方,溯自刘项争霸,刘邦被贬汉中王以迄三国时代,所遗古迹甚多。

  汉中城垣虽小而固,四门四关,城内街道狭窄错综,房屋低矮,南北大街直贯钟鼓楼,南街当年为专员公署及南郑县政府所在地,东大街正街为镇台衙门,东斜街为汉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部即设于此。西街一侧为旧汉中府道台衙门,当时为川陕鄂警备司令部。

  汉中西关临近飞机场,日寇飞机不时飞临轰炸扫射,威胁很大。警备司令部的高射炮营,由于武器旧、射程短、命中效能低,难以抵御敌机肆虐,所以第一分校的学生分散驻于城外庙宇中。城北15华里的武乡镇,相传为诸葛亮官封五乡侯之地,周围除星罗棋布的村庄外,庙宇甚多,有铁香炉、老君殿、奶奶庙、尼姑庵、龙王庙等。城南圣水寺附近有南华院、北华院、普陀寺、水仙庵等庙宇。第一分校即借助这些旧庙因陋就简,稍事修整,作为校舍。迨至1941年,主任钟彬施展其治学雄图,改善教学环境,并请国民党中央拨款,兴建新校园于天台山南麓,购买土地,填平洼谷,建筑了校部办公室及容纳一个总队学生的新校舍,即石堰寺新营房,分别调集各总队轮流来此集训,使教育趋向正规化。

  从1937年11月至1944年年底,第一分校先后招训学生自第14期至第18期,共9个总队(第14期3、4总队;第16期10、11总队;第17期18、19总队;第18期4、14、18总队),毕业学生8207名。另设各种军官训练班及短期训练班,毕业学生12264人。1944年底第一分校奉令裁撤,并入第九分校。

  (二)组织与管理

  1.组织系统及管理机构人员

  第一分校成立后,组织管理机构如下:设主任1人主持校务,副主任1人协助;校部设办公处、教育处、政治训练处(后扩充为政治部)、总务处、经理处、军医处、会计室、文书科。另有特别党部和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驻一分校通讯处,属于上级派驻一分校机构。其组织系统及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如下:

  校本部

  主任(中将):先后由祝绍周、钟彬、刘仲荻担任

  副主任(少将):刘海波、章履和

  特别党部

  特派员:刘仲荻

  执行委员:章履和

  执行委员兼书记长:林树恩

  秘书:钟天瑞

  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驻一分校通讯处

  中将指导员:刘仲荻

  少将主任:林树恩

  上校副主任:余正明

  办公处

  少将处长:萧荫民

  上校处长:陈志澄

  教育处(科)

  少将处(科)长:李德裕、孙景潮、章履和、孙明远

  上校处(科)员:徐祖洪、慈德让

  少将高级教官:周长椿、高植明、陈尚平、陈崇龄

  上校教官:陈器、毛仙德、沈金麟、王树珊、齐灿、关宇衡、王衍臻、杨林兰、史国钧、赖人瑞、白汝震、邹逵、郑耀初、张新三、董敏修、刘骞、韩英锟、谢力虎、吴法斌、王定邦、赵英麟、王治澜、石宏毅、杨铮、葛纯、李东甫、华克格、祖耀时、张万杰、吴逵连、符国民、齐震

  中校教官:唐棣华、王道坦、王景、林颖昌、张铸人、施净欧、张中扬、高庆瑞、闻蓝田、董源清、张毓龙、马传浩、黄敕、关霆、崔国英、索耀华、屠奎陛、王允士、刘文魁、金世成、杨伯森、洪陶、何润、李文鸣、李荫培、张微之、史长兴、宁博迪、刘金生、来敬德、李侠、沈文明、王廷瑞、袁清海、刘君强、毛国瑛、汪涛、黄瑞云

  同中校教官:赵秉衡、薛庆衡

  少校教官:袁心畴、王晟、陈国谟、赵琦、夏光燎、刘世琦、曾宪煜、邓定远、卢少谷、戴桂茂、段长龄、刘膺奎、王星翼

  同少校教官:王德祯、苏君敏、姜景曾

  政治部(政训科)

  少将主任:林树恩

  同上校秘书:陆昂

  同上校第一课课长:史美煊

  同上校第二课课长:汪啸帆、李健人

  同少校科员:蔡玉澄、朱昌洪

  同上校政治教官:张兆荣、杨虞夫、杨炳南、张昭麟

  同中校政治教官:王国材、张荣谦、孙珍田

  中校指导员:蔡龙钧、万良楷、邹云

  中校训育教官:李奎光、连钟山、李永

  少校训育教官:任星炳、金科、王公弼

  同少校政治教官:朱尚英

  少校政治指导员:傅卓夫、蔡卫平

  同少校政治教官:王兆龙

  总务处(科)

  少将处(科)长:夏锡赓、吴逵连、刘禹璜

  上校科长:宋履潜、胡扬晃

  中校处(科)员:石玉珍、耿在之

  经理处(科)

  一等军需正处(科)长:张本植

  三等军需正军需:胡春松

  少校军械员:黄雄立

  军医处(医务科)

  一等军医正处长:左冠章、陆田

  二等军医正医务所主任:张云鹏、严静山

  二等军医正军医:王得道

  三等军医正军医:项隽孟、张士铨、张省、刘德茂

  会计室

  同上校主任:段勤仁、王宏业

  同中校佐理员:许璧

  同少校佐理员:黄维贤、程夏之

  文书科

  同中校科长:赵忍庵

  2.各期队管理人员:

  14期第3总队

  少将总队长:章履和

  上校总队附:徐石琤

  第1大队

  上校大队长:傅湘临

  中校大队附:李名熙

  第1队

  中校队长:戴展

  少校队附:汪涛

  上尉区队长:万良玉、邵震东、罗甸服

  中尉区队附:朱沛然、邓晰

  第2队

  中校队长:钟永祯

  少校队附:张文

  上尉区队长:何树棠、强鹏举、马魁升

  少尉区队附:吴绳叔、陆鸿斌

  第3队

  中校队长:盛钟岳

  少校队附:濮始昌

  上尉区队长:石文藻、李如庆、龚自强

  中尉区队附:胡正国

  少尉区队附:孙文光

  第4队

  中校队长:汪维新

  少校队附:马善述

  上尉区队长:傅良安、于浚洲、田宗杰

  少尉区队附:王增、刘百先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胡宝书

  中校大队附:廖继恺

  第5队

  中校队长:孟德新

  少校队附:刘炳时

  上尉区队长:刘民铎、蓝倬、廖蔚文

  中尉区队附:余会霖

  少尉区队附:李明

  第6队

  少校队长:洪陶

  少校队附:黄雄立

  上尉区队长:马天爵、马天骥、王仲谋

  中尉区队附:阎宝才

  少尉区队附:王效伯

  第7队

  少校队长:蔡湘澄

  少校队附:杨潜龙

  上尉区队长:单漱经、欧阳书、李让

  中尉区队附:庄德纯、任远

  第8队

  中校队长:张俭

  上尉区队长:王郁章、陈恩赐、孙正柱

  中尉区队附:王者贤

  少尉区队附:史济楫

  第3大队

  上校大队长:赵云飞

  中校大队附:杨铮

  第9队

  中校队长:刘泽膏

  少校队附:李祥瑞

  上尉区队长:许鸿仁、娄光远、李鼎芬

  中尉区队附:李向文

  少尉区队附:刘兆增

  第10队

  少校队长:王化育

  少校队附:苏赞才

  上尉区队长:李大铭、黄君奇、南秀璞

  中尉区队附:崔旭洲

  第11队

  中校队长:赵绳祖

  少校队附:赵凤廷

  上尉区队长:赵长泽、王秉周、张逢源

  中尉区队附:孙兆煌

  少尉区队附:鲁敬

  第12队

  中校队长:李倜

  少校队附:王德浚

  少校区队长:宋传经

  上尉区队长:张超元、唐云

  上尉区队附:盛发义

  少尉区队附:冯云升

  14期第4总队

  少将总队长:李强

  上校总队附:杨汝钦

  少校总队附:刘龙彪

  第1大队(缺)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莫国璋

  少校大队附:鲁元

  第5队

  少校队长:丘思远

  少校队附:陈龙渊

  上尉区队长:王度、张毅斌、薛雷

  中尉区队附:金质、肖而启

  少尉区队附:蔡豪钟

  第6队

  少校队长:谭正纲

  少校队附:张贤智

  (其他姓名缺)

  16期第10总队

  少将总队长:李洁

  上校总队附:易启祥

  中校总队附:廖若虚

  第1大队

  上校大队长:傅湘临

  中校大队附:任星炳

  第1队

  中校队长:高健

  少校队附:李天虎

  少校区队长:黄君奇、李鼎芬

  上尉区队长:杜光荣

  少尉区队附:李体范、李享民、刘连仲

  第2队

  少校队长:何树棠

  少校队附:张有琪

  少校区队长:张式英、马魁升

  上尉区队长:邓晰

  少尉区队附:赵云汉、陈德业、王萱田

  第3队

  少校队长:石文藻

  少校队附:万良玉

  少校区队长:李如庆、李大铭

  上尉区队长:崔旭渊

  少尉区队附:盛同士、李忠权、张麒祥

  第4队

  中校队长:杨潜龙

  少校队附:蓝倬

  少校区队长:傅良安、田宗杰

  上尉区队长:王增

  少尉区队附:李宏邦、韩效廉、王玉堂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胡宝书

  中校大队附:盛钟岳

  第5队

  少校队长:刘民铎

  少校队附:廖蔚文

  少校区队长:李让

  上尉区队长:余会霖

  中尉区队长:王明让

  少尉区队附:吴天一、唐余佑、朱光忱

  第6队

  少校队长:马天爵

  少校队附:马天骥

  少校区队长:于浚洲

  上尉区队长:郁珍

  中尉区队长:屠水旃

  少尉区队附:米旭东、宁守仁、王金铎

  第7队

  中校队长:蔡湘澄

  少校区队长:南秀璞、孙正柱

  上尉区队长:李向文

  少尉区队附:张东昌、张立权、赵子庄

  第8队

  中校队长:刘龙彪

  少校队附:王郁章

  少校区队长:陈恩赐

  上尉区队长:王者贤

  中尉区队长:夏浩然

  少尉区队附:杨玉昆、于洁清、张守仁

  16期第11总队

  少将总队长:陈济光

  上校总队附:孟德新

  少校总队附:宋传经

  第1大队

  上校大队长:徐石琤

  中校大队附:蔡玉澄

  第1队

  中校队长:朱桂珊

  少校队附:朱嵩

  少校区队长:申锦堂、唐云

  上尉区队长:王钧夫

  少尉区队附:丁萦原、杨长青、王文声

  第2队

  中校队长:陈龙渊

  少校队附:孔敬五

  少校区队长:王逸凡

  上尉区队长:方振亚

  中尉区队长:陈宝定

  少尉指导员:张一民

  少尉区队附:王玉梓、钟新

  第3队

  中校队长:杨布

  少校队附:刘家宝

  少校区队长:王秉周

  上尉区队长:任洁春、马安澜

  少尉区队附:关绍鹏、胡默谦、傅振超

  第4队

  中校队长:刘元伯

  少校区队长:王步匀、赵树铨

  上尉区队长:佟恩华

  少尉区队附:张尚吾、徐振芳、章仪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钟永祯

  中校大队附:汪维新

  第5队

  中校队长:丘思远

  上尉区队长:薛雷、肖而启

  中尉区队长:张鸿才

  少尉区队附:梁衍进、闵荣章、苏发华

  第6队

  中校队长:谭正纲

  少校区队长:程思绵、苏家隆

  上尉区队长:方景林

  第7队

  少校队长:苏赞才

  少校队附:陈治华

  少校区队长:刘明秀

  上尉区队长:孙兆煌、王伯津

  少尉区队附:张嘉铭、王金魁、潘诚

  第8队

  少校队长:娄光远

  少校队附:许鸿仁

  少校区队长:张志俊

  上尉区队长:沙潮、梁金如

  少尉区队附:张春华、曹建德、魏盛村

  17期第18总队

  上校总队长:钟永祯

  上校副总队长:孟德新

  中校总队附:陈棣椿

  第1大队

  上校大队长:孟德新

  中校副大队长:李唐

  第1队少校队长:张贤智

  第2队中校队长:夏光燎

  第3队少校队长:赵化龙

  第4队少校队长:蓝倬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易启祥

  中校副大队长:杨潜龙

  第5队中校队长:田宗杰

  第6队中校队长:黄君奇

  第7队中校队长:郁珍

  第8队中校队长:刘明秀

  第3大队

  上校大队长:黄相诚

  中校副大队长:张贤智

  第9队少校队长:田豫生

  第10队少校队长:郁生

  第11队中校队长:李如庆

  第12队中校队长:陈国谟

  (其余姓名缺)

  17期第19总队

  少将总队长:陈济光

  上校副总队长:耿毓光

  中校总队附:丘思远

  第4大队

  上校大队长:蔡湘澄

  中校副大队长:陈龙渊

  第13中队中校队长:南秀璞

  第14中队少校队长:李向文

  第15中队中校队长:何树棠

  第16中队中校队长:马天爵

  第5大队

  上校大队长:汪维新

  中校副大队长:欧阳午

  第17中队少校队长:沙潮

  第18中队少校队长:程廷邦

  第19中队中校队长:娄光远

  第20中队中校队长:唐云

  (其余姓名缺)

  18期第4总队

  少将总队长:赵云飞

  上校副总队长:蔡湘澄

  中校总队附:马鸿飞

  第1大队

  上校大队长:娄光远

  第1队

  中校队长:王秉周

  区队长:唐佘佑、任自厚、常维宏

  区队附:刘叔平、张钦堂、洪若虚

  第2队

  中校队长:李鼎芬

  区队长:高日升、符光兴、张龙飞

  区队附:陈鸿章、卢荐芳、张崇义

  第3队

  中校队长:任洁春

  少尉指导员:陶元善

  区队长:田映波、孙华冰、王诚

  区队附:郑衍恕、张敏性

  第4队

  中校队长:郁珍

  区队长:李炎、吕本权

  区队附:王世一、戚捷三、黄大连

  第2大队

  上校大队长:钟志鸿

  (其他姓名缺)

  18期第18总队

  上校代总队长:张天羽

  中校总队附:马天爵

  第1大队上校大队长:廖明达

  第2大队上校大队长:邱思远

  (其他姓名缺)

  3.其他班队管理人员:

  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入伍生第4团

  少将团长:萧毓麟

  上校副团长:黄相诚

  中校团附:吴良佐

  第1营上校营长:夏宽

  第2营中校营长:孔敬五

  第3营中校营长:叶占香

  (其他姓名缺)

  军官教育队

  中将兼队长:钟彬、刘仲荻

  上校兼队附:孟德新

  战术研究班

  中将兼班主任:钟彬、刘仲荻

  上校班附:孟德新、杨林兰、王允士、孙景华

  校尉官研究班

  上校班主任:易启祥

  中校班附:赵树铨

  军士连

  少校连长:孙正柱

  练习队(营)

  少校代理队长:徐时澄

  上校营长:高健

  中校副营长:马天骥

  第一连

  上尉连长:王振球

  排长:李湘琼、杨超、史济华

  第二连

  上尉连长:孟恒昌

  排长:马步云、杨际华、李清泉

  第三连

  上尉连长:李天虎

  排长:张鸣才、魏昆山、吕道钦

  第四连

  上尉连长:朱辅元

  排长:张百慈、柳兴镒、金功甫

  

  

  (三)教学、训练与待遇

  1.政治思想教育

  学生入学编队后,首先由政治部派驻各队的指导员向学生讲述黄埔军校的校史,说明黄埔军校是党军学校,学生必须参加国民党,服从党章,按期交纳党费,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并具体指导学生办理申请入党手续。在填写入党志愿书时,须有两个人充当介绍人,由各队队长及指导员担任。志愿书填好后,层层上报到中央党部,并由分校特别党部(后改由政治部)统一规定时间,以队为单位,举行集体宣誓入党仪式。这是考进中央军校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其次由政训教官对学生讲述中央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唱国民党党歌后再继续教唱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学生每日清晨起床后,以总队或大队为单位,举行唱党歌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一上午,以总队为单位举行总理纪念周,全体官生唱党歌及校歌并诵读总理遗嘱及“军人读训”“党员守则”。每日三餐,早餐唱党歌,午餐及晚餐唱校歌,每晚熄灯前以队为单位集合点名,由队值星官领导学生唱校歌及高呼口号(口号系政治部印发,每周一更换)。

  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育计划大纲及课程严格要求,月有月考,期有期考,毕业时举行总考。考试成绩及格者,即准予毕业。毕业学生一律由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命令分发到各部队,先充当见习军官6个月,然后升任正式军官。毕业证书在见习期满后,由部队长官(军长以上主官)备文呈报军训部,经核准后发下。193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庆祝大会时,校长蒋介石对官生赠送佩剑纪念,剑把上刻有“亲爱精诚”“成功成仁”“雪耻复仇”及“校长蒋中正赠”等字样。以后历届各期学生毕业,均沿袭之。

  2.教学训练课程

  (1)政治训育课: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国民党党史、校长言论集、革命烈士传、列强侵华史。

  (2)军事课程:战术学教程、兵器学教程、地形学教程、筑城学教程、交通学教程、军制学教程、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夜间教育、陆军礼节、内务规则等。

  (3)基本教练:从单兵基本动作立正、稍息、转法、步法到持枪教练,进而到班、排、连、营教练。

  (4)战斗教练:由单兵战斗动作开始到班、排、连、营的攻击、防御、追击、退却、遭遇战等。

  (5)野外教练:由单兵侦探、步哨到班、排、连、行军及驻军警戒勤务等。

  (6)技术教练:有劈刺、武术、体操、体育四大项,均有专门教官负责指导。

  3.学生待遇

  学生入校后,由学校发给每人每月津贴费12元,作为伙食及零用。服装全由学校按季配发,初期冬发黄呢制服,夏发黄斜纹布服装,鞋袜毛巾衬衣一应俱全,后由于进入抗战的艰苦时期,物资缺乏,冬夏一律改发布料制服。在伙食方面,初到汉中,学生每日三餐,尚有副食荤素参半,主食米面充足供应。以后战事紧张,则仅能供应蔬菜及勉可温饱的主食。但学生鉴于国家抗战期间物资奇缺,尚能克服困难,发奋读书,为的是将来报效国家,杀敌制胜,为国争光。

  (四)重要人物和事件

  1.重要人物

  祝绍周,别号芾南,浙江省杭州市人,保定军官学校2期毕业,洛阳分校创办时的校主任,改名第一分校由洛迁陕后仍为主任并兼任川陕鄂边区警备司令,曾在黄埔军校8期担任过总队长。后曾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

  钟彬,别号中兵,广东省兴宁县人,黄埔军校1期及陆军大学9期毕业,历任黄埔大队长、总队长及军队中的营长、团长、参谋长等职,抗战军兴,升任中央第88师中将师长,1939年调任第一分校主任,1941年调任71军军长。

  刘仲荻,别号中秋,江西省人,意大利山地兵专门学校毕业,曾任第七分校教育处处长,后升任第一分校中将主任。后于1944年调任山地兵师师长。

  刘海波,河北省丰润县人,保定军官学校第8期毕业,第一分校第一任副主任,曾在东北讲武堂任教,曾任洛阳分校少将副主任、军士教导总队总队长等职。

  章履和,浙江嵊县人,保定军校5期毕业,曾在南京黄埔军校任职多年,后调任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1总队少将总队长、汉中专区行政督察专员等职。

  2.重要事件

  “转地”教育是第5期军官训练班重要教育内容之一。1936年11月间,总队全体同学装备整齐,由洛阳西站分乘军用火车出发,沿陇海路东下,转津浦路到达浦口,又乘轮渡过江,在南京下关整装列队,然后,步行一段漫长的马路,转黄埔路到达南京本校的校本部宿营,休整一日。这一段路的行军很辛苦,学员身着呢装服,背着毛毯、水壶、饭盒,脚穿大头皮鞋,大部分人脚都打了水泡。休整过后,首先安排的是“谒陵”。这是一次隆重而庄严的活动,因为得以瞻仰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一生难能幸遇的,所以先在紫金山麓重整仪容,官长与官长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互相检查一番,然后,按行军序列登上紫金山,饱览南京全貌,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中山陵造型宏伟,气势壮观,灵堂正厅,端坐着孙中山先生全身大理石塑像,庄严肃穆,又很安详地端坐在座台上,身着长袍马褂,双目炯炯有神。大厅后面便是一凹形圆池,内有一大理石棺材,棺盖上仰卧着中山先生的汉白玉石像,身着大衣,上盖党旗。凡瞻仰的人,须绕圆池一周,环形走道上铺有一米宽的胶皮地毯,不闻脚步声、咳嗽声,气氛十分严肃。宪兵在近旁担任保卫工作,任何人不许喧哗和摄影。谒陵完毕,按顺序下山,排队于陵前石阶上,全总队合影留念,并永志在同学录中。其次是参观金陵兵工厂,在20世纪30年代南京的这一兵工厂,从规模到厂房设备、生产效率及生产枪、炮、弹药的质量和数量,都要算全国之冠。该厂工人劳动时间、待遇、生活标准、工厂制度等,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最后,又参观了南京工兵部队的架桥演习,从操作速度、完成运输和作战任务上来讲,可谓训练有素。南京参观结束后,乘火车转赴杭州,沿西湖游览到灵隐寺宿营,次日遍游西湖名胜古迹及杭州市容。

  (五)附录

  1.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大事记

  洛阳分校于1937年秋开始招收第14期学生第3、4两个总队。3总队于同年11月入伍,4总队之5、6两队于1938年2月入伍。

  因避敌机轰炸,于1937年11月开始迁校汉中,校部设于城内镇台衙门汉台,学生分驻汉中城北武乡镇、城南圣水寺一带旧庙中,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1938年夏敌机轰炸汉中,汽油库中弹起火,全校师生奋力抢运,将未遭损害的汽油运至安全地点,分校受到上级传令嘉奖。

  1938年7月19日,第14期3总队之甲级生提前毕业。其中有126名于毕业之前已派赴豫西各县服分队长职务;有72名山东籍学生因山东省主席请调于毕业前已驰赴战地服务。

  1938年9月,第14期3总队之乙级生因前方急需而提前毕业。

  1938年年底(另一说1939年春)祝绍周调任川陕鄂边区警备司令,分校主任一职由88师中将师长钟彬接任(黄埔1期)。

  1939年1月,第14期4总队之5、6两队毕业(至第14期3、4两个总队毕业1750人)。

  1939年1月,第16期第10、11两总队入伍开学。为避敌机空袭分驻汉江两岸;10总队驻武乡镇一带,11总队驻圣水寺一带。

  同年,第17期直属大队入伍。

  1939年8月,全校师生由少将总队长李洁带领到勉县进行一周的野外战斗演习。

  1939年12月,第16期毕业(毕业学生1910人)。陈继承教育长来分校主持毕业典礼。

  1940年4月,第17期18、19两总队及独立大队入伍开学(受训期限恢复3年制)。

  1940年秋,石堰寺新校舍建成,18总队全部迁入新校舍,直属大队毕业。

  1941年,于右任院长到校视察。

  1941年秋,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到校视察,并对18总队官生训话。

  1941年12月7日,第17期毕业(毕业学生2200人)。

  1942年1月,钟彬调任71军军长,分校主任一职由原七分校中将教育处长刘仲荻接任。第18期学生编为第4、14、18总队次第开学。

  1942年春,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来校讲话并视察驻圣水寺的学生。

  1942年夏,分校在武乡镇开办夏令营,参加训练的有城固的大专院校学生。

  1942年秋,奉军训部指示,在一分校成立补训大队,以补训14、15、16各期养成教育不足两年的学生。1943年年初结业后仍回原部队。1943年,鹿钟麟来校检阅。

  1943年,在练习营基础上成立山地兵团。

  1944年秋,山地兵团在商县、石泉一带举行演习。

  1944年冬,第18期3个总队先后毕业(毕业学生2350人)。

  1944年12月,一分校奉令裁撤。一部分并入九分校,一部分调到青年军202和206师。其余移交汉中行营军官队。

  2.同学录序、训词与讲话

  第十四期同学通讯录序

  本校第十四期同学,在民族斗争第二期血战之日,正值学业终满,会当踏上征途,其使命之重大,责任之艰巨,实无伦比,当诸生之西迁南郑也,余以戎务所牵,未克亲加督训,然未尝一日不以诸生之学业为念。今兹离校在迩,筹印同学通讯录,电请为序。万方多难,千里萦怀,用是临别赠言,藉资勉励!

  国家兴亡,民族存灭,关系在此一战。诸生受本校之训练,经主义之洗礼,对此民族解放之神圣战争,须尽最大最善之努力,以达任务。

  第一,运用革命战术。诸生在校受训,为期较短,此盖秉承校长之意旨,适应战时事实之需要,以定教育方针,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举一反三,端在因时因地之善战耳。敌人武力之优越,固属不可否认,然革命战术之讲求,实可制敌之死命。诸生须格外刻苦,格外耐劳,所在一营一连,应构成一营一连之工事,步步为营,处处设防,以自己之人力,去抵抗敌人之机器,沉着应战,机动出击,在长期抗战之下,使敌人疲于奔命,师老无功,则最后胜利之道,即在其中也。

  第二,奋发革命精神。飞机大炮,只能摧毁有形之物质,而不能摧毁革命之精神。日本国民,原有其忠君爱国之思想,即所谓“武士道”,此日阀策动侵略战争所引为自恃也。吾人抵抗暴日,要在精神方面,先讲求所以胜利之道,即必须发扬中国固有之武德,去抵抗之武士道,奉行总理伟大之三民主义,去打倒日本侵略之帝国主义。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自强不息,奋斗到底,以一己之生命,换取民族之生存。诚能如是,自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最后一战成功,必能促使敌人于完全崩溃也。

  第三,严密革命阵线。今日之战事,已由军事战而扩大到政治战,胜败之分,不专在军队,而尤在于政治之全局。惟其如此,不仅全国上下,应当精诚团结,尤须动员民众,得其广大之力量与拥护,始克有济。诸生服务部队,无论何时何地,要爱护民众,领导民众,训练民众,使军民确实打成一片。民众得军队之保卫,军队得民众之助力,站在同一革命阵线,协同动作,功效之大,有难尽言。此与带兵工作,实同样重要也。

  抗战建国,任重道远,上所论述,不过提纲挈领,为诸生今后努力之方向而已。至于统筹全局,我最高领袖,必能运用其军事、政治、外交之灵活手腕,突破难关。诸生只有绝对信仰,绝对服从,绝对拥护。建国告成之日,即诸生任务完满之时,则今日之同学通讯录,亦他年革命之光荣史也。前途珍重,望各勉旃!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

  祝绍周序于洛阳军次

  第十四期同学通讯录序

  第一分校十四期本总队及四总队学生,招收于抗战之后,因交通梗阻,时事变异,入伍编队,未能同一时期,第三总队于二十六年十一月间入伍,第四总队之五、六两队,于二十七年一月间入伍,寻奉命隶属于本总队,第三总队又因需要之极,分为甲乙两级,而甲级生一百二十六名,在肄业期间,已派豫西各县服分队长职务,鲁籍甲级学生七十二名,因该省主席请调,于将卒业时,亦先驰赴战地服务,不限时日,不事形式,注重实际,此即国难教育精神所在!

  本期教育,根据战时教育纲领,采授重点教育,其精神训练,在贯彻建军目的,断行第二期革命大业,必须彻底了解三民主义,养成智仁信勇之德性,发挥大无畏精神,与强敌作持续恒久之战争!

  军事训练,以简单经练为主,在确实,在专一,依据现代战术及此次抗战所得之作战教令,确实绵密而实施之,养成战时国军优良干部!

  半年于兹,本总队官生,尚能深体此意,淬砺力学,尤以转地教育以来,房舍窳陋,风雨无蔽,饮食起居,被服装具,非洛阳本分校可比,教育多在野外施行,驰驱于山野之间,跋涉于酷日之下,师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目的在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之精神,使有所成就,须知战地生活,尚有苦此十百倍者,非坚苦卓绝,学养有素,何能胜任。兹甲级生将于七月十九日毕业,乙级生与第四总队之五、六两队学生,依次于九月及明年一月分期毕业,本校印发通讯录,命履和有序,履和所望于诸同学者,毕业后分发各军服务,务能深体。校长教训,接受本校管教意义,抱定建军救国之志愿,相信在抗日战场上,定能发挥宏大力量,歼灭暴敌,收复失地,完成第二期革命大业,则斯通讯录上之姓名,在战史上、国史上,有光辉灿烂之荣誉,至于互通音问,联络感情,乃其余事,不足以重通讯录之意云。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

  章履和敬序于汉中第三总队

  对十六期第十、第十一两总队

  毕业同学训词

  诸同学入校以来,已历一年,日夜孜孜,从事于军事学术之研炼,于学问上已有相当成就,今日举行毕业典礼,本已实有无限惜别的意思和感想。自七七事变爆发,我国民政府即发动全面抗战到底之国策,敌人虽挟其海陆空军之暴力以临我,然赖我最高统帅之神圣英武,全国军民之忠勇奋发,卒能予敌以重创,诱之深入,使陷泥淖,现值第二期抗战胜利曙光已露的阶段中,又逢诸同学毕业踊跃参加前线抗战之际,吾同学之责任,诚重且大,爰举数端,为诸同学勉之:

  发扬黄埔精神:本校由黄埔一贯下来,是总理的遗产,是校长蒋一手创办之学校,所以本校同学,亦就是担荷完成革命大业的基层干部。当民国十三年以前,所谓中华民国者,仅有其名,而无其实,一切政权,仍在腐败官僚专横军阀之手,人民痛苦,水深火热,国家存亡,危在旦夕。自黄埔军校开办以后,我校长以少数之同学,练成精强之革命军,不出两年,平定广东,出师北伐,用以扫荡军阀,统一南北,当时之黄埔同学,受校长伟大人格之感化,完全为救国救民而革命,发挥其忠勇牺牲之大节,故能声威所至,无不争先响应,人民裹粮景从,不待交绥,胜利已决。此种蓬蓬勃勃之气象,与其庄严灿烂之勋业,实足以照耀人寰,为全国军民所钦敬。现在敌人愈战愈弱,我军愈战愈强,但欲求歼灭倭寇,还我河山,须有赖于各个同学之努力!诸同学出校以后,责任何等重大!要负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重任,在最高统帅领导之下,发挥黄埔精神,抱定不避危难,不怕困苦之决心,以大无畏之牺牲精神,努力奋斗,为校史争光荣,愿共勉者一。

  虚心体察:学问之道无穷,虚心求之而已,而求学的场所亦不一定在学校,天地宇宙之大,万事万物之繁,苟能虚心体察,即物穷理,则到处皆学校也。程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校长嘉言有曰:“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就是训示吾人不可以事物之微而忽之也,一物之微,君子察焉,村野之言,圣人择焉,有这种虚心体察的精神,则虽出校门,而学问仍蒸蒸日上也,愿共勉者二。

  勇于负责,为革命军人之基本:如果办事敷衍,取巧规避,即是志气消沉,自甘暴弃,何等危险!何等耻辱!诸同学今日在毕业典礼中,必须在总理遗像之前,确立自身负责尽职,奋斗到底之誓愿!勤以补拙,勇于负责,苟二千同学个个能快干硬干,苦干实干,则抗战成功,指日可待,愿共勉者三。

  发挥牺牲自我之精神:我国此次抗战,系为捍卫本国之独立生存,诸同学毕业以后,立刻参加前线抗战,必须排除万难,“抱定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发挥牺牲自我之精神,以完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革命大业”,成仁取义,千载一时之机,愿诸同学好自为之,愿共勉者四。

  服从命令,为军人之天职:盖当战斗之际,一令之下,能使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发挥其协同动作,砥砺其献身报国之大节,以收战胜之效果者,则基于服从之本义。诸同学自今以后,无论担当任何一件职务,必须绝对服从上官命令,严守铁的纪律。在战场上,虽任一传令,要以达成任务为主,否则便不配做本校的学生,孙子云:“沉舟破釜,如驱群羊以往来。”此即谓一令之下,出死入生,无不如志之意,刻愿诸君服膺斯言以自勉,愿共勉者五。

  勤于带兵:亦为军队干部最要紧的一件事。诸君到达部队以后,须将在校所学,勤教部下一般士兵。同时带兵要以接近士兵为第一要义,要注意士兵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言行、学术、技能均照着“步兵操典”以及各种“勤务令”与“军人精神教育”,切实来改造部下,整理部队。要知道:教兵要和教自己子弟一样,一次教之不懂,继之二次三次,以至于数十百次,谆谆不倦,勿厌其详,总以使其能彻底明瞭为主。如此不仅能使士兵涤除旧习,日新其德,且能使其爱戴悦服,乐与同生死,共患难。夫然后用以对敌作战,则所向必胜,愿共勉者六。

  毋忘校训: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是总理所赐与,诸同学在校,日与庄严之校训相见,必能明瞭其重大意义,尽做人之本分,更希望出校以后,念兹在兹,切实体验而笃行之。凡对本党同志,和我军同袍,要相亲相爱,如同父子兄弟一样,同时对上官、对友军、对部下,总以不要忘记一个“诚”字为主,庶能团结一致,用以打破敌人!愿共勉者七。

  右举七端,实为吾同学毕业以后做人做事的基本要件,亦即我们革命军人所以增强抗战力量完成抗战建国大业之要诀。深望诸同学坚忍自励,毋怠毋忽!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消灭倭寇,复兴民族,有厚望焉。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

  钟彬于汉中

  第十八期同学录序

  诸君于三十二年元旦举行毕业典礼之后,行将离校,走上征途,参加抗战工作,仲荻期望诸君至为殷切,在校管教亦甚严厉,举凡带兵练兵用兵做人做事之道,秉承校长训示,一一传授于诸君矣。今当临别之际,仅再述数事,以供勉励。

  一、诸君为主义的战士,军校为革命的洪炉,诸君在此洪炉中陶熔已一载有半,由研究主义进而了解主义,信仰主义,今日毕业离校,即当以实行主义为意志,总理训示吾人,革命军人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成功,一条路是成仁,而成仁亦即最大之成功,诸君必须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殉道精神,坚定意志,抱定决心,不为利诱,不为势屈,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使三民主义能实行于全国,宏扬于世界。

  二、诸君是民族的先锋,此次抗战,为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战争之胜败,关系历史之断续与民族之存亡,吾人既为革命军人,以身许国,首须担负承先启后兴绝举庆之重任,经过五十年之革命流血,五年半之抗战牺牲,吾人已解脱百年来不平等条约之枷锁,而获得国家真正之自由。校长曾昭示,要自主才可以独立,要自强才可以自由,将来之自主自强,端赖吾人之奋斗努力。诸君毕业之后,参加前方作战,应须以必死之决心,冒险犯难,勇往迈进,收复已失河山,保全祖宗遗产,为民族谋出路,为子孙求幸福,树立复兴民族之基础,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三、诸君为校长的学生,校长继承国父革命事业,完成统一,领导抗日,其人格伟大,毅力坚强,学问渊博,尤其艰苦卓绝,公忠体国之精神,实古今中外之民族领袖罕与伦比。吾人既为校长学生,必须效法校长之精神,砥砺坚贞之气节,以校长之意志为意志,以校长之事业为事业,以校长之成功为成功,以校长之荣辱为荣辱,贡献全部生命与自由,奉行校长命令完成抗建大业。

  四、诸君为国民楷模,须知任何老大缺乏活力之民族,必难侥幸生存于今日之世界,诸君必须以身行教,力行新生活,将礼义廉耻表现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之中,养成独立、创造、自动、自觉、负责之国民性,革除过去迟钝、散漫、怯懦、虚伪、怠惰之积习,并须崇尚勤俭,力求俭朴,涤除骄奢,慎戒淫佚,以奋发蓬勃进取之精神,造成迅速,确实,秘密严肃,热烈之风气,所谓良兵为良民之模范,良官为良兵之楷模,诸君在社会及军队中须以身作则,担负转移社会风尚之责任,务使国民日常生活,适合时代生存,养成大国强国国民之风度,不为外人所轻视。

  五、诸君为建军的干部,建设现代的军队,必须有现代的干部,现代的干部必须有现代的军事学术,诸君在校所学,从能完全领悟记忆,亦不过基础学术,甚勿以此自满,出校以后,必须利用机会,继续学习,从职务上找经验,从经验中找学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使事业学问经验,同时并进。如此才能赶上时代,不致落伍,而诸君所带领之部队,方能练成现代之部队,发挥民族精神,达成战斗任务。

  仲荻所望于诸君者,峨峨天台,莫喻其崇高,滔滔汉水,难比其深远,临别赠言,语重心长,别矣诸君,为国自爱,努力前程!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一月

  刘仲荻序于汉中武乡新校舍

  3、官生修养十四要则

  (一)品格要高尚

  (二)学术要精练

  (三)纪律要遵守

  (四)打仗要勇敢

  (五)做事要负责

  (六)意志要坚定

  (七)情绪要热烈

  (八)朝气要蓬勃

  (九)企图要积极

  (十)思虑要周到

  (十一)行动要敏捷

  (十二)时间要爱惜

  (十三)态度要端庄

  (十四)待人要诚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