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9年第六期

我的黄埔情结

日期:2020-01-09 09:11: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造时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光阴如流水,很多往事都可忘怀,唯有有关黄埔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军事学府,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呼唤着广大的爱国青年投入她的怀抱,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

  1948年6月,黄埔军校在沈阳招收第23期学员。东北长期被日伪统治,饱受压迫的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报国心愿,苦于找不到机会,黄埔招生自然引得青年学生慕名而来。东北各地青年齐聚沈阳,报名应试者非常踊跃。发榜后被录取的青年都兴高采烈,我的名字也赫然在上。这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招收的最后一期学员。

王造时。

  我当时所在的黄埔军校是在四川成都。因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黄埔军校辗转近一年时间,至次年1月到达成都,把黄埔成都分校作为军校的本部。黄埔军校校址曾设在广州、南京和成都,其中在成都时间最长、毕业人数最多。更重要的是,成都军校时期正处于全民抗日期间,大批师生为抗战胜利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力尽军人的天职。

  成都平原沃野,有水无山,虽然没有山,但城北有个镇子却被称作五担山。黄埔军校就在这个镇子的北校场,占地万余平方米,操场广阔。据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只有百户的小镇。自从黄埔军校建立以后,小镇人口与日俱增,商家作坊由几十家增加到几百家,逐渐成为当时当地最大的营商之地。可惜,我自离开之后,再无缘旧地重游,如今想必早已旧貌换新颜了。

  23期学员入伍后即开始了紧张的新兵集训,训练营在距成都18公里的新都。新都是历史名城,三国名将马超出生于此,并留有马超墓。当时正是丰收时节,甘蔗与甜桔上市了,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在郁郁葱葱的竹林深处坐落着栋栋营房,这就是我们的营地。学员们就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我的军旅生活就从这里开始。入伍生教育即士兵教育,开始主要进行单兵训练,稍息,立正,向左右转等,再就是列队操练。训练很艰苦,从太阳没出来到日落,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晚点名熄灯后大家才可以放松地睡一觉。但有时刚睡不久,起床号又响了,接着哨声频吹,大家立刻迅速起床,忙乱地穿上衣服,又开始夜间的训练。我们在艰苦地完成着一个老百姓向军人的过渡,有许多富家子弟耐不住这种艰苦的摸爬滚打生活,中途成了逃兵。

  在那段时光里,我们的生活苦中亦有乐。早操完毕时,红日乍涌,层林尽现,万顷田野生机盎然。晚饭后,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优美的景色使一天的疲劳顿然消失。每逢难得的假日,同学们三三两两来到桂树绕堤的桂湖,泡一碗香茶,边赏桂花边摆起“龙门阵”。

  以后的时光里,新都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在这里我们从迷茫中醒悟,走向光明,踏上新征程。

  紧张的新兵集训生活结束后,我们返回成都。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科。经过考试,我被分配到工兵科学习。工兵的教学以四大教程为主,即筑城、架桥、爆破、坑道,还有地形测量和绘图等。学工兵是最劳累、最辛苦的,每天挖坑道、筑碉堡都是体力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皮肤晒得黑黑的。成都夏天阴雨连绵,偶尔云开日出又炽热透不过气来。雨天,我们也坚持泡在水里训练,算享受了夏天少有的清凉。

  当时,授课的老师有很多是四川大学的教授,他们主要讲授文化课,讲军事课的多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教官。文化课学了半年多就不学了,专门学军事课。我的军事课成绩很好,爆破、射击在队里都排在前边,还获得过刺杀标兵荣誉。

  学生伙食方面初期尚可,属成都中上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1948年发行的金圆券急剧贬值。受货币贬值的影响,加上有管理员贪污现象,学生伙食水平每况愈下。大家吃不饱饭,打不起精神来,怨声载道。最可恨的是炊事员每天做饭故意把饭做焦,饭底锅巴按规定归炊事员所有,他们把锅巴卖给老百姓从中获利。学员们非常气愤,但又无计可施。

  一天,学校要求学员们加入国民党。因为学员们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有了一定的认识,不愿追随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拒绝。但校方不管愿意与否强迫学员们集体加入,匆忙得连个登记表也没填,什么手续也没办,只称都加入了。后来,解放军18兵团的报纸专门为此事进行澄清,按政策解释说,23期学员集体加入国民党属于胁迫,不按国民党党员对待。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蒋介石退到成都,住在北校场军校本部。当时成都市区极度混乱,此时川西大地到处烽火硝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政治形势急剧变化,那些达官贵人早已逃之夭夭。蒋介石飞往台湾之前,强令还在学习期间的第23期学员毕业。学员们拿到毕业纪念物和毕业证书、同学录、毕业纪念章,但心情却高兴不起来,都感到前途渺茫。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一场弃暗投明的斗争已经酝酿了很久。

  1949年9月初,黄埔军校3名有进步思想的军官与共产党西南工作组秘密取得联系。其中有教育处陆军少将处长李永中、特种兵少将总队长肖平波。他们悄悄地达成协议,军校将在适当时机举行起义。

  当时,我们虽已毕业但并未离校。这时,军校要迁移,身为迁校行军总指挥的李永中为了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带领学员来回在川西平原游荡,目的是拖延时间。12月25日,队伍至郫县,李永中宣布军校起义。黄埔军校23期学生3000多人,以及全部设施装备终于交还于人民。学员们欢欢喜喜地在郫县度过50年代第一个新年。新年过后,军校起义师生进入解放军西南军大学习,开始了新的生活。

  往事已经过去70年,但今天回忆起那段时间亦有几多眷恋,那同窗朝夕相处的岁月都萦绕在我的梦中。光阴催白发,如今我已经90岁了。1989年起,我担任哈尔滨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我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践行“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努力为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关怀下,黄埔军校同学会宣告成立。我有幸参加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有机会与海内外的黄埔同学联络,给我的生活凭添了一份情趣,深感自己找到了退休后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我和全国各地数十名各界同学有书信往来,我们畅叙友情,交流思想,重温往日时光,畅谈别后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发扬黄埔精神,为早日实现国家统一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同学们分开时间愈久,心靠得愈近。昔日的点点滴滴最能牵动同学的情思,相隔再远也割不断彼此的牵挂。书信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传递着同学间的慰问,也传递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如今国家兴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我生活得很健康、很舒心。老有所为方能老有所乐。我们黄埔同学要进一步发扬黄埔精神,继续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对外联络优势,加强同台湾同学的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夕阳醉了!晚霞醉了!我看到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看到幸福生活已经洋溢在灿烂的夕阳中,心中无比自豪,无比满足。盛世迎耄耋,夕阳似艳阳,故园花竞放,余热亦添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