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人物春秋

王柏龄与黄埔军校

日期:2012-09-07 09:51:00 来源:《黄埔》 作者:陈予欢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军校作为初级军官学校,军事学术、教材、操典、授课与训练,皆为军校办学头等要务,关乎师资积累及学员素养之形成与完备。过去因为偏重党人办校突出政治训练,往往忽略军事学术及其军人素养之重要性。王柏龄将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云南讲武堂有着七年教学经验,是那个时代中国国民党中少有军事人才,他参与并主持了黄埔军校最初筹备与建校过程之所有重要事项,是黄埔军校军事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同时又是黄埔军校之学科教材、兵科操典、课程设置与授课编制主持人和推行者,对于黄埔军校早期军事学科建树有着特殊功勋。今年是王柏龄将军逝世70周年,特此撰文以示追念。

  一、云南办学,积累经验

  王柏龄(1889—1942)别字茂如,江苏江都人。江苏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留东预备班、日本陆军振武学校、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步兵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骑兵科毕业。王柏龄于1889年4月25日生于江都县城一个贫民家庭,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全靠母亲程婉平氏含辛茹苦抚养成长。得乡人资助,他14岁考入南京陆军小学堂就读,因成绩优异,未及毕业即保送北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8年12月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再因成绩优良,考取留学日本陆军公费生,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后入高田第十三野战炮兵联队实习。其间王柏龄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他与蒋介石、张群等回国参加光复宁沪之役,曾任民军连长、团长、副官长等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继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学习,1914年12月毕业回国。奉派赴山东参加护国军,进行讨袁(世凯)军事行动。1916年3 月,王柏龄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司令(居正)部参谋,代行参谋长职务,后任第一混成旅代理旅长。1917年1月应唐继尧邀请赴昆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骑兵科科长。参与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高等军事学校,1919年9月任云南陆军高等军事学校炮兵科科长、高级教官。1922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十七期教育长,在云南讲武堂担负教务职责近7年,积累了丰富的军校办学经验。

  二、筹建黄埔,功勋卓著

  1923年4月应蒋介石电邀到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高级参谋,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部(参谋长蒋介石)参谋处监军。1924年1月24日任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员,辅佐校长在广州长堤办事处筹备军校办学事宜。此办事处遂成为黄埔(军校)的发祥之地,因为此后的第一至五期多数学生皆由此出发赴长洲岛。其间蒋介石因故辞职离校,返回原籍奉化,并来信召唤其与沈应时返回浙江。王柏龄正欲起程时逢党代表廖仲恺到军校巡视,被劝告留下来继续筹备军校,并遵命给蒋介石去信请其回军校。同年3月21日,王柏龄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教授部临时主任,参与黄埔军校各项筹备事宜,实际主持筹划创校,拟订教育纲领、教学计划,编制操典课程,编撰术科教材。其间还与沈应时、王登云处理军校文案事宜。在云南讲武堂即受王柏龄器重的叶剑英,亦由其举荐任教授部副主任。对于军校干部的遴选,经过登报征召,于同年3月24日举行考试,大部分系由王柏龄引荐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学生,还有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出身的军人。经战术、应用战术、交通、兵器、筑城、国文等科测验,最后由王柏龄与何应钦面试评分,遴选40-50名第一期队官,再交校长蒋介石敲定,这批军官成为黄埔军校最初的教学训练师资骨干。同年3月27日,王柏龄奉命主持以广州市文明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考试地点、举行为期两天的入学试验,计有1200余名考生投考,4月28日以考试成绩择优放榜,录取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后又增加20名,累计考取496名,号称500学生。

  面对筹备军校千头万绪,王柏龄首当其事,因他既是中山先生委派的首席筹备委员(时人称筹备主任),又于第一次校务筹备会议上,被推选为教授部临时主任;再被委为入学试验首席试验委员,各种职责系于一身,只能日夜兼程辛苦劳作。时任战术总教官的何应钦,因后王柏龄一期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没有担负“筹备”与“试验”两委职责。总教官亦是既定教育纲领与训练操典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在当时军校之地位与作用,王柏龄所承担的教育训练责任比较何应钦更为重要,遂被时人称誉黄埔建校功勋卓著者。

  王柏龄后受命设计军官与学员新军服,以端庄、便利、经济为原则,参照日本、法国、德国军服,画出样式草图。特点有七方面:一是翻领风纪扣子只有一个,对于喉管既卫生且俯仰自由;二是军衣四个外袋,既可多装物件又便利战场需要;三是军衣七扣,有别于日军军衣五扣;四是外皮带,可挂刀袋和手枪袋;五是脚绊,采用黄色军鞋和脚绊;六是军服颜色,军官采用黄绿色,学员为灰色;七是军帽,设计样式前高后低,配有帽徽位置,被称为“轩昂的军帽”。初期批量军服皆由广州沙面的日本洋服店依图缝制。其次是配置的器具与枪械,学生的床,上课兼自习的桌椅,食用器具,被褥布袋,文书办公用品等等,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事无巨细都由王柏龄亲自设计,得出样式再交军需经理部门承办。至于教材选编,更是由王柏龄编制,原先设计学制一年,后以战时需要制订教学纲领,设计六个月学期培养出火线急需初级军官,随之配备的战术教程、兵器教程,初稿方案皆由其撰写。

  诸事敲定后,校址选择迫在眉睫,在广州城内巡视几处,不是房舍不行,就是环境不好,校长蒋介石向众人提议:“还有黄埔一处,明日坐船去看。”1924年4月中旬某天,王柏龄随蒋介石、严重、邓演达、王登云等乘船一小时到达长洲岛,环视旧校址房屋四进院落。房舍虽旧但大而多,王柏龄认为:“这里办学校好”,蒋亦以此地为然,返回办事处后下令“十天迁进”,黄埔军校选址遂确定于长洲岛原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旧址,并在1924年4月25日左右,租用若干“大紫洞船”,浩浩荡荡驰向长洲岛。

  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员入学训练,教职官佐无带家眷,以军校为家,学员则八小时课业,八小时劳作,八小时睡眠。同年5月10日,王柏龄被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教授部少将主任;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时,他任教授部主任,主持全校教务工作。正如他在回忆录所述:“从开学这一天,就决定了三民主义的新生命,当时总理对黄埔的期望何等重大,要把革命的事业从新创造,当作我们的责任,尤其我们第一期的同学及当时的官长,亲闻总理训教,能不刻骨铭心?挑起中国的担子,依着总理开学当日指示的方向前进”。他主持的教授部,“在任务繁多的复杂情形下,不能放松的是教育,教育和教授二字意义不同,教授是侧重学识的教育,教育不仅是教学,不要训育学生成为革命斗士。”教育纲领与计划制定实施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哪里去找能使学生六个月毕业的军校教科书呢?在他的谋划下,将一般军校两年三载的教材,择其精典浓缩于六个月,集重点于战略、战术和战斗的要领上。准备六个月内教育训练好一支以一当百、克敌致胜的真正革命军,真是一分钟也不能浪费!为后来历史所证明,黄埔军校真的做到了“造就五百人的革命军”!开启了黄埔建军(国共两支军队)、国民革命北伐之历史新篇章。

  王柏龄在其间还撰写了教授部承担的兵器教程、军校章程和服务细则,开启黄埔军校最初之建章立制。从筹备到建校半年来,他每日工作17、8小时,办校与治学更是“夙夜匪懈,勤教严绳,以身作则,以身示范”。1924年11月,王柏龄任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教育长,因其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训练有条不紊,时有称誉“南王北蒋(百里)”。

  黄埔军校决定组建教导第二团,1924年12年2日,王柏龄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团长。1925年1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1925年1月,他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校长办公厅教育长。1925年1月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特别党部组织委员。1925年2月15日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二期)校本部参谋长。1925年4 月主持筹组以中国国民党人为主的黄埔军校“中山主义学会”(后改为孙文主义学会),与中共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分庭抗礼而对峙。

  因胡谦请病假,1925年7月9日,王柏龄被任命为代理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9月13日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第三届执行委员,同时兼任组织委员。1925年9月13日被任命黄埔军校筹备校史编纂会审查员。1926年1月任党军教导师师长,同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后任第一军副军长,一度代理军长职。

  三、指挥失利,转从政务

  1926年7月,王柏龄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预备队总指挥部指挥官,率部先后参加湖南汨罗江会战、鄂南战役、江西战役等,在南昌战役因指挥失误被撤职。唐继尧去世后,其部下四位军长争夺滇省军政首席,1927年4 月,王柏龄受蒋介石委派赴云南宣抚,以中央代表身份说服其他三位军长,推崇龙云主持云南军政事务。1927年8月1日龙云宣誓就职时,王柏龄代表国民政府监誓。

  1928年3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迁移南京,王柏龄再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同年1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任省政府建设厅厅长。1929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及中央政治会议候补执行委员。1932年1月当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1935年 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6年7月9日获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

  王柏龄平生喜好翰墨诗文,原江都县党部“中山纪念堂”为其手书。他为乡间倡募修建:史公祠、五亭桥、熊园、法海寺、平山堂等处。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柏龄发起倡议集款购买飞机捐献国家,由江苏各界组成献机团体,他被推选为团长,很短时间内筹募款项可购买7架战机。

  1938年12月,王柏龄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邀请撰写《黄埔开创之回忆》,刊载于《黄埔季刊》,为黄埔军校研究留下珍贵资料。他晚年寓居赋闲,淡泊名利,信奉佛教。其潜心研究佛学,具有高深佛学修持。

  1942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王柏龄因病在成都逝世。其辞世前三天,预知大归之日将至,特叮嘱其学生方超(字仲文,时任成都市警察局长)和黄仲翔(时任四川省政府社会处长)为之准备后事,并嘱届时邀请高僧诵经,以僧衣入殓,果然到了预定时间,其在诵经念佛声中含笑坐化,时人莫不为之称奇。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苏各界人士在南京发起恭迎其灵骨返乡公葬,并举行追悼会,遗骨暂存祀于扬州城内旌忠寺,1947年春安葬于扬州瘦西湖畔之熊园。“文革”中墓园被毁。

  王柏龄著有《黄埔军校创始之回忆》、《工兵基本作业参考书》等书。其留内地子女分别居于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另有一女王文漪(字涣然,1914-1997)金陵大学毕业,曾任《军中文摘》月刊、《妇女》月刊主编,是台湾著名作家和画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