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吴琼
李迅
1929年12月,吴琼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满族家庭。早年曾在伪满洲国的日制小学、中学,日伪高等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东北战事紧迫,吴琼逃难到了北平,后又辗转来到成都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三期辎重兵科。不久,大西南解放了,吴琼随校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10月,他转业到上海军工系统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吴琼在上海第二重工业局(军工局)技术处担任工程师,开始从事汽车、舰、艇发动机军工配件的研制与生产,为赴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后勤保障。1954年,吴琼参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大马力柴油机”的试制。时隔不久,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要搞原子弹,而搞原子弹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核辐射物质进行监测。中央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上海,而具体挑起重担的就是时任上海第二重工业局技术处副处长涂作朝和吴琼、黄谓渔三人组成的科研组。三人小组接受秘密任务后,经过一百多个日以继夜的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辐射性控测仪”,这个控测仪以及后代改良产品,不但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且数十年来在核工业矿产探查和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512”汶川地震后,西部核工业基地也有部分设施受到影响,为了确保灾后救援人员和生物环境安全,必须对包括核辐射在内的环境参量进行监测,查明核物质是否泄漏,这时已发展到第四代的“辐射性控测仪”又派上了用场。
三人小组完成了“辐射性控测仪”研制任务后,他们还为空军、国家气象局研制出了另一项高精尖的设备“高空测候仪”。在研制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高空测候仪”有一个关键的传感器需要极其细微的物质来制作,吴琼通过查找文献,发现国外曾用法国女人的头发做过。当时在上海,外国人也并不好找,他们通过上海市公安局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法国人,但头发还是不符合要求。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一天晚上,吴琼骑着自行车路过一家医院,突然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上前一打听原来是一家妇幼保健院,吴琼突发奇想,新生儿的胎毛,质地柔软细腻是否可以替代呢,他们连夜试验,果然非常符合设备的要求。令吴琼感到自豪的是这个“高空测候仪”数十年后,在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气象预报工作,以及奥运开幕式当日的人工消雨工作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的化工、仪表等行业人才匮乏严重。当组织上与吴琼谈话,准备调他到新成立的上海化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去做教师时,吴琼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走,一干就是25年。在化专,吴琼最多时同时教过7门课,从技术基础课、实验课到专业课,他不仅向学生授课还带教青年教师,现在经吴琼培养的学生,有部长、大型国企的总工、大学教授等,成为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
十年浩劫时,吴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磨难过后,春回神州。1978年中央召开了科技大会,各项科研工作重新恢复。吴琼受到鼓舞,焕发出了人生第二春,他立志要夺回失去的时间。1980年,全国评选了一批当时处在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进行奖励。上海共有130多项入选,吴琼一个人就有2项。80年代后,吴琼主持了中央部委、上海市多项科研项目。他任上钢五厂五车间水处理工程总指挥、HW高压微量恒流泵课题组、TW胶体磨课题组组长,1982、1988年三次获得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奖;他主持研制空军、化工部联合项目飞机座舱玻璃光学性能检测仪,经鉴定合格,歼7、运7以后生产的飞机座舱玻璃均用此仪器检测;他负责电渗析器的频繁倒极装置的研制,经鉴定达到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现应用在全国各地多个水厂水处理工程;1983年国家恢复了职称评审,吴琼没有争议的首批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担任过上海市工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化工专业委员会、综合委员会负责人。
1995年,吴琼从上海市净化设备成套公司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了。但他没有闲下来,继续发挥着余热。他被聘为上海市经委工业投资公司水处理首席技术顾问,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环保技术中心主任,中美合资上海新泽西环境工程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台湾川源公司上海地区顾问等。他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不顾高龄体弱,多次往返山西、陕西、青海、甘肃等地,为当地企业做技术援助和辅导,他曾负责国家指定重点三废治理项目青海制药厂综合污水治理项目,经鉴定达标排放;他担任西北长庆油田技术指导,彻底解决了当地工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脱盐技术,改变了当地长期使用“苦咸水”的历史。山西大同云岗煤矿由于矿业污水排放,饮用水中含钙、镁离子过高,导致60%矿工和家属得了结石病,山西的同志求助上海,吴琼得知后主动向市经委请缨,千里迢迢赶赴大同,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研究,吴琼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整套全新的环境控制工艺流程,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彻底解决了,矿工的健康危机解除了。山西电视台为此事曾连续两周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当地群众对记者说:“感谢吴工,感谢上海人民、感谢共产党,是党和国家派来了专家为我们送来了生命水”。
吴琼是一名出色的化工专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还是一名黄埔军校的学生,一位统一战线成员。上海市黄埔同学会成立之初,吴琼就加入了同学会,只要有空他一定会参加会里的活动。1997年开始,经同学们的一致推选,他担任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徐汇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琼常说:“我是二十三期的学弟,为老学长服务是我应尽的职责,虽然我也年纪大了,但毕竟腿脚还过得去,要跑到跑不动为止。”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此,吴琼放弃了多家公司的聘请,压缩了社会其他技术兼职,在区委统战部、市同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心全意为区内黄埔同学服务。近年来,经过他多方奔走,以前没有一分钱经费的区黄埔工作委员会,现在有了办公场地和每年6万多元的经费。他骑着助动车,反反复复地跑民政、社保等部门,向他们介绍黄埔同学的情况,终于为没有享受社保的黄埔同学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医疗帮困,使受助会员非常感动。有一次,他偶然听说,徐汇区残联有为失明老人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指标,就马上跑到残联反复争取,终于博得残联同志同情,分了一个指标给了区内一位失明黄埔同学,使这位老先生重见光明。为了更好的解决黄埔同学看病难的问题,他在徐汇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与区中心医院协商,使黄埔同学在挂号诊疗方面可以享受特需门诊的干部医疗待遇;此外,区内有一位特困会员突发重病入院,因病势危重急需17000元押金,情急之下,吴琼当机立断自掏腰包拿出这笔钱,为学长解了燃眉之急。吴琼不但关心会员本人,还关心他们的家庭和遗孀。他据理力争为遇到市政动迁的同学家庭争取了应有的权益;他逢年过节都会上门看望去世会员遗孀,送上慰问金和年货。他还在联络接待工作中发挥自身的科技专家优势,多次热心接待台湾、海外友人,陪同来访人士参观他主持的技术工程,并积极洽谈投资事宜。2003年,吴琼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2006年又被评选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
吴琼曾说过:“我们黄埔军校老一辈学长东征北伐抗日的丰功伟绩确实不可磨灭,但是解放以后我们很多黄埔同学也并不是碌碌无为。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黄埔人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同样干出了出色的业绩,这也是黄埔精神的实践和写照。”吴琼就是这样一个新时期实践和写照黄埔精神的人。可以说,70岁之前,吴琼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勤勉努力、呕心沥血,70岁之后又为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履迹不断、忘我贡献,继续播撒着热情。
“君子求不器,行者岂有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