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无余憾 知难而进常自乐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曾启球
湘埔
曾启球,1919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六期。抗战期间在湘北第三、四次会战中流过血,负过伤,在鄂西会战中立过功。抗战胜利后,又奉派至中央训练团学习,教育班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十九军九十二师二七五团中校副团长;起义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第三支队第四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在“镇反”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来平反昭雪。上世纪80年代从新疆建设兵团离休返回原籍,曾任双峰县政协委员。
曾启球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且富有传奇性。
抗战立功复起义
曾启球出身于书香门弟,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因家道中落,仅靠父亲菲薄的薪金维持一家生活,童年的曾启球被寄养在其祖母胞妹唐群英(湖南衡阳人,是与秋瑾齐名的辛亥革命女英雄)身边度过。唐群英的爱国情操、刚正无私的高尚品德、不让须眉的硬骨头精神,深深扎根于曾启球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就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曾启球已经成长为一个身强体壮的热血青年,其时曾父患病卧床不起,弟妹尚幼,身为长子的曾启球应责无旁贷地挑起家庭重担。但自古忠孝难两全,国难当头,18岁的他决定放弃在家乡教小学的机会,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三分校十六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留校任学生第十队政治指导员,是当时军校年龄最小的教员。
1942年,曾启球在国军九十九军九十二师二七五团担任上尉团副兼侦察连长,参加了湘北第三、四次会战,战斗中曾启球两次负伤:一次子弹穿过他的右肩,一次子弹穿过他的右大腿,血流如注,在阵地实行简单包扎后仍要求不下火线。在鄂西会战中他格外英勇顽强,击毙日寇多名。敌人在溃退中残暴地向我方发射烟幕弹和毒气弹,曾启球带领士兵用水壶灌水打湿毛巾掩鼻防护,仍然坚守阵地直至最后胜利。他因此立功晋为中校副团长。
浴血抗战8年,曾启球目睹生灵涂炭,国家元气大伤,胜利来之不易,极需休养生息,不幸国民党挑起内战;同时,国民党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将校骄奢,士气消沉,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他灰心丧气,回家教书,不问政治。内战打了3年,但正值青年报国心切的曾启球又怎能隐居林泉,不问国家大事?3年后他又出来了。随着国共双方力量的消长,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的新生力量,要建立一个繁荣富庶的新中国,只有走共产党的道路。于是毅然起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曾启球组建了一团武装,为家乡解放作出了贡献。
蒙冤“改造”三十年
1951年,由于“左”的影响,曾启球在“镇反”运动中被错判刑12年,押赴西北劳改。当时他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曾想一死了之。时年32岁的曾启球念及妻贤子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艰难地活下去,坚信历史终会有还他清白的一天。他面对现实,决心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狱。为此他事事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从未干过重体力活,又不熟悉北方劳动工具,要想不致落伍可真不容易。他一边咬紧牙关,不怕吃苦流汗,一边摸索工具特征,掌握劳动技巧;凭着他那坚忍不拔的拼劲,不久硬是可以轻松负荷100多斤的担子,劳改农场的各种人工活路,都能熟练操作,成了众多身强力壮劳动力中的“出类拔萃”者。
12年后曾启球刑满留场就业17年,直到1987
年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退休职工改定为离休干部。在提及此事时,他说自己虽受委屈虚掷了几十年的黄金岁月,但一想到国家的进步发展,个人恩怨小事,一笔勾销。入狱当初他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请缨投笔徒余恨,拂袖登楼空赋诗。”在收到彻底平反通知书当天,他激情地又另写道:“投笔从戎无余憾,知难而进常自乐。”
情牵两岸促统一
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抗战年代,还是身陷囹圄处境艰难的岁月,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始终在曾启球的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黄埔同学会会员后,他把“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作为己任,并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他的胞弟曾明,黄埔十八期毕业,定居香港,在台湾也有身份证,善于交际,联系广泛。曾启球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帮助联络,到处寻访两岸失散的亲人,使100多个家庭恢复了联系,其中多数为黄埔同学。寻访途中的旅费以及为两岸亲人转递书信、钱物的资费,都是曾家自掏腰包。至今,大陆和台湾不少当年的受益人还与曾家兄弟保持着联系,深情感念所受到的慷慨无私的帮助。
两岸通邮后,曾启球更是以书信、电话的方式,广泛联络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和亲友,仅发往台湾的信件一年多达200多封。他在信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介绍祖国大陆的巨大变化,尽最大努力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96年,台湾葛赓虞将军(黄埔军校军官班毕业)90大寿,曾启球赠诗祝贺,希望共同努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葛老和诗:“艰难大业愧无补,迟暮衰龄鬓早霜。风利途长堪着力,相期骐骥共腾骧。”认为自已衰老没有为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感到愧恨,相信只要大家奋发着力,祖国完全统一的日子终会到来。台湾还有个湖南双峰籍黄埔同学罗锡畴中将,年逾90岁时,乡土情切,欲归不得,于是捐资故乡兴建一座“思源图书馆”,赋诗记事说“欣逢两岸频呼唤,建馆思源籍补愆。”“思源”取饮水思源之义,“补愆”意即弥补歉疚、过失,因为两岸对峙,祖国未能统一,台湾当局难辞其咎。罗将军的这种思想,代表了众多去台国民党人士的想法。曾启球和诗赠罗将军,表示钦敬和赞誉:“平地春雷人去后,隔天秋水马难前。乡情长寄思源馆,漫说藏书为补愆。”在曾启球的建议和促进下,先后有10多位亲友与黄埔同学回大陆定居或投资办厂,投资金额近4亿元,为当地的经济振兴起了促进作用。
学术研究攀高峰
曾启球从事过中小学教学,解放前当过江西通讯社记者,有相当文字根底。晚年他又开始涉猎史学研究,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先后出版《评说曾国藩》、《一代女魂唐群英的传奇故事》、《换骨记》等5部专著和100多篇专论,共约80余万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唐群英是中国百年八大女杰之一,也许是曾启球与他们有宗族之亲的关系,掌握与收集了曾国藩、唐群英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他们倾尽了大量心血。早在1996年,在双峰县召开的第一次“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曾启球关于要全面公正地评价曾国藩,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论述在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他的观点比众人的观点以及当时的舆论导向整整超前10年。直到2006年第二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召开时,他的观点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曾启球和众多史学研究者笔下的唐群英,淹没了近半个世纪后也复活了。曾启球因此担任曾国藩学术研讨会顾问,复任唐群英研究会顾问。
在100余篇专题论文中,以《评朱东安<曾国藩传>》和《论唐浩明历史小说<曾国藩>之得失》两篇文章最具影响,曾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曾启球也4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论唐浩明历史小说<曾国藩>之得失》一文,还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2003年全国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稿二等奖。他撰写的《重评太平天国》、《重评曾国藩》等多篇专稿,曾分别在香港、台湾发表,并被美国《世界日报》全文转载,引起国际史学界的普遍重视。《重评太平天国》一文还被《中国当代专家论文精选》一书收录。
年逾80仍坚持著述的曾启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有多种疾病缠身,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1。与其说他写书,毋宁说他是“吃书”:上半身全趴在桌子上,头几乎全伏在纸上,成了真正的“爬格子”;有时弄得脸、鼻子上都有墨迹,叫人看了啼笑皆非,心酸不已。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经济史学会会长陈绛,在为曾启球所著《评论曾国藩》作序中说:“先生坚持不懈对曾国藩作如此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惊奇之余,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先生不顾老病相侵,孜孜矻矻,令我钦仰,而博采众说,独辟蹊径,耄耋高年犹能不囿常说,创见图新,尤为难能可贵,更令我赞佩之余,复增惭恧。”
鉴于曾启球的事迹突出,加上他又身为双峰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2006年被评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