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人物春秋

侯镜如 —— 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日期:2010-09-01 09:50: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黄惠昆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惠昆

 

  黄埔军校同学会前会长侯镜如,为了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昌盛和统一,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力。他,也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侯镜如,号心朗。家里人问他,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他解释说:“镜如、心朗,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就是‘心朗如镜’。做人,心要开朗有如镜子一般干净、明亮。”的确,名如其人,侯镜如一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可谓明亮如镜。

  侯镜如于1902年10月17日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17岁时进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21岁转入中州大学——即河南大学理科学习。

  看到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我国进行侵略,国弱民贫,青年侯镜如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1924年,侯镜如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参加了两次东征。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侯镜如有机会认识共产党人周恩来,并由周恩来、郭俊两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于1926年大搞所谓“清党”运动,侯镜如因为没有暴露中共党员身份,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做秘密工作。1927年,他奉党组织指派,前往上海,参与指挥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暴动,任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总队长。侯镜如在四一二事件中负伤后,又到武汉革命政府任武汉三镇保安总队队长。这一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朱德等组织和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侯镜如时任贺龙部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也率兵参加了八一起义。

  1928年春,中共中央派侯镜如到河南省开封工作,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由于中共组织的营救,侯镜如于1929年秋获释出狱。他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香港中共华南局军委和天津中共顺直省委军委工作。

  1931年春,侯镜如奉调到达上海。此时,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后叛变投敌,中共组织遭到破坏,侯镜如从此同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一心向党,始终按照共产党所指引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事准则。



  “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军第三十师第八十九旅少将旅长的侯镜如率部增援北平抗战,在周口店一带抗击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异常激烈,坚守阵地20多天,使敌军受到重创。紧接着侯镜如率部南下,在娘子关战役中再次成功阻击日寇,支援了忻口的对日作战。1938年,侯镜如升任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并参加了徐州会战,后又率部参加了武汉、南昌、枣宜等地的会战。1943年,侯镜如调升第九十二军中将军长,统辖二十一、一四二2个师,驻守湘西桃源地区,参加了湘西会战。

  解放战争后期,侯镜如担任国民党军第十七兵团司令。辽沈战役打响后,即1948年9、10月间,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地区猛烈进攻,蒋介石命令侯镜如任东进兵团总指挥,率4个军前往增援。侯镜如本来就反对并且回避打内战,特别是当时他与中共方面已有联系,因而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迟迟不采取行动,一直拖到10月12日,他才率领一部分援军开抵葫芦岛。两天后,扼东北咽喉的锦州即已解放,随之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底,九十二军随傅作义在京起义,侯镜如率领一部分军队从塘沽撤退到达上海,同国民党第八“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暂编第一纵队司令廖运泽(黄埔一期)以及新编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升会面,共同商定要设法同已于1948年11月27日在安徽省宿县率老一一○师起义的廖运周联系,共同策动起义。

  后来侯镜如被调任驻徽州的国民党军长江防务预备兵团副司令,此时,侯镜如早已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他利用到香港探母的有利时机,积极响应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的号召,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组织和安排其基本部队、以黄翔为军长的第九十二军在北平起义,九十二军第三一八师由曹仁风等率领在福州起义;侯镜如并同廖运泽在香港会合,联系廖运升率国民党新编第一一○师在浙江省义乌起义成功。

  侯镜如在香港期间,按照共产党的意图,宣传中共政策,广交朋友,在促进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以及李克农,安子文等同志的嘉奖和勉励。



  1952年,侯镜如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定居。他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主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第八届民革中央名誉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等等。

  侯镜如担任民革北京市委主委一职,是在1980年2月。他在领导北京市民革的工作时明确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积极地加强海峡两岸的亲友联系。”自此以后的10年,是已届耄耋之年的侯老奋力工作的10年。

  为了便于联络同学和旧友,侯镜如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决意远涉重洋,前往美国探亲访友。1983年春节,侯老在北京同一部分黄埔军校第一期校友聚会,他提出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设想,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一致表示赞同。此后,他加紧了访美的各项准备工作。赴美国的入境签证办妥了,侯老和夫人侯李蒿芸定于1983年5月4日启程。行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在北京民族饭店设宴为侯镜如夫妇饯行。

  在这次为侯镜如赴美送行的宴会上,廖公在席间谈及1982年7月24日,他曾致函台湾领导人蒋经国,表示希望面商统一问题。蒋经国没有直接复函廖承志,却由旅居美国的蒋老夫人宋美龄代为回复。复函虽未涉及实质问题,却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之间第1次公开的书信往来。就这个话题,廖公建议侯老多与旅居海外及台湾的黄埔军校同学、旧友等广泛联络。在交往过程中,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请他们回来走走、看看,保证他们来去自由。

  岂料这次聚晤竟成了一次永诀:同年6月,廖承志同志乘鹤西去了!这次同廖公的聚晤,使侯老回忆起黄埔军校老师廖仲恺(廖承志的父亲)以及黄埔同学们的诸多往事,不禁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受廖承志的启发,侯老感到,在联络两岸校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历史重任,义不容辞。他常常兴奋地对家人说:“看来此生此世,我是没有‘退休’一说了”。



  侯镜如夫妇如期踏上了旅美的途程。在美国期间,两位老人由旅居美国的二儿子、大女儿、女婿陪同,访问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以及一些中小城镇,会见了众多的同窗、故旧、同事及他们的后代。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华府华侨社团的一次招待会正在中国城一家中餐厅举行。侯老夫妇应邀参加。参加这次招待会的各方面人士共有100多人。席间有人高声提议:“请黄埔一期的侯将军说几句话。”侯老在热烈的掌声中从容不迫地说道:“各位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同各位在美国见面。我是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3个时代的人,在新中国生活了30年,耳闻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皆知,旧中国军阀割据,内战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但是那种局面早已结束。今年,我已年过8旬,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作为中国人而自豪。”

  他还说:“令我们每位爱祖国、爱民族的华夏子孙心痛的是,国家尚未统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为祖国的统一做促进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再创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之光辉国运!”

  侯镜如老人的一席话,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次聚会上,侯老结识了黄埔军校第九期的校友蔡文治先生。

  蔡文治长期从事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外交工作。在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蔡文治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新中国成立前,蔡文治不愿去台湾,留居香港。1953年移居美国,并被聘为美国国防部顾问。1978年退休。蔡文治曾在美国参谋指挥大学就读,精通英语。在工作中,长期同美国军方直接接触联系,深得美方信任。他虽已取得美国国籍,但不忘家乡故土,对共产党友好。1980年9月,应叶剑英元帅邀请,曾偕夫人蔡吴佩琪回祖国访问。

  1984年元旦,蔡文治宴请侯镜如,以及旅居美国的宋希濂(黄埔一期)、李默庵(黄埔一期),商讨成立“黄埔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并达成了共识。2月1日,“筹委会”向媒体发表“宣言”说:“国家第一,民族第一,统一至上,建设至上。切盼我全体军校同学及其家属奋起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紧接着4位旅美黄埔将领于5月1日发表《台湾与祖国必须和平统一》的声明,宣言和声明在海外中华儿女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恰在此时,宋美龄女士在美国纽约长岛发表一封至邓颖超女士的公开信。这封信不仅没有再提“反攻大陆”一类的话,而且不乏赞美之词。老夫人在信中对邓颖超客气地以“先生”相称,说“先生识解超群,娓娓道来,理解精透,实我当时女界有数人才”。信中并极力称道和推崇周恩来的“资格、人望、能力、见解”。

  侯镜如和夫人侯李蒿芸、宋希濂和夫人宋易吟先、李默庵和夫人李顾林、蔡文治和夫人蔡吴佩琪,4对老夫妇,于1984年3月9日以“黄埔军校同学及家属”的名义,在美国《华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读蒋(介石)夫人致周(恩来)夫人公开信有感》,恳切地希望两位老夫人,“能见见面,谈谈心,叙叙旧,谈谈国家民族的前途大业。互往北京、台北探亲旅游,或在美国面商,早日结束数十年来海峡两岸骨肉亲友分离、祖国分裂的局面”。

  侯老夫妇在美期间,还应中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的邀请,到使馆做客。应邀的还有邓小平的女儿邓榕等。席间,宾主谈起“黄埔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的成立,都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历经整整一年在美国探亲访友活动,侯镜如夫妇于1984年5月25日途径香港回到北京。



  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之际,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尚昆、杨静仁等应邀出席了成立大会。侯镜如在成立大会上庄严地宣布:“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了!”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德高望重的黄埔一期同学徐向前元帅出任首届会长;侯镜如出任副会长,以后任会长。

  1988年6月,台湾也成立了“军事院校校友会”,该会明确表示:“虽然我们出身于不同的军事学府,但每位校友都源自黄埔一脉,永怀亲爱精诚的校训,承传了团结、负责、牺牲的黄埔精神。虽然我们已从军中离退,但我们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怀念当年袍泽生死与共的情谊,永不变易。”

  对此,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侯镜如作出回应说:“我们愿意和台湾军事院校校友会就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交换意见。同窗袍泽,情胜手足!我们欢迎在台同学、校友到大陆来看看。可以边看边谈,也可以只看不谈。我们也期待在台湾聚首,共叙旧谊。同时希望在台湾、在港澳、在海外的黄埔同学,关心祖国大陆的建设,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为两岸同学沟通联系,加强感情,增进共识,多做贡献。”侯镜如会长说:“先总理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现在有人要搞‘台独’搞分离,如果让分离主义者得逞,将是我们民族和黄埔同学的奇耻大辱。事关民族大义,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反对任何形式的分离主义。”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于1988年9月22日宣告成立,侯镜如当选会长。为了直接与在台湾的同学和朋友联络,侯老夫妇于1988年11月25日再次赴香港探亲。此次两位老人在港居住了4个月,同一些老同学和老朋友取得联系,促成了他们到北京参观访问,邓文仪便是其中之一。

  邓文仪,黄埔一期毕业。1949年去台湾之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常委和“革命实践研究院”代主任、“行政院”内政部政务次长等职。邓文仪到北京访问,不是没有顾虑的。正如台湾媒体事后所述:“他(邓文仪)担心他的身份过于敏感,会引起别人揣测。但后来因大陆政协副主席,也是他在黄埔一期的同学、现任大陆黄埔同学会会长侯镜如的力邀,他才决定组团赴大陆”。

  1990年5月9日,邓文仪一行从台北到达北京,已届88岁高龄的侯镜如会长亲赴机场迎接他的同班老同学,并且陪送他到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陪同他拜会在京的黄埔同学,其中包括黄埔一期的同学徐向前元帅、在黄埔担任过教官的聂荣臻元帅等。

  邓文仪在北京期间,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的亲自接见,并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邓文仪事后在台北答记者问时说:事先不知道。这是在离开北京的前夕,邓小平打电话给黄埔同学会的会长侯镜如,说要与我会面。邓文仪说:“在这场谈话中,先由邓小平谈了40分钟,接着我发言,讲了20几分钟。对于曾是同班同学,却因分成共产党与国民党两个不同的阵营,之后两方敌对斗争长达40年。对此,邓小平以一句‘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谈了’,将过去的恩怨舍去不说。邓小平表示,我们都姓邓,而且是老朋友,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大陆和台湾是兄弟,都是一家人。不必打仗了,打仗对双方都不好。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不能改变的?但是要谈‘台独’是不可以的。我们过去国共两次合作都很好,也可以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

  翌年元旦,邓文仪联合台湾138位黄埔军校同学作为发起人,组成“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在台湾树立起了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国土、反对台湾“独立”的旗帜。

  1991年4月,邓文仪先生再次访问大陆。4月10日,中共第3代领导人江泽民主席接见了邓文仪及其率领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访问团。江主席勉励海峡两岸黄埔同学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江主席的接见和讲话给了海内外黄埔同学以巨大的鼓舞。接见时侯镜如在座,江主席关切地对他说:“侯老年事已高,要多多注意保重身体。”侯老对江主席表示感谢。



  侯镜如同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倾注了他的全部心力。他的信念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现在海峡两岸黄埔同学间之所以能频繁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队伍越来越大,是与侯镜如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不愧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政治活动家。1991年5月4日清晨,侯老因中风住进了医院。就在入院的头一天,侯老还在会见台湾来访的宾客,至下午两点多钟才回到家里,没有休息,又接着工作。侯老在病榻上3年,都没有停止工作,仍然密切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他太累了!侯老在临终前还写道:“一生忠于祖国,热爱祖国,但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热爱党、热爱人民,愧少贡献,耿耿于怀”。并嘱咐子女奋发图强,为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1994年10月25日,侯镜如老人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2岁。丧事备极荣哀。

  侯镜如老人逝世时,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张元会长特地撰写挽联一幅,以资悼念:

  “黄埔学剑,东征北伐抗强邻,功勋已纪五凤楼,无愧斯生;

  燕京星沉,西望南海悼故人,志业未见九州同,遗恨千秋。”

  这幅挽联集中表达了在台湾的黄埔校友对侯镜如老人的敬佩之意。

  2002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侯镜如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王兆国同志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侯镜如的一生:“侯镜如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不断进步,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