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郑洞国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周铁农副委员长,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我国功勋卓著的抗日将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黄埔军校同学会优秀的领导人郑洞国将军诞辰110周年,缅怀他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在此,我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向郑洞国将军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向郑洞国将军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郑洞国将军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一生。早在学生时代,郑洞国将军就参加了“五四”运动,他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信念由此得到唤起和培养。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军校生活结束后,他在革命军队中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他先后参加了东征北伐,在战场上奋勇顽强,屡立战功,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九一八”事变后,他作为最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之一,率领第四旅参加了古北口战役,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两月余,并在南天门一线的战斗中重创日军,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驰骋疆场,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会战、归德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和鄂西会战等战役。在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中,他担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和副总指挥,与盟军将领史迪威一起,率部反攻缅甸,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在辽沈决战的重要时刻,他脱离国民党阵营,中止了骨肉同胞的残酷厮杀,归向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将军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1979年起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他满腔热忱地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4年6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郑洞国将军担任副会长,他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为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意见和主张。他利用各种方式,向在台湾和海外的昔日黄埔校友、故旧袍泽宣传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多次接待台湾和海外的来访团组,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并呼吁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伟业而共同努力,直到最后病重期间仍在医院里会见了一些来自台湾和海外的故旧、部属;他多次寄语台湾当局,希望其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郑洞国将军生前非常关心家乡教育,1946年至1949年曾担任湖南私立九澧中学(现石门一中)校长。2008年,郑洞国将军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为实现祖父夙愿,率先捐资20万元发起成立了湖南郑洞国教育基金会,以民革湖南省委为依托,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之力,开展“爱心助教助学”活动。明天,我们将在石门一中进行郑洞国教育基金园丁奖、奖学金的捐赠仪式,对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扶助和奖励。在郑洞国将军诞辰110周年之际,捐赠活动实现了他办好家乡教育的夙愿,也体现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理念。我们相信,在民革湖南省委的关心和支持下,郑洞国教育基金会一定会健康运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追思先辈,激励后人。我们要学习郑洞国将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谦和朴素、鞠躬尽瘁的优秀品德。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继承和发扬郑洞国将军等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携手努力,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谢谢大家。
合影(从右至左为:林上元、周铁农、郑建邦、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