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郑庭笈之子讲述父亲特赦后的晚年生活

1964年,郑庭笈与妻子冯莉娟在南京。
总理当红娘促成父母复婚
直到有一天,郑心校一家看似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一天老师找到我,说你们家有一件大喜事,你今天可以不用上课了,你爸爸回来了。”
分别12年,父亲又回到了身边,就在叔叔家的院子里。郑心校说:“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聚会,还来了很多报社的记者给父亲照相,他穿得很整齐。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跟父亲接触,他看到我们长大了,读书也很好,我还当上了大队长,非常激动。”
郑心校内心却没有像父亲那样高兴,这时他已经知道,父母亲离了婚。
郑心校告诉记者,父母离婚应该不是感情问题。“父亲1942年在滇缅战场作战,戴安澜受伤后,国内就没有了消息。母亲还收到一张郑庭笈团长正式的阵亡通知,但她坚定地说‘我觉得他就是没死!就算死了,我也得见到他的部队,见到他的尸首!’母亲坚决不去领抚恤金,她自己跑到云南保山去找父亲,最后果然让她找到了。”
“还有一例也可以说明父母的感情。当年,母亲得知父亲在东北被俘后,她放弃了千金难换的开往台湾的船票,决心带着我们一家人留下来,一心要等父亲。从海南到北京,母亲一直把奶奶带在身边,不论生活多艰难,也不离不弃。她如果不是有更重要的考量,一定不会离婚的。”
郑心校说,母亲领着全家人到北京后,虽然有南洋的三公接济,但随着他们长大,各种开销增加,生活越来越艰难。“母亲找工作和我们上学,都受到‘战犯家属身份’的影响。后来周围朋友给她出主意,为了谋生和孩子的前途,她最终提出和在监狱中的父亲离婚。”
1957年,郑庭笈同意了妻子的离婚要求。离婚后,冯莉娟在打字学校学打字,“那时打字是用铅字一个个打,需要拣字、排字,母亲刻苦练习,打得又快又好,最后留在誊写社工作。”郑心校说,关于父母复婚的经过,很多文章报道过,周总理确实做了细致的工作。
1961年2月,全国政协任命郑庭笈与溥仪、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杨伯涛等7人为文史专员,周总理叮嘱他们将亲身经历及见闻写出来。冯莉娟随即被调到政协打字,有关人员特意将打字机搬进她的住宅,理由是为“保密”。而奉命三天两头送取材料的正是郑庭笈。他心明如镜。
“为了能让他们复婚,周总理过问了3次,政协机关也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安排父亲每天给母亲送稿、取稿,制造他们接触的机会。”郑心校说,周总理的重视和父亲的无微不至,最终打动了母亲。4月19日,郑庭笈与冯莉娟正式复婚。复婚那天,杜聿明、廖耀湘和王耀武等人都来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