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人物春秋

国民党中将郑庭笈之子讲述父亲特赦后的晚年生活

日期:2013-09-02 15:11:00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83年,郑庭笈夫妇与儿子郑心校(右一)及小孙子在景山公园。

儿子对父亲的忏悔

郑心校结婚生子后,小孙子就是郑庭笈晚年最大的乐趣和人生目标。“孩子刚出生,父亲的目标是活到孩子上小学;孩子上了小学,他的目标就是活到孩子上中学……每天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小孙子默写生字。那段时间,我的夫人、儿子和父亲朝夕相处,祖孙三代同堂,生活其乐融融。”

1991年,经组织同意,郑心校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追求他从小就有的科学梦,从事医学科学研究。郑庭笈看着儿子离开,紧接着小孙子也被带去美国读书,他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

“1996年,父亲去世时,我才第一次回来探亲。我儿子考到美国大学,5月份发通知书,那时候父亲已经住进医院的重症病房。我写信给家里,告诉他们我们预计6月份全家回国探亲,已经订好了机票。父亲就这样一天天在病床上数着日子。那时候打电话不方便,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医院护士长的电话,问我怎么还不回来,我说定了13号的机票,那时大概还有一星期。护士长后来告诉我,父亲得知后,眼睛一下就没了神,叹了一口气,第二天就走了……”

仅仅只差4天,郑心校失去了和父亲最后一次相聚的机会。“在美国那些年,特别是我做了父亲之后,我开始渴望了解他,也看了很多关于抗战和滇缅战争的书,很想回来和他好好聊聊……当我来到太平间,看到父亲还没有完全闭上的眼睛,我只能含泪用手捂暖他的双眼,希望老人家能感受到我的忏悔……”

郑心校如今回到了祖国,只要一有空闲,他就积极参加抗战老兵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各种活动。“算是对父亲的一种忏悔吧,弥补我作为儿子的愧疚,我要从现在开始,作为一个儿子,正视我的父亲,无论他是怎样的人!”(感谢黄埔军校同学会对本采访的帮助)

历史回眸:重挫日本“钢军”震惊中外

1925年,广州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年方20的郑庭笈,和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怀抱梦想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1927年8月15日,他在南京参加毕业典礼,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抗战之初,忻口会战。日军以重炮配以步兵猛攻,大战数日,第9军军长郝梦麟、第54师师长刘家麟、独立第5旅旅长郑庭珍等皆死国难。郑庭笈率众猛攻,与日寇白刃血拼,身中数弹,所幸被卫兵拼死相救,从此郑庭笈自号“重生”以纪念之。1939年12月昆仑关上,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重挫日本“钢军”,郑庭笈再立奇勋。面对敌军猖狂扫射,头顶敌机肆虐轰炸,郑庭笈舍生忘死,巧出奇兵,攻占了九塘和界首山高地,还率部击毙了日军第五军团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震惊日本朝野。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领第5军200师,37岁的郑庭笈担任200师步兵指挥官。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顽强地阻击2-3倍兵力的日军精锐军团,“浴血东瓜守”。5月26日,惨烈的同古之战,夺走了年仅38岁的戴安澜师长的生命,他牺牲前留下遗言,“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将部队带回祖国!”郑庭笈临危受命,指挥残部奋战,于1942年6月2日冲破了日军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围。这一战也使得这位琼籍将军名声大噪。

郑庭笈在中国远征军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归国后,他历任师长、军长,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6年后,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其命运可谓急转直下,令人不胜唏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袁晶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