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尚龙:一位从台湾走进联合国的经济学家
赖尚龙(左)与本文作者
在眷村长大,在台湾上学,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然而,让赖尚龙未曾想到的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伊始,自己竟因缘际会地成为早期中国常驻联合国的一位官员。在那个左倾思潮横行的年代,这一超越党派、超越两岸、超越意识形态的举荐,不啻成就了两岸一段近乎传奇的故事。
7月17日,笔者依约在北京拜访了从纽约飞来正忙于讲学和社会活动的赖博士。与赖博士一起追忆历史,畅谈人生,欢叙友情,对其为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辛勤付出与巨大贡献,不由肃然起敬,赞不绝口。
从“保钓”找到人生方向
赖尚龙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工程系,后取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研究院区域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从小就沐浴在中华文化浓烈的氛围中,培养了他对祖国的向往、对人民的热爱,塑造了他不屈不挠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天性。
后来他远渡重洋,在美国匹兹堡卡耐基梅隆大学继续攻读学位。那个学校环境自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涉猎进步书籍。而那里一个很大的图书馆,不但搜集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报刊杂志,还有早期的一些作家像鲁迅、巴金的作品,甚至还搜集了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油印刊物,更成为他和不少来自台湾、香港的同学阅读、讨论、聚会的好去处。
及至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钓鱼岛事件,猛然唤醒了海外青年学子的民族意识。以台湾为主的海外留学生挺身而出,发起了保卫钓鱼岛的爱国学生运动。很快,保钓烽火燃遍了全美国,由最初的一两个学校,最终蔓延到了全美50多个州100多个学校。
那个年代保钓,大家都是自愿参与,不讲任何报酬。尽管学生们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精神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之前,他们在美国只关心自己的前途,比如说认真学习,搞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办张绿卡,再娶妻生子等等。但保钓运动的兴起,突然激发了赖尚龙和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开始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转变,正如周恩来总理那时评价的:“我们这些台湾、香港的学生给资本主义社会回马一枪”。
因为参加保钓运动的缘故,赖尚龙和这些同学有了跟祖国内地接触的一些机会,包括到内地参观学习。可以说,他们是祖国大陆最早接待的一批海外人士。其时,内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所到之处远不如今日之繁荣进步,甚至不如当年的台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祖国的向往之情。他们一行十多人,先后参观了大庆、大寨以及河南的红旗渠,所见所闻,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和热情洋溢的干劲。他猛然从中悟出,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唤醒了青年学子沉睡的爱国心,指引他们乐此不疲地来此寻根溯源。
以今天的眼光权衡,可以说,保钓其实是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一种探索。赖尚龙就是从保钓运动开始,了解祖国,回归祖国,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贵人”慧眼荐入联合国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被驱逐出门,中国政府随即紧锣密鼓地筹组联合国使团。几年后,赖尚龙遇到了人生的好机遇,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时他正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书,一天突然接到电话,有人要请他去联合国工作,说那里需要一个懂经济的专家。那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大使)陈楚物色人才有三个条件:英语好,懂西方经济学,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经历。冥冥之中,这三条似乎都是为赖尚龙所设,他决定停薪留职去试一把,做好了就做,做不好还是可以回大学教书。
那时,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前夕,找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达到这样条件的更是凤毛麟角。如果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用人时限,中国就只好放弃这一名额,当时大家都不是很有信心,就让他先占上位置,若不行以后也可再补国内的合适人选。未曾想他这一干,就是30余年。在左倾思潮横行的年代,这一超越党派、超越两岸、超越意识形态的举荐,可谓高瞻远瞩,亦极难能可贵。
在联合国,赖尚龙先后得到两位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的任用与提携。毕、谢二人,都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过,亲聆教诲,得其真传。他们二位掌管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达12年之久,不仅在工作上是领导关系,在各方面对赖也可谓情谊深重,成为赖心目中的贵人,并影响到他后来几十年的工作。虽然他们二人在联合国都有一份不菲的收入,但全都上缴国库,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清廉。赖甚至不敢请这两位尊敬的上司吃饭,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开销,没法回请。
那年代,国内“极左”思潮还很有市场,联合国发生什么事都要向国内报告,尤其涉及中国的事情,更不可有任何闪失。那时没有电子邮件之类通讯手段,一件事情从报告到回复,最快也得二三天。但有时发生紧急状况,不当场反应或回击,事后就会很被动。赖尚龙作为秘书,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冲在前面,当场发表意见。当时似乎有一种默契:说对了,算代表副秘书长发言;说错了,就由个人负责。他这一及时回应与反击的做法,常常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加入之前是要宣誓的,表示不受政府指令,只代表国际利益。赖尚龙也必须保持这样的态度。对联合国的政策,对的当然要执行,不对的可以不执行,但不能上街公开反对。那时有些朋友不理解,以为他的立场、理念、思想变了,其实不是,他这样做正是为了更好地做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赖尚龙曾任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高级经济事务专员、首席经济事务专员,联合国副秘书长特别助理、办公厅主任,经济社会事务部社会经济政策和发展管理局局长,主管监督、设计、管理、执行、评估项目年均150个,总预算约8500万美元。在这个国际舞台上,他把国际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良好声誉。
阳光灿烂的“光彩”事业
作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总顾问,赖尚龙对推动中国光彩事业不遗余力,且卓有成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祖国内地考察光彩事业所推动的一个扶贫项目。那次的内地之行,使他感触良深,回到纽约后即写下了近八千字的文章《阳光灿烂:中国的“光彩”事业》。正如他在一个会议致闭幕辞时所说,发展中国家应该互相学习,通过公共部门与有非政府组织支持的私营部门的合作,来实施有关社会发展的政策。中国的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界通过一个非政府组织(NGO)所进行的开发式扶贫行动——光彩事业,为全球铲除贫困提供了某种新鲜经验。
他表示,中国新兴的民营企业家是最近20多年才逐步兴起的一个阶层,他们在发达起家之后,愿意贡献财力和人力帮助扶贫,虽然从现实看也各有不同的动机,但中国新兴的民营企业家参与并推行全方位的扶贫行动,显然具有深刻的政治影响和长远的社会意义。
2007年,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第二届联合国-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区域网络亚太地区研讨会上,赖尚龙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身份发言,介绍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及发展政策评议——透视联合国千年发展议程》为题,阐述了关于全球化、现代化社会发展与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如何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和谐共存。这个发言把消除贫困与饥饿主题,由简单的追求生存权、发展权,深化到对文化权的追求,引得全场的认同与称赞。
西藏问题极其敏感,组织外国专家赴西藏考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赖尚龙说,其实这些人不是反华反共,基本上属于不了解情况,让他们亲自去看了,了解了实际情况,对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有正面意义。后来一位中央领导在接见他们一行时,几乎询问了每一位外国专家,可以说,这些专家的看法都有变化,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细节决定两岸的融合
这次笔者在北京拜访赖博士时,他对台湾问题依然非常关注。他认为,两岸和平统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弘扬,当然事关两岸和平统一。但对两岸每个普通百姓来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似乎更加实际一些。一些细节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海外来人会有非常大的挫折感。
他谈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手段,主要是两岸人民生活要好,要有社会正义。两岸民众在亲密接触之后,会产生很多问题。台湾目前国民教育已经到高中阶段,大学基本普及,民众素质高。他们到大陆一看,虽然经济位居世界第二,但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脏乱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过马路,给台湾民众留下了不佳的印象。大陆要让台湾人民有好的印象,就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制度、社会秩序、一些小的方面慢慢做起。润物细无声,小事做好更能打动台湾百姓的心。
赖尚龙还长期兼任台湾《海峡评论》月刊海外编辑顾问,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拥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海峡评论》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在海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他对台湾经济振兴的建言,在岛内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跟许多台湾朋友有交往,非常关心台湾的发展,他是爱台湾的。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却不受李、扁当局的欢迎,甚至上了他们的黑名单,因此很少有机会回去。当前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他期望有更多机会踏上回乡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说:“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赖尚龙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见解,暗合“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颇具新意。
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
赖尚龙博士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在海内外均有相当的影响。1995年,他应聘为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客座教授;1996年,应聘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经济及经济发展学兼职顾问教授;2002年,应聘为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及政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以及北方交通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等,在学界继续发挥其经济学专家的影响力。
前几年,赖尚龙博士在访问天津社会科学院时,曾作《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与天津的区位优势》演讲。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出,天津可以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一些事,争取成为中国推动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先驱,可与日本新潟,韩国仁川、首尔,俄罗斯远东等地区和城市加强交流与合作。他的这个意见,后来以“论点与建议”的方式,报送天津市委市政府,受到时任天津市市长戴相龙的重视与批示,并三次约见相关研究人员,听取意见和汇报。
近来,他在一个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说,循环经济在西方一些国家被称为“第四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他指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注意发展与环保相结合,鼓励农民用沼气,不要砍柴,种田的时候尽量用绿色有机肥等。政府部门应支持农村地区建成循环产业链,以不污染、环保型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他也有很好的见地。他认为,中国发展到一定时候,中华民族一定会崛起,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各国政府都意识到,GDP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他强调,要了解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必着急,中国迟早会强大、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