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唐天际的传世家风 ,“对世人有害,兽亦不如也”
197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委员视察江苏、福建时,唐天际 在福建漳州毛主席旧居题词。
上马挥戈,下马挥毫
唐天际一生,不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他有静坐沉思的习惯,心有所感便随手写下,手头有什么笔纸就用什么,然后再逐字逐句推敲。因此,他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和诗词、随笔,让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思想风格和处世态度。
谈起父亲的书法技艺,唐双和说,这其实和父亲幼年的经历有关系。一方面是爱好,在当时也是逼出来的。唐天际的老家在安仁县杨柳田村,村里30多户人家,没有一个会写字的,春联、红白喜事的对联、祭文等都要请豪绅地主去写。穷人费了钱财,还要受白眼,村里的长辈就凑钱办了个读书会,让孩子们认几个字,免得求三拜四。唐天际7岁时就被推选去读书习字,其父管教甚严,甚至拿长澡巾捆着调皮的唐天际在桌子前读书练字,唐天际的字就这样慢慢上路了。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村里前来找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他经常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这样经过10年磨练,唐天际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年后,颇爱书法的时任韶山管理局局长龚固忠也曾问过唐天际,将军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又是怎么成为闻名遐迩的书法家的呢?唐天际颇有感慨地说:“写字没巧,贵在多练。我现在80岁了,但还每天坚持。”
如今,在韶山滴水洞门口的石碑上,还印有唐天际将军留下的诗词墨宝。那是他生前在一次游览中,被韶山八景所震撼,突发感想,在每个景物的名称里面加了个字,串成的一首诗:“韶峰耸翠端,仙女修茅庵。胭脂古井镜,顿石成门关。石壁流泉涌,塔岭晴霞观。风仪亭址在,石屋清风间。”有关部门将其保留,供游人欣赏品味。
现珍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也出自唐天际之手,这是他送给回族大教主洪寿林的锦幛。70多年过去了,此件书法作品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也见证了红军与回族教主友好互助的传奇经历。1936年,红军西征,红十五军团到达宁夏豫旺(今同心县),派联络员乔装打扮到洪寿林家与他秘密接触。洪寿林听联络员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经常谈到半夜。他还策划举行了一场穆斯林活动——阿訇穿衣(毕业)典礼,让两位联络员打扮成阿訇的模样,混在人流中安全离开。经过接触,洪寿林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他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此后,洪寿林在白色恐怖中向教民宣传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动员教民参加红军,给红军送粮草,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尤其是为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的建立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工作。为了表彰洪寿林,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首长唐天际题写了“爱民如天”的大红锦幛赠予他。1937年,洪寿林临终前叮嘱儿子,红军的光辉将来要照遍天下,红军送的“爱民如天”锦幛是无价之宝。家人遵照嘱咐,冒着极大的危险,将锦幛密封后藏在土炕底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洪家才将这幅唐天际的书法作品捐赠给人民政府,后转至自治区博物馆,陈设于革命文物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