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为什么称邓小平为"总设计师"
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的成功,归根到底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原来十分落后的国家来说,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邓小平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一心一意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其具体目标和步骤是什么?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考察,他总要仔细地询问当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历程。经过反复斟酌和讨论,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计。那就是:第一步,从1981年开始,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叫小康水平,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第三步,到下个世纪,再用30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后来又提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讲的这个“三步走”,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讲的。他说: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还说:这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设计,使全党全国人民对今后70年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前进、对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应该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有了清晰的方向感和明确的共识,就觉得心里有了底,有了奔头。这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量。它所规定的前两步目标,都按照最初的设计实现了或提前实现了。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奋斗。
在“三步走”的战略设计中,有一点很重要。在一段时间内,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规定为20世纪末所要达到的目标,容易导致提出许多过高的指标。邓小平把20世纪末所要达到的目标改变为“小康的状态”。这个新的判断,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定了一个积极而又扎实可靠的基本设想,从指导思想上防止了重犯过去犯过的那种同脱离实际而急于求成的错误。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初讲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后来改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使全党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现代化,是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