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相关新闻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我与两岸,你和未来

日期:2017-12-05 21:4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从参与两岸交流活动,到现在在大陆企业工作,我走了七年 

  我的朋友圈,覆盖全国99%地区! 

  自2009年起多年的两岸青年交流经历,无论是寒暑假的文化研习营、两岸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或是两岸研究生交流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皆有参与经验,从报团、带团、组团到开团,经过了长期观察,明显感受各种两岸交流的成效差异

  在过去的几年中,积极争取参与在大陆研讨会及交流活动,用自己打工攒的钱过来,曾也为了省下住宿成本,无论是高校宿舍或待拆的楼,只要能休息落脚就住,对我而言,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去感受这里的现实变化及快速发展。

  七年来,透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许多大陆的朋友,透过微信的交流,虽然分隔两岸,但感情依然深厚,到现在做了一次QQ的测试,侦测了通讯录的好友,得到的结果是在全国99%的地区蹭住蹭吃都有人接应。

  为什么决定来大陆发展? 

  因为这是一个让你感受的到发展的地方 

  第一次到了北京,看到了首都机场,感受到一个首都的国门是这样的大气,在心里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跟着交流团走过许多景点和商圈,但还是感觉不够,就再来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好多地方都还没机会走到,什么样的发展是你能感受到的? 举个例子,北京的10号线地铁从我来的时候还只是一小段,第二年来已经是L型,第三年来的时后就已经变成第二条环状线了,在台湾想到一条机场捷运就搞了20年到现在还没完工,这种落差其实我想很多台湾的朋友应该可以感受的到,就更别说这几年通车的线路了

  当时心理就想着,以后一定要来这里工作,因为这是一个让你感受的到发展的地方

  想在这发展遇到的问题? 资讯不对称、接地气、还有……? 

  资讯不对称其实是问题的前期,虽然台湾是一个资讯开放的环境,但大多数人对于大陆的现状是非常不了解的,举个例子:

  在台湾的时后,青海的交换生跟我说,台湾的同学知道他是青海来的,居然问他是不是骑马上课?

  在北京的台湾创业者跟我说过,家里听说他想来北京创业,让他来这里一个月试试,结果说一周100人民币应该够了,所以说给他四百,让他哭笑不得

  接地气则是进来发展后常遇到的,无论是从工商注册,财税法规,五险一金,到本地生活细节,市场状态,饮食习惯等等,都是在这个范围内

  最后就是各种差异了,两岸的虽然同文同种,确实仍有差异,无论是文化、生活、职场上都有,台湾1111人力银行作过一份调查,70%的台湾20-35岁的上班族,想来大陆工作,但能待超过三年的却只有3%,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跟适应问题,例如很多台湾在大陆工作的人,放不下优越感,在这工作觉得大陆很多部份都不如台湾,自己筑起高墙的后果,造成跟同事的距离,无法融入就被孤立了,无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就只好离开返台

  进入后,就要融入,再去寻找自己的出路 

  我自己碰到过什么问题? 

  在台湾碍于法令的问题,大陆企业是无法在人力招聘网站上刊登相关的职缺信息的,只能看到台湾企业外派大陆的工作信息,迫于无奈的我,就找了一个台湾民间团体在大陆的企业工作,并于2015年10月来北京顺义区入职,担任打着促统旗号的台湾民间团体所属企业文创园区行政总监,工作期间没有五险一金亦没有合理休假,又听闻不少怀有梦想的台湾青年在大陆创就业遭遇问题,最后失望选择返台;任职两个月后本也准备辞职返台;后来在十二月中获得首钢基金旗下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邀请,有幸成为首位加入的台湾员工。

  我能够做什么创业服务? 

  现在,我在创业公社。我自己做的创业服务业,我能够做什么呢? 

  创业公社台湾青年创业驿站自2016年10月开幕后,至今含虚拟入驻已有50组台湾团队落地发展,我做的服务像是提供資訊的普及、资源的對接、場地的提供、金融的扶持对接给有需求的创业团队。针对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对一定制服务,有些是刚开始的团队,有些是已经在台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团队,有些是本身已经进入大陆了,但是想要往北京或其他地域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团队,需求都不一样。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从初期的工商注册,到财税代理、政策申请到物流通路对接等,这些几乎都都需要,因为很多台湾的团队过来,他们不了解,需要接地气,这个接地气不仅有本地的文化,还有这些法规的了解。

  举例来说,我自己接触过的台湾团队,最大的问题其实都是他们的东西在台湾卖得很好,可是在这里却卖不动,归根就底,还是接地气的问题。

  现在已有团队登上大学生创业版、有团队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认定……… 

  两岸创业有何差异? 

  据我的经验来看,我自己接触过的台湾创业跟大陆创业有所不同。我觉得台湾的创业,就像健康快乐,其实就是从满足生活的概念出发的。而大陆的创业,我个人接触的感觉而言,比较像是从改变生计出发的。为什么是改变生计呢?因为我觉得台湾的创业,大家比较有印象的都是文创、设计、健康,泛娱乐业。大陆这里的创业,比较多的像是互联网、技术。但是我讲的其实是我自己的观察,不代表这边整体的概念。

  为何说台湾的团队比较偏向满足生活呢? 

  举例来说,我们的杯子在喝完水后,要洗好晾干,杯口朝上的放容易落进灰尘,杯口朝下的放又容易让湿气闷在里面,台湾有一个团队,就将杯耳设计成直角三角形,放置的时后杯子就会是斜的,这样就兼具避免落进灰尘和通风的优点,这个的出发点就是让生活更方便,但是当很多人想要购买的时后,才发现没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台湾团队来大陆发展的时后常遇到的问题,而大陆的团队可能在创业之初,筹组团队时就已经找了市场和财务相关的合伙人共同发展,比较当成是改变自己出身的事业在做,当然如果能够结合两岸青年的特点进行合作,将会是一个最好的优势互补,像是有台湾的团队过来北京落地,找的市场和财务相关领域的人才一起合伙,就较能兼顾创意和市场。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 

  因为关注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及实习等务实发展方向,又因为自己的遭遇,对多数在陆台企及民间团体藉由操作资讯不对称的牟利作法感到失望,所以干脆自己透过线上线下协作的方式,致力促进两岸青年深度交流,故首先于2015年底首先成立脸书专页「青年海机会」,将大陆媒体的创业就业资讯以及各省市惠台青年政策,透过台湾团队转换为繁体中文及台湾用语,以便于台湾青年了解,成立几个月内人数已破1000人次,为达更佳效果,在2016年初,结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门一同于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结盟台湾多所大学和高中,并带入全新概念的两岸交流模式。

  去年暑假分别与湖南卫视及北京中智集团合作实习生计划 

  今年除了湖南卫视外,与知名两岸媒体中国台湾网共同推出青年公社平台

  有六百多位台湾同学申请如南方航空、中国银行、浙江卫视、小米公司等知名企业实习机会,目前已经开始实习

  我觉得有效两岸交流模式应该是? 

  传统交流-体验式交流-落地实践 

  传统的交流偏重在观光参访,但是无法形成交互,全团可能就只会接触导游一位本地人,而导游的就想着做好工作,也不会跟团员有过多交流,常常走马观花,造成只有回忆没有记忆的结果;体验式交流则是从实质交互为出发点,有主题性、方向性、针对性,让更多有意愿深入了解的台湾青年可以从参与中对于在地情况更加了解,像是实习或是交换就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模式;最后对于环境及市场都更有了解,加上积累当地的人脉后,就可以落地发展,实践自己的发展,这也呼应了前面所提到的进入融入出路的过程。

  两岸交流,我体现到了家庭中 

  2013年九月一位就读西安交大的甘肃学生来了中山大学交换时,跨年活动来到了我家,就开启了一段跨越了两岸的母子和兄弟情,虽然交流是短暂的半年,但仍然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现在都是。

  交换结束了他回到了西安交大就学,由于家境状况,平时花费很省,靠着学校的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的度过他的学生生活,以前还在西安念书的时后,我都会飞去西安跟他聚聚,了解他的状况和需要,并且把我母亲要给他的生日礼物和祝福转交给他,让他感受到来自海峡另一端的亲情;记得一次紧急需要用钱,我母亲也二话不说的把钱打了过去,就这样他完成了西安交大的学业。

  在毕业之后,跟其他同学选择在西安或是离家乡近一些就业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来到离台湾最近的厦门工作,当时我问他为何选择厦门?他说因为这是离台湾最近的城市,隔海相望就是我们在的地方,感觉亲切;落地拿到厦门户口后,第一件事就是用自由行的方式再次来到台湾与我母亲见面,这点让我和我母亲都非常感动,我母亲看着他用胶带黏着的镜框眼镜都坏了,赶紧带他去配了个新眼镜,这就让我感觉到,两岸也能有这样的母子情。

  在工作中,实习生给我的收获 

  在一场交流活动中,找到了我的首位实习生李政轩,由于他的加入与协助,对于正在筹备创业公社台湾驿站的我帮助很大,从日常与台湾团队的交流或者像是台湾新北市副市长到访时,他的应对让公司同事印象深刻,在之后的开业活动,乃至于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于习洪会期间到访创业公社参访座谈时,言谈间展现出清晰条理,也让柱姐赞赏;而在时任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到访时,一个人组织好接待,也让在场领导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忘了他只是一个来自台湾的大三学生,还问他要不要转正职。

  现在他虽然已经回到台湾大学上学,但是认识他的同事及台湾团队没人不怀念他在这实习的这段时间,回到台湾的他还举办了「北漂200天的日子」与自己就读学校的学弟妹们分享在大陆交换实习的过程,其中也提到了参加交流活动听了我的演讲,对他影响很大;在今年四月他的母校科学班学弟们,首次打破以往的校际交流,来到我的公司参访,这就是我认为一个好的交流,可以带来的正向传承效果。

  来大陆发展前你应该准备? 

  1.放下优越感,重新看大陆

  2.心态调试好,尽力去融入

  3.尽可能争取交流机会,不管来创业或是就业这都是最低成本的了解方式

  4.并不是每个台湾青年都得来大陆发展,但台湾青年不能不知道大陆正在高速发展

  这是我与两岸的故事,而你和未来呢?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发展的方式需要靠自己去寻找掌握,我今天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不是要让大家学我,而是把我当成一面镜子,去反思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式;七年来,在就学阶段我有两个遗憾,一是没能申请交换,二是没能申请实习,也许做了这两样,我可以不用花到七年才过来大陆发展,分享我的个人经验,希望让大家可以不用像我一样折腾,绕了弯路。

  虽然我常感到能力仍嫌不足,但也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去将观察到的问题寻求方法解决,现在在这自己还算满意,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更让我坚信努力的方向和坚持留下的选择并没有错,这是个能让想发展的台湾青年们,值得来一展长才的地方,建议大家走出舒适圈,放下小确幸,这里很大,定有属于你的一片天。(完)

 

郑博宇。(中国台湾网资料图)

  郑博宇,1986年生于台湾台北,现任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港澳台及国际事业部总监以及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管理学硕士、台北科技大学工学士、曾担任过台湾中山大学助教、期刊编辑、台湾民意代表助理、台湾产学研合作发展策进会青年创业部部长、正福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总监、北京文创园区台湾行政总监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