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本人就所知所历,写写回族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写写他们同仇敌忾的抗日壮举,抒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填补一段历史空白,抢救一些真实事迹。
人人都知道马本斋回民大队的抗日事迹,却对比他规模更大、贡献更多的黄埔军校回族大队及回族中队知之甚少。日本帝国主义蚕食中国,先侵略东北三省,又觊觎华北进而想在三个月内鲸吞灭亡中国,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点燃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烽火。国家发出全民抗日的号召,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积极参战。回族领导白崇禧将军时任国民革命军副参谋总长及军训部长,又兼任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发动全国回族青年报考军校,积极参战报效祖国。“爱国是古兰经的教条”。中国回族救国协会的负责人及回族社会贤达如唐柯三、穆华亭、马松亭、王静斋、法静轩、张干臣、马省三、脱奉申等积极响应,立即向全国各县市回教救国协会支会发出紧急通知。
全国各地的回族群众接到通知后积极响应,真是父母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全国各地的回族热血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壮志,响应祖国的召唤,辞别家人,不怕艰辛,于1937年12月齐集汉口,投考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去广西桂林从军。我们青州市去了32人,考取28人,所有考取学生于1938年2月22日离开汉口,乘专列去衡阳,又徒步行军去柳州入伍,半年期满,又徒步返回桂林新建校舍,接受军官教育。番号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第15期第6总队。其中,2大队4个步兵中队全部是回族学生,另外炮兵队、工兵队、通信兵队回族各占一半,共计回族学生760余人。步兵科于1940年元旦毕业,炮兵、工兵、通信兵科于4月6日相继毕业。毕业后大多数去了第一线部队参战。六分校15期回族学生毕业后,16期至20期均有回族学生一至二个中队在校受训。各期共计毕业回族军官两千余人。在抗日战争中受到了磨练。有的在战争区,有的在游击区,有的在高山上,有的在密林里,有的在风和日丽的江南,有的在寒风凛冽的塞北,奋勇参战,气壮山河,烽烟万里,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去完成他们最神圣的使命……抗战到底!大多数团营级、连排级干部率领着千万兵员和日寇展开殊死的血战,以头颅筑长城,以鲜血洗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洗雪百年国耻,光复神州,义无反顾。很多人奋勇杀敌贡献了青春和生命,碧血黄花,浩气长存!谱写着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诗篇,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儿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先烈伟绩彪炳青史,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值此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回忆往事,感慨万端,缅怀那次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不能忘记,值得回忆,重温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悲壮历程,勿忘抗战中的艰苦磨难。65个春秋,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些过来人,垂垂老矣,昔日爱国学子,今日耄耋老人,但爱国之心未曾稍减。峥嵘岁月忆犹新,精神财富砺后人。更愿激励我们的后代,秉承先烈遗愿建设美好家园,使我中华祖国富强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以告慰先烈在天之灵,以完成他们爱国救国之夙愿。谨向浴血抗战的忠勇同胞、同学致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而壮烈牺牲的中华各族儿女永垂不朽!
黄埔军校除六分校有集体回族大队、回族中队外,其他本校及9个分校均有不少回族学生,但未组成班队。我们没有统计知之甚少,但是从青州一市来看,马忠美在本校9期步兵科上校级;丁承基在本校14期工兵科中校级;马忠印在七分校17期辎重兵科,马厚躬在七分校17期炮兵科,张秀梅在七分校15期通信科,他们都是回族参战者,还有西北五马的几个回族师也曾参战。除了执干戈以卫国土者外,回族同胞或尽力捐献以维军需,或主持正义宣传抗战,尤其向世界穆斯林国家宣传抗战之意义,动员他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伸张正义,我们过去是铮铮铁骨青壮年,而今是老态龙钟的白发翁。人虽老了,爱国之心未老,愿以所见所闻所做,真切昭告后人:国弱就要受欺;人民就要遭殃!勿忘我们是义勇军进行曲歌声下成长的人。为了我们回族黄埔同学的抗战事迹不被遗忘而泯灭,海峡两岸的15期六总队回族同学在2007年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出版了一部文集,上下两册,书名是《把一切献给祖国》,具体地记述了回族同学的抗战事迹。两岸图书馆及省市图书馆均有收藏。
为讴歌先烈赋诗数首以志之:
一
长江黄河齐咆哮,民族大义来号召。
参军抗日八年整,凯旋胜利立功劳。
爱国革命丹心在,人间正义薄云霄。
二
山河破碎强寇暴,投笔从戎学班超。
古人先贤爱祖国,吾辈同学齐仿效。
还我河山已做到,洗雪国耻要记牢。
三
誓以鲜血洗国土,更将头颅筑长城。
埋骨何须桑梓地,祖国到处有青山。
唯其仁尽而义至,浩然正气磅云天。
四
峥嵘岁月忆犹新,精神财富砺后人。
日新又新日日新,科学研究追先进。
各项建设超水平,黄埔老兵步后尘。
五
烽火连天遍祖国,腥风血雨话当年。
牺牲小我成大我,不怕牺牲齐向前。
日寇残暴终须败,还我锦绣好河山。
山河同在日月辉,烈士英名万古传。
祖国遍地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六
立功立言和立德,此乃人生三不朽。
虽说英雄造时势,时势更能造英雄。
先贤先烈创时代,不枉今生走一程。
(作者: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90岁,六分校15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