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是65周年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为基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海外侨胞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共同艰苦奋斗而取得的。它是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英勇抗争,以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换取来的。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悲痛心情深切缅怀在8年抗战中死难的中国军民,我们还以崇高的敬意怀念国共两党为国捐躯的黄埔先烈。人民不会忘记我们30多万黄埔师生英勇抗敌为捍卫祖国、民族独立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建立的功勋。每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集会活动时,禁不住在我眼前常常闪动着不少黄埔同学在抗战中英勇杀敌,不怕牺牲,震撼人心的场面。
记得我17期同一炮兵队同学沈荣棠,在滇缅对日军作战时,部队损失惨重,所属士兵都已壮烈牺牲,他一人身陷日军重重包围,但他不畏强敌,奋力战斗,边战边退,在一座山峰上,他被日军逼到一处悬崖边,无路可退,为了免遭俘虏,他毅然纵身跳下万丈深渊,宁死不屈,表现出黄埔军人保持民族气节的大无畏精神。
还有一位17期同学叶景文,军校毕业后,分配在暂编33师1团某连任排长。在浙东一次战役中,敌众我寡,他身先士卒奋勇拼杀,终因势孤无援,寡不敌众,全排士兵光荣战死,而他依然奋勇抗敌与敌殊死拼搏,在激烈搏斗中,被敌人刺中了右眼,血流如柱,不幸被俘。日兵为了报复,将他赤身绑在树上,用刺刀活活刺死,叶景文同学临死不屈,在高呼抗日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壮烈牺牲,像这些英勇抗敌,杀身成仁的黄埔同学何止万千,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怎不令人激动,令人感佩!他们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的黄埔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成为我们健在的黄埔同学和后代继续努力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强大鼓舞力量。
抗战初期,我在大学读书时,深受黄埔先辈姚子青、谢晋元等英雄人物英勇抗敌,壮烈殉国事迹的影响,并亲眼目睹日本空军野蛮轰炸后方城市,众多无辜中国人民惨遭炸死炸伤,血肉横飞的惨状,激起我满腔怒火,痛恨日军的残暴罪行,愤而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期望毕业后,效命疆场,亲手杀敌,保卫祖国。然而,事与愿违,毕业后,我被留校工作,虽力争愿赴前线,终未如愿。当时心情十分激动,恨未直赴沙场杀敌而遗憾万分。
留校后,先后在18期1总队和19期2总队炮兵队担任训练工作。然而热血青年总是以效命疆场,亲手杀敌为荣。因此,为了离开军校转到前线去,1943年底,我借机考取“陆军大学参谋班”学习。毕业时,我要求到当时战况最激烈的滇缅战场参加抗战,结果希望又落空,我与十多位同学被分配到重庆最高统帅部的后方勤务部。经过甄别考试,仅录取我与另一同学,留在后勤部工作,其余十多位同学分配到各战区兵站总监部工作。分配名单公布后,后勤部部长俞飞鹏接见了我们,当时我情绪激动,向他表明我所以报考军校的目的是到前线杀敌,留在后方不是我的志愿。俞飞鹏听了严肃地对我说:“前方与后方同样是作战,只是任务不同,我看你文化程度不错,在后勤部当参谋很合适。”他接着以训示的口吻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你必须服从分配”。为此,我只好留在后勤部,并分配到参谋处工作。我接管了第六、第八两个战区的补给业务。
当时这两个战区,中国军队约有数十万,与日伪军经常发生战斗,有时战况极为激烈,需要及时补给枪炮弹药、医疗器材等作战物资,补给业务十分繁重,必须紧密配合战区作战部署,时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补给计划,稍有贻误,即会影响前方作战。由于重庆是中国战场最高统帅部所在地,日本空军不时窜来空袭,滥施轰炸,我们不得不躲进防空洞里工作,有时炸弹就在附近爆炸,很不安全,但我们仍然不顾危险泰然镇定地紧张工作,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张同样是在战斗。
令我难忘的是1944年11月那次黔桂战役。日本军队攻陷桂林、柳州后,旋即进犯黔桂边境。11月下旬相继攻占了贵州省的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县。日军所到之处,奸淫虏掠,野蛮烧杀,无恶不作。我军民被杀难以数计,横尸遍野,惨不忍睹,令人发指。当时日军还欲攻占贵州、遵义并企图威胁重庆,情况万分危机。重庆各军事部门都作了紧急作战准备。同时国民政府发出紧急号召,号召青年学生、各界人士参军,呼吁“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成立10个师的青年军,面对这种局势,我热血奔腾,认为这是沙场杀敌的好机会,毅然向后勤部参谋处长请缨参加青年军。岂料处长不但不批准,反而批评我对后勤部参谋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为了增强我对前后方作战的整体观念,理解前后方的紧密关系,并根据作战业务需要,他有意调我参加黔桂战区的工作。
重庆中国最高统帅部为了有力阻击日军进占贵州,急调汤恩伯驰赴贵州担任前敌总指挥,并调张雪中、牟廷芳、孙元良等军入黔阻击日军。此时,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率部自广西撤退到贵州境内,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0集团军总司令杨森也率部转移到贵州省。当时集结在贵州省境内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约有9个军,20多万人。为使这些部队得到充分的粮秣弹药,医卫军械等作战物资的补给,我与另一个参谋(黄埔14期同学)杨铸九,不分昼夜守在电话机旁,直接与前线联系,随时了解战况,向上汇报,请示机宜,并以最快速度拟出作战补给计划,作出措施,饬交有关部门落实,尽速向前线部队调拨作战物资,保证前线作战顺利,从而有效地粉碎日军进占贵州的企图。
自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日军败走,前后20天,我始终坚持在岗位上,尽管十分紧张,疲惫不堪,但我感到这是我保卫国家应尽的职责,也是以实际行动在参加抗战啊!因此,在这次战役中,我终能振奋精神,不顾紧张,忘掉疲劳,胜利完成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已是65周年了,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同时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一切敌人最伟大的力量。我们黄埔师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有好的势头,但还未统一,我们这些幸存的黄埔同学仍需努力,尽管已是年迈体衰,但仍有强烈的报国之心,仍须再接再厉,发扬黄埔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到底。
(作者: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91岁,17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