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黔桂战役亲历记------李熙宗

日期:2010-10-14 14:01 来源:黄埔同学会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41年是卢沟桥“七七”事变进入第5个年头,也是抗日战争最难苦的岁月,日本侵略军已逼近祖国大后方的四川、云南、贵州一线,战火漫延城乡各地。日军到达之处,烧杀抢掠,就连位居腹地的成都,也未能免于战火摧残。日本飞机不分昼夜,狂轰烂炸,民众携儿带女,跑警报,跑防空洞,一夕数惊,寝食难安。我当时正在成都,已满17岁,满怀抗日杀敌报国之心,立志报考军校,走投笔从戎之路,经考试合格录取后,进入黄埔军校第19期学习。

1942年5月,在四川成都北较场、西较场、草堂寺等地,我和来自全国近2000多名热血爱国青年,进入了人称“将帅摇篮”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门,经过一年的入伍生教育后,1943年5月编入19期二总队通讯队,再经过6个月分科入伍生教育和近一年半时间的士官生教育后,于1945年4月14日毕业,从入校到毕业,历时近3年时间。

在校期间,遵循校总理孙中山先生遗训和“亲爱精诚”校训,接受政治、军事教育,每周作纪念周和日常上课时朗诵和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创建革命军,以挽救中国于危亡”、“和平,奋斗,救中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实行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哲理和主张。此外,还要学习军事课程,学科有战术学、操典、地形学等,术科有徒手和持枪动作、器械体操、武术以及各种演习等。在黄埔军校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军事基础知识,培养了爱国思想,还锻炼我作为一名“黄埔军人”应有的抗日御侮的牺牲精神。

我毕业后分配到驻贵州贵阳原国民党军陆军第13军(原军长石觉),任13军军部直属通信营无线电连准尉见习,3个月后,升任少尉通信员、排长。

国民党中央陆军第13军是1933年在北京密云古北口参加长城保卫战后,转战南北的一支抗日战功卓著的部队,当时归属第三战区司令汤恩伯指挥。我任职后成为抗战的一员,实现了立志抗日杀敌的宿愿。

1945年6月初开始,抗日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德、意已宣布投降,日军败势已定。同年6月下旬,我所在的第13军奉命发动反攻,由贵州贵阳青岩镇出发,进军广西,主要任务是收复失地,歼灭顽抗之敌,所属89师担任先头部队。与此同时,我亦接上级通信营营长指派,协助组建随先头部队89师前进的流动电台,配备有10千瓦收发报机一部及负责搬运装备的士兵20名。主要任务是负责先头部队和军部之间的联系,报告前线战况和传达军部指令。

此时,日军已经全线溃退,我先头部队89师神速前进,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如雪片一样向我流动电台传来,“某日攻克独山”、“我军正向河池进军”、“日军退宜山”、“我89师己进驻柳州”、“我先头部队正向梧州前进中,不日将进入广东境内”等等,我流动电台全体官兵,受前方胜利消息鼓舞,无不干劲倍增,紧跟先头部队之后,兼程前进,每到一处宿营地,不顾疲劳,立即投入架设天线,安装设备工作,保证24小时全天候通报,以使前方消息尽快传到后方,军部指令尽快传到前方。

我自贵州贵阳至广西柳州,在这约50天的时间里,行程八百里,架设电台10余次,使前后方通讯、联络没有一分钟中断,胜利地完成抗日通讯任务,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

以上我的抗战经历,虽不能说是壮烈辉煌,但也在我平淡的人生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85岁,19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