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精品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洛阳牡丹经济价值
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近年来,洛阳市已经申请获得牡丹精深加工方面的国家专利20余项,为牡丹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洛阳邮政局还开发出“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系列产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在种植设计上,牡丹常构成园林的主体,形成牡丹景观,多则千株或没数万株,或丛植,或群植,如王城公园、西苑公园,暮春时节,牡丹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蔚为壮观。另外,用于鲜切花,被用作插花观赏和礼仪之花。
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洛阳牡丹年销售量为1000万株,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洛阳牡丹已经基本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种植,公司化、市场化经营的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生产的中心之一。
洛阳国家牡丹园,又名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创建于1987年,2003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国家牡丹园,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国家名义命名的花卉专类园。
洛阳牡丹花会盛况
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多届牡丹花会。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为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腾飞注进了无穷的活力。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南省洛阳市大街小巷的空地上、分布市内的公园里牡丹绿叶伸展,花苞满枝,预示着又一届牡丹花会的繁荣。
据最新统计,已经举办24届的牡丹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近年来更是热闹空前,每年花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约占全年的1/3、旅游收入约占1/4。洛阳已成为全国黄金旅游城市、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2%。新时期的洛阳,牡丹经济文化之花竞相绽放,续写了“甲天下”的佳话。
从1985年起,洛阳连续20多年借助花会平台举办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项目成交额达800多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不仅对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洛阳和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仅2008年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共签约合同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449.7亿元,其中市外资金386.2亿元。签约项目中有外商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11.8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