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春秋  > 正文

黄埔军校的一些趣闻

日期:2011-08-16 11:0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站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宣侠父事件

  这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却具有非常意义的事件。1924年7月6日,军校开学仅二十天,便成立了特别党部。这是孙中山根据苏联顾问鲍罗庭的建议,实行“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具体体现。特别党部作为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须经选举产生。选举结果,蒋介石、严风仪、金佛庄、陈复、李之龙五人当选为执委。蒋介石对此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自己顺利当选;忧的是五名执委中,除自己外,全是有共产员身份的国民党员。尽管身为校长,但在党部只是一名普通执委,从理论上讲没有特权,自己将来在黄埔就谈不上有什么作为了。如果按规矩办事,蒋介石就不是蒋介石了。他很快以校长、特别党部的名义下文,直接指定各党小组长,还规定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校长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文件下发后,共产党员宣侠父抗议了。这位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校长老乡,也是被指定的党小组长。他十分正规地给特别党部写了一份报告,毫不客气地把矛头直指蒋校长。他认为校长此举,是企图以军权代党权,违背了孙中山“以党治军”的原则,把党的基层组织变相地化做手中的工具,成为强权下监督同志的特务机构。他要求特别党部应组织基层分部的选举,并监督进行。蒋介石看了报告后,气得咬牙,狠不得立即赶走宣侠父。但考虑此事非大非小,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治立场和形象,于是他以老乡和校长的双重身份,招见了宣侠父。谈话很快陷入了僵局。蒋介石命令宣侠父写出悔过书,否则将开除出校。宣侠父不仅不写,三天后还愤然离开了军校。临走时,给同学留言:“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许多人都未意识到,宣侠父所维护的,正是孙中山当作命脉的东西。这是黄埔岛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交手,却彻底地输了。不仅如此,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也注定了日后的悲剧。

  “两会”的斗争与解散

  1925年2月1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这是针对广州商团反动势力日益强大的形势,由学生状元、共产党员蒋先云提出来的。他们把所有驻扎在广州的、倾向于革命的青年军人联合起来,以联合的革命军人,来对付联合的反革命商团。在打击陈炯明的斗争中,“青军会”迅速发展壮大,成立一年多时间,会员发展了二万余人,还把教职员中的左派和共产党员金佛庄、郭俊、茅延桢、鲁易等人发展成了会员。由于共产党员在“青军会”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蒋介石有了危机感,于是他指使国民党右派人物王柏龄、贺衷寒,重新组织了一个与青军会对着干的组织孙文主义学会。也发展了会员五千多人,教职员中的右派何应钦、林振雄、张叔同等人也成了会员。两个组织的出现,使黄埔岛上结成了相互对立的阵营。如果看到两伙学生吵架斗嘴的场面,不用问就知道,是“两会”的人又碰到一起了。后来发展到动刀动枪,整天剑拔弩张。直到黄埔系统选举出席国民党“二大”代表,选举结果一出来,蒋介石大吃一惊,当选的几乎全是“青军会”的共产党员,而孙文学会的人几乎全部落选。蒋介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借口“两会”破坏了黄埔的统一,下令强行取消。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