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评论研究  > 正文

抗战中蒋介石评日本武士道:不如我们的黄埔精神

日期:2013-06-14 14:22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黄耀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耀武认为,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杀人很凶,蒋介石说它赶不上黄埔精神,我觉得他说得不到位,是赶不上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份自豪感,多有分量。黄耀武也有伤感,为长眠印缅战场的战友,为幸存者日后的命运,他始终认为:“印缅抗战,是我这一生最可贵的。”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战争中,这是他应有的荣耀。

  本文摘自:《1944-1948我的战争》,黄耀武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两场战争:抵抗外侮,内战。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现在渐趋于理性地看待当年战事了。在这种背景下,黄耀武从历史中走出来,口述了《1944-1948我的战争》。且不说它如何独特,如何有意义,我们至少得承认,这是本难得一见的著作。

  本书的采访者很明白这一点之难能而可贵。朱洪海在本书《后记》中设想项羽的一个士兵写垓下之战,很有创意。这是他在进行这项“历经八年才得以完成的工作”中的感触与体会,流露了他的平民史观。读者的兴趣呢?暂且不论。京剧源于民间,名剧《霸王别姬》是表演垓下之战的。项羽独坐军帐,静夜里传来士兵的一阵阵悲凉的唱词,苦于战争,思念家乡。虞姬听了,报告项羽: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楚霸王立马明白,大势已去。这就是士兵在战争中的分量。观众看到,虞姬为项王作剑舞,之后壮烈而别。这出戏梅兰芳演绎得那么动人。历史的舞台上是有头有脸的在前面演出,演得如何大体上取决于手中的实力与身后的民众。在远去的岁月里,历史、戏曲给予“四面楚歌”如此的分量已属难得。现代的口述历史之作,那几部由大人物留下的当然有其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历史研究者眼中,他们是历史大戏前台的名角。历史的真实是,千百万士兵与下级军官组成了军队的肌体,在战场上运动、消耗、更新,百、千、万人生死于瞬间,在战报上变成数字,许多壮烈的场景与细节为炮火扫荡。残存的记忆为幸存者带回来。稀者,贵也。黄耀武的口述历史别开生面。我在阅读中时有感慨,多少历史真相已经长久被掩埋,因而被遗忘;又欣慰终于有人出来,为历史的真实作见证。历史的隐秘在这里,人的良知在这里,这正是平民史的灵魂与魅力之所在啊。相信这本书会令读者感兴趣,引起你对历史的再思考。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