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纪念文章

黄埔军校的创建、成长与发展:共产党人功不可没

日期:2021-06-25 15:07:0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杨泽军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4年6月16日,在经过不到5个月的紧张筹备,黄埔军校正式创建成立,举行开学典礼,建校初期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后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时至今日,黄埔军校建校97周年之际,我们相聚一堂,举办以“传承红色传统?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第14届黄埔论坛,畅谈“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关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追忆那段无比艰难困苦却又无尚荣光的辉煌岁月,个人深深地感到黄埔军校最初创建、成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功不可没。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很好地传承、发展了黄埔传统和黄埔精神,振兴中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黄埔革命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了共产党人肩头!

  一、中国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创建不遗余力。黄埔军校虽为中国国民党所创办,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置身其中,为这所不同凡响的军校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说得确切些,黄埔军校应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创建,中国共产党人功不可没,发挥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1924年1月下旬,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创建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为北伐统一中国培养军事力量,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大会决定对国民党实行全面改组,容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如此决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被称为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尤其是为国共合作筹备、创建黄埔军校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其实,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策只是被动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应该说共产党在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发起大革命上较之国民党更为积极。早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春园(今广州市新河浦24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公无私精神,为革命的大局,不惜放弃小我,此举为国共合作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若非共产党人的顾全大局,决议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恐怕很难有第一次的国共合作及北伐革命得以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应该说,黄埔军校的筹备、创建工作,从制定教学计划、招生到开学初的各项工作,都有共产党人认真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积极参与,为军校的顺利创建做出重要贡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宣布成立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敲定设立军校筹备处(设于广州南堤2号办公),指派蒋介石、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备工作,时任孙中山创建的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满怀革命热情投入军校筹办工作。共产党人张崧年(张申府)、茅延桢、金佛庄、徐成章等均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办工作,为军校的创建劳心费力,做出很多贡献。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多人应邀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李大钊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等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他们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学员的招生工作,为军校推荐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军官,为军校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二、中国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最初的成长、发展贡献巨大。黄埔军校建立后,共产党人一如既往,给予积极支持。军校各项工作中到处都有共产党人的身影,包括军事学习训练、政治工作等等。据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三编所收《陆军军官学校最初组织官长名录》及《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所收《第一期教职员名录》,这两份名单实际录名78人,包括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而其中张崧年(政治部副主任)、茅延桢(第二队队长)、金佛庄(第三队队长)、郭俊(第三队区队长)、严凤仪(第四队副队长)、胡公冕(管理部卫兵长)、徐坚(特别官佐)、徐成章(特别官佐)、周恩来(政治部主任)等9人,可以认定在1924年以前已经加入共产党。其他包括叶剑英同志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陈毅任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恽代英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雷经天任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杨林任黄埔学生队长,邵力子,任黄埔军校办公厅秘书处少将秘书长兼政治部副主任。还有包括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人、浙江代表胡公冕后担任黄埔军校的卫队长,直隶代表于树德担任军校教官,直隶代表韩麟符,担任军校“军官政治研究班”主任教官。可见,在黄埔的师资队伍中共产党人占有一定比例。

  黄埔军校创建之时,当时的革命形势极其严峻,军阀割据,各省多在军阀势力掌控范围内,国、共两党不能公开活动,黄埔军校也不能公开招生,许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军校委托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国共两党代表,请他们返回原籍后代为办理军校招生事宜,介绍革命青年来校应试。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响应,共产党地方组织迅速运用组织手段和各种灵活措施,积极开展招生工作,从全国各地动员、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军校,接受军事训练和教育,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董必武、于树德等介绍诸多共产党员或非共产党员的有志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其中经李大钊介绍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多达13人,包括萧洪、韩绍文、曾扩情、张忠頫、周惠元、王君培、胡遯、陆杰、唐澍、石美麟、陈以仁、张鼎铭、孙元良等。经由毛泽东推荐介绍的黄埔第一期学员,有蒋先云、伍文生、张际春、赵枏、李汉藩、李琨等六位。在黄埔第一期学生中还包括有陈赓、左权、徐象谦(徐向前)、许继慎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等共约五六十人,约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据有关资料估计,黄埔本校前六期中共党员不少于800人,约占1927年初广东省党员人数的十分之一,全国党员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三,其中入校前、在校及离校后党的党员人数,共计近600人 。可见,在军校学员队伍中,共产党人也占有一定比例,为黄埔军校发展壮大,培养更多的革命军事力量,共产党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初期黄埔军校的中坚骨干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光大了黄埔的优良传统。当年黄埔军校的创建,可以说是一所崭新的军事政治院校,与一切旧式军校有着本质区别,其最大特点就是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在军中设立党代表制度,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高度重视培养学员的军事素质,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质,这也是黄埔军校人才倍出、取得重大成功的关键所在。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挥师北伐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与其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

  说起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虽系借鉴于苏联红军的经验,在军校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部。但真正发挥军队政治工作作用的当属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的戴季陶担任黄埔政治部主任时,政治部只是个空架子,下无具体机构。周恩来任主任后,情况大有改观,军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仅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党代表下设的政治部,增加了具体的职能部门,包括编撰、指导、秘书等机构,可说是初具规模,同时,还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后熊雄接任,加之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一批“红色教官”加盟,政治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下设机构更加丰满,包括:总务科(下设财务股、事务股)、宣传科(下设编撰股、发行股、指导股)、党务(下设组织股、调查股) 以及编译委员会、政治指导委员会、俱乐部、图书股、书报流通所等。政治部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政治工作得到极大加强,革命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军校的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政治教育一点也不枯燥,除理论知识授课外,还采用政治演讲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箱等形式,增强学员参加政治教育的兴趣,提高学员们对政治问题的观察力。当年,不少“社会名流”经常受邀前来军校进行专题报告,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校礼堂里常常回荡着他们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演讲,毛泽东、刘少奇、彭湃、何香凝等都曾应邀到校演讲,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丰富了学员们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政治素质。据曾在军校政治部工作过的聂荣臻回忆,由于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大力协助下创办的,共产党在军校中有很高的威信,军校的政治工作,更是党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党在政治工作方面威信更高。

  这种好的传统也植入国民革命军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只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废除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方针,对共产党痛下杀手,疯狂镇压工农及学生运动,黄埔的一些优良传统弱化甚至遭废弃,党代表制度被取消,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可中国共产党人却始终坚守初心,继承黄埔的优良传统,党代表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党指挥枪,非常明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军中团级以上设政治委员、营级设教导员,连级设指导员,军中各级设立党组织,最著名的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将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军队的政治工作始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正所谓政治工作是统帅、是灵魂,如果解决不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一根本性问题,就很难激发广大官兵的信心、斗志,人民军队的性质就会改变。自1927年国共决裂,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不仅继承了黄埔优良的政治传统,更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中国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增光添彩谱写华章。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举世瞩目,其中共产党人不遑多让。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参加黄埔军校的时间较短,主要在前六期,尽管如此,依然是一大批人才涌出,声名显赫、战功卓著、星光灿烂,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突出贡献,也为黄埔军校增光添彩,谱写新的华章。根据《党史纵横》1991年第1期记载,仅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开国将帅中,就有34人(另有反映为36人,其中列入陈毅、萧克)与黄埔军校关系密切,接受过黄埔精神熏陶。其中:

  开国元帅中4人,徐向前,黄埔1期生,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等;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林彪,黄埔4期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等。另有资料列入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开国大将3人,分别是陈赓,黄埔1期生,后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罗瑞卿,黄埔5期生(武汉分校),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许光达;黄埔5期生,后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开国上将7人,周士第,黄埔一期生,新中国成立后,系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陈明仁,黄埔一期生,毛泽东曾对他说:“我看林彪打仗就是不如你”,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55军军长等职。张宗逊,黄埔5期生,后任总参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杨至成,黄埔5期生,后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等职。宋时轮,黄埔5期生,后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等职。陈奇涵,黄埔6期生,后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等职。郭天民,黄埔6期生,后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此外还有将上将排名之首的萧克列入,其原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学习军事,该校后并入黄埔军校。后任解放军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此外,还有开国中将8人,分别是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开国少将12人,分别是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白天、朱家璧、徐介藩、高存信新中国成立后,均在解放军中担任要职。

  此外,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辉煌业绩的黄埔军校著名共产党人,还有在1955年授衔前已经牺牲或未授予军衔的军职以上师生50余人,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外交家,与上述将帅之星一样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不朽功勋!

  五、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坚守黄埔精神。国共两党创建黄埔军校,诞生了“爱国与革命”的黄埔精神。“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自是要爱我中华,爱中国的每一寸国土。就当前两岸关系的特殊状况下,是既要爱大陆,也要爱台湾,积极维护两岸一家亲、两岸一家人的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积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这才是真正应有的爱国立场和态度。现今,在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侈谈什么爱台湾,而“革命”,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国家的统一,唯有国家统一了,才有利于振兴中华,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发展强大。创建黄埔军校,就是要设法打造一支不同过往的现代化军队,积蓄革命力量,以争取实现国家的统一。军校建立后,黄埔师生跃马挥刀参加东征、北伐之役,无一不是在追求国家统一、荡平民族独立和复兴障碍的辉煌行动和生动诠释。黄埔军校早期的毕业生,均需宣誓:“决志于广东统一后,更努力于全国统一。”将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作为毕生的追求。然而,时至今日,两岸仍处于分治状态,祖国尚未完成统一,黄埔军校的革命目标尚未达成。当前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台海局势风云变幻,祖国统一的前景依然严峻。

  美亡我之心不死,对华战略定位依旧,拜登新政府仍视中国大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及对美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拜登公开宣称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给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民主价值都带来了直接挑战,扬言“将直面中国的经济恶行,反制其咄咄逼人、胁迫性的行为,顶回中国对人权、知识产权和全球治理的攻击”。国务卿布林肯明确表示,在所有国家中,中国对美构成了“最重大的挑战”,强调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都必须能够处在优势地位而不是弱势地位来与中国打交道”,这种优势主要包括强大的同盟关系、“在全球以及国际机构中的积极参与”、“价值观优势”、美国军队的威慑力等等。所以,拜登政府一如特朗普政权,继续狂打“台湾牌”,强调“与台湾关系法”与“六项保证”,宣称美对台湾的承诺“坚若磐石”,扬言持续协助台湾维持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以便更好地利用台湾抗衡大陆。美还将台海局势高度紧张的责任归咎大陆,指责大陆“对台军事胁迫已威胁区域和平稳定”,敦促大陆“停止对台的军事、外交和经济施压”,很明确地表现出美国继续力挺台湾、利用台湾、“以台遏华”的图谋,企图迟滞中国统一的步伐,力阻中国的强大、崛起。

  在美国的力挺与怂恿下,民进党执政当局心甘情愿“依美抗陆”,积极充当美国的战略棋子及遏制中国大陆的打手。为博得美国主子的欢心,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台独”的核心价值,他们数典忘祖,根本不当自己是中国人。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接受“两岸一中”的现状,疯狂“去中国化”,力推“渐近式台独”,在教育方面上下其手,废除马时期微调课纲,换回扁时期满含“台独”史观课纲,最典型的是通过“12年公共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将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调整为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中国史并入东亚史,中国成了外国;新课纲直接否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台湾地位未定论”死灰复燃,继续鼓吹“一边一国”和“两国论”。在文化上另搞一套,推动所谓“文化基本法”立法,刻意不提中华文化及“中华民国”,强调“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将台湾归类为“南岛文化”,与中华民族是不同血统;大肆“去祖化”、“去孔子化”、“去妈祖化”“去蒋化”,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相隔离,彻底否定中华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巨大影响,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分支的事实,进而从根上将二者截然地割离开来,否定两岸同源、同种、同根。甚至“借疫谋独”,2020年暴发新冠疫情,民进党执政当局利用疫情争取加入世卫组织、谋求两岸对等地位,防疫政治化,使得两岸关系雪上加霜。民进党执政当局还炮制“国安五法”“反渗透法”等法规,力阻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借疫情将大陆列为红色禁区,禁止大陆人士入台,驱离在台大陆民众,隔离陆生,关停“小三通”,收缩“大三通”,操弄修改“健保法”,大幅增加在大陆经商、工作的台胞等人员的健保费缴交额度;以“两岸关系条例”的相关规定为借口,对在大陆工作的台胞开罚,2020年下半年,一次开罚37人,查处86人;2021年新年前,台经济主管部门发布所谓修正“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进一步严审限制陆资赴台,不仅严禁大陆“党政军相关企业”赴台投资,还由超过三成持股比例的认定方式改为“逐层认定,避免陆资跨境多重投资”,更要禁绝任何“政治性”主体参与投资。这些对两岸关系、包括两岸民间关系均有极大限缩作用,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更加严峻。

  国民党与过往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实力不断弱化,岛内“蓝大于绿”的政治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国民党地位严重下降,影响力大幅滑落,战斗力薄弱,无法有效监督、制衡民进党执政当局,依然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面对民进党的强力打压,应对乏力,处境艰困,庞大的党产被没收,党工工资开不出,基层组织的正常运作十分困难。作为在野党,体制内的斗争缺乏实力,“国会”仅有35席,又不如民进党在野时会搞事,民进党想通过的议案多都能如愿。体制外斗争不擅长,街头社会运动不会搞,拿民进党没办法,制衡能力薄弱。该党不断绿化,党的核心价值趋淡,拿香跟拜,向民进党靠拢。2016年大选败北,党内部分少壮派人士竟然迁怒于“中国国民党”党名,学着民进党的“去中国化”,主张将党名中的“中国”去掉。2020年初“二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后,又将败选责任归咎“九二共识”,当年7月国民党改革委员会召开大会,对“九二共识”明肯实否,仅肯定“九二共识”的历史贡献,对之现实作用则予否定。现今的国民党在两岸关系方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过去作为“台独”“刹车皮”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推手作用严重弱化。当年的黄埔精神国民党似乎已经淡忘,革命的目标已经不那么清晰。

  现今,惟有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继承着黄埔精神,牢记革命的使命,黄埔追求振举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么多年来,共产党人孜孜不倦、不懈努力,与国民党及岛内进步力量一道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只是岛内第三次政党轮替,蔡英文上台、民进党重新执政,使得两岸关系大好局面不复存在,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依然是一如既往,甚至是加大了力道,刚柔并济,一方面,软的更软,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设法让台湾同胞享受与大陆公民同等待遇,分享大陆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明确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吸收台湾各方意见,积极为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硬的更硬,对和平统一的艰巨性有充分认识,对岛内浓郁的“台独”倾向严重关切,积极设法做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准备,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推动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表示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展现了必要时将以雷霆手段粉碎任何的“台独”分裂活动。相信,共产党人没有忘记初心,定会牢记黄埔使命,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共产党人一定会圆满完成!(作者系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