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黄埔精神在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日期:2019-07-17 13:49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精神在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陈 宇

  摘要:“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涵,黄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近现代中国的“革命精神”生发渊源,包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黄埔精神中的“爱国革命”内涵,在今日祖国统一大业中仍发挥着特殊的时代思想启迪、革命精神引领和现实指导作用。

  黄埔精神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其生发渊源的“辛亥革命”,到全国风起云涌、黄埔师生为之奋斗牺牲的“国民革命”,黄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非常显目的政治站位和历史地位。今天,我们聚集在“八一精神”诞生地英雄城南昌、“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发源地江西,举办第13届黄埔论坛,论述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推动两岸同胞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更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思想启迪。

  一、“革命”的历史使命是黄埔精神内涵中独立高扬的时代风旗。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运动概要》中说:“革命之名字,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在中国古代早就有“汤武革命”之说,而“革命”一词在近代中国的盛大流行,则是始于孙中山。1895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见到当地的报纸上面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他说:这个意思很好,以后我们就叫“革命党”吧。从“革命党”到1903年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一词获得了更广泛的语义。特别是1924年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革命”一词风靡天下,再到相继建立“国民革命军”,“革命精神”的概念也就随之而生。

  校总理孙中山倍加关注着黄埔军校的发展。他要求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指挥作战,会做政治工作,而且勇于冲锋陷阵,具有爱国革命、献身革命的精神。19246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宣讲:“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求学,既是已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事业。”“建设一个新国家”,“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使中华民族“永远生存于人类”,我们“要学革命先烈的行为”,“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 “大家总要记得,革命是非常事业,不是寻常事业。非常事业,决不可以寻常的道理一概而论。诸君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

  孙中山在这里所讲的“革命精神”“革命先烈”“革命是非常事业”“做革命事业”“把革命做成功”“立革命的志气”“造成一种革命军”“创造革命军”等一连串的“革命”词语,是构架黄埔精神的根本基础。

    校党代表廖仲恺在演说中,特别要求军校师生要树立革命理想,他说:进军校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主义而斗争。他结合当时艰苦险恶的环境,恳切地希望军校师生“要确信主义”,一心准备革命,做“真正的革命军”。

  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期,留下的唯一题词墨宝就是“革命”两字。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了当时的革命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19252月,黄埔军校出版的教材《精神教育》中有大段训词,其中指出:“现在中国只有这一个训练革命军人的学校。改造中国的责任,完全在诸位身上。我望诸位能特别努力,以致国家革命于成功。”

  黄埔军校的毕业誓词,是对在校学生的最后一堂精神教育课,对即将毕业的黄埔学生具有重要的人生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意义,也集中体现着黄埔精神,包含了黄埔精神的主体内容。1926104日,军校公告的第4期毕业生誓词末尾两句是:“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1926年秋,政治教官安体诚撰写的《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中指出,黄埔精神“是充满着信仰并实行真正中山主义的革命军人精神”。

    学生总队长张治中在《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一文中,回顾黄埔军校师生艰苦创校史和东征北伐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时,指出:“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

  代教育长方鼎英在1927年初曾对黄埔军校的教育有一个较全面的总结,在这篇题为《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概述》的“结论”部分这样写道:“本校自成立以来,战胜种种恶劣的环境,以五百人扩充到数万人……不怕死,不畏难,以一敌百,以百敌万,决不辜负革命军人之精神。”这里所说的“革命军人之精神”,其主题内容即是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在建校4周年时,专门编印了《黄埔精神》一书,其中概括黄埔精神内涵是:“为革命而牺牲、为主义而团结、为总理而负责”的“三为”精神。这里面既蕴含着孙中山喜爱并常手书作为座右铭的“天下为公”名言大意境,也包含东征时期形成的“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的“两爱两不”精神,还有北伐时期形成的“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那时,人们把黄埔军校看作是“革命的营寨”。从课堂上的教材,到校园中的标语,再到战场上的号令,“革命”这两个字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词。一批批热血青年、革命志士奔赴黄埔,在孙中山“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革命精神哺育下,铸造了以“爱国革命,奋斗牺牲,精诚团结,责任担当”为主要内涵的黄埔精神。其中,“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黄埔精神,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孙中山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真正革命的精神。

  二、黄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当今社会,人们在谈到“革命精神”时,往往自然而然联想到“红色精神”。比如在这赣江水畔论说革命精神,我们首先自然联想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有着三种著名的革命精神,即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然而,我们还不应淡忘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举足轻重历史作用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站位和历史地位,黄埔精神是此后战争年代许多革命精神的母体。试想一下,如果在中国革命精神这个链条上少了由黄埔师生参与铸造的革命精神,后来的有些革命精神则会难以成立。因为诸如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革命精神,其参与创造者有很多人是黄埔师生。

  上世纪初,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军政人才,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深刻影响。在黄埔校园内外,那种昂扬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黄埔师生的脸上,贯彻于课堂和作战的始终。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成为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从黄埔军校的发展轨迹看,军校武装力量是国民革命军建军的最早“原始积累”。由于历史的造化,国共两党军队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建军史、建党史、国共合作史、统一战线史上,黄埔军校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近现代中国的“革命精神”,应是上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时期,下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时间段上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相继处在先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反映出的推进历史进步、民族解放的精神,都可以统一称为“革命精神”。因此说,“革命精神”应是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的内容: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天下为公”革命精神,其中包括黄埔精神;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革命精神,现代社会多称为“红色精神”。国共两党合作时期的革命精神,除黄埔精神之外,还有北伐精神、抗战精神等。

  凡“革命精神”都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主要内涵也就有着很多重叠。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团结友爱、英勇奋斗精神、奉献牺牲精神等,而这也正是黄埔精神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师生,成为一个特殊的时代精神群体;他们所创造的精神代表了引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邓小平曾对中国共产党的“五种革命精神”作过阐述,他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五种革命精神”,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也可对号入座、恰如其分地把黄埔精神内涵反映了出来。

  三、“爱国革命”内涵,赋予黄埔精神以新的统一大业历史使命。

  每代人各自有每代人的历史使命,当年黄埔师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除军阀”、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今天我们这代人发扬黄埔精神,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努力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革命,精诚团结,奋斗牺牲,责任担当”,在今天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都有着非常贴切和实用的内涵指向。“爱国革命”是黄埔建校宗旨和政治站位要求;“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奋斗牺牲”强调的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敢于抛弃和牺牲个人及小团伙的私利,一切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业为重;“责任担当”在今天的统一大业中更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爱国”和“革命”是紧密联系的。爱国是一种对祖国由衷热爱的朴素感情,革命是顺应浩荡的世界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锐意进取的思想和行动。所以,仅爱国还不够,还要革命,富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而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反动。“革命”对一个满怀报国之志者来说非常重要,“爱国”和“革命”两者缺一不可。

  一部黄埔军校史,即是坚持还是背离孙中山倡导的“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精髓的历史。坚持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军校就发达兴旺;不爱国,不革命,或爱国而不革命,或革命而不爱国,都会遭到历史的抛弃,军校就会暗然失色。爱国革命,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源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人事业的成功。

  今天,我们的国家尚未实现统一,台湾海峡两岸面临着紧迫的形势和新的历史要求。国家要统一,是人心所向,是民族意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新的时代,黄埔精神“爱国革命”内涵的现实意义,无疑就是要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一小撮“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是最大的不爱国和反革命。因而宣传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发挥好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大业中的重要功能,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合作,致力振兴中华,有着针对性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应按照黄埔精神的要求,缅怀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黄埔师生,弘扬他们的壮志,不遗余力地反对“台独”,以大力促进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振兴。这是历史赋予新一代中华儿女的新使命。

  经年岁月的风尘,尽管一点点冲淡了黄埔将士的辉煌,但黄埔精神却从不曾磨灭;波涛翻滚的海峡,尽管一年年分离了本为一体的骨肉,却分不开“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共同夙愿,难以弱化“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海峡两岸黄埔师生和后代心中镌刻着两副相同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两岸及海内外的黄埔校友和后代,应加强联络,扩大交流,增进共识。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最高原则,捐弃前嫌,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发展建设荐言出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黄埔精神的加盟,中华儿女更能合百川之力,聚华夏之心,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时指出: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正确道路要坚持走下去。特别是在当前台海形势下,两岸同胞更要坚定信心,团结前行。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习近平又指出:“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句话在国家政治和中华文明层面上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今年初,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更加强调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台湾的回归指日可待。2016年的广州黄埔论坛大会上,我在发言中曾公开发表几年前所写“军事科研要报”观点中的一个基本判断:台湾回归的方式,不是中外历史上惯用的武力统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平统一,而是军事强压下的新形式统一,是台湾被空心化、冷冻后的历史大趋势自然结果、必然结局。正如习近平在以上讲话中所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论以何种形式统一台湾,都是中华儿女普天同庆的盛大喜事。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湾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明天即可传檄而下,但也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早解决比晚解决要好。“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可以推断台湾回归的时间,大概正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时的2024年。基于这种判断,说明黄埔精神的当代价值,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有作为。同时,新的历史使命也很明确,当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也十分重大,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我们为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鼓与呼,为亲身见证祖国的统一而庆幸,而倍感骄傲。

  在国家统一历史进程中曾多次发挥重大作用的黄埔军校,现如今正托举着黄埔精神从历史深处阔步走来,在当代中国统一大业中仍将发挥重大作用。今天,祖国统一不仅仅是愿景,已经升华为每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特别是黄埔军校师生和后代们的亲缘情,是海峡两岸的重要团结纽带和桥梁。

  当年,黄埔军校为国家统一而生而战,国家统一是黄埔师生的历史责任。为此,孙中山曾在晚年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感叹。今天,国家尚未统一,我辈仍需努力,特别是仍肩负国家统一历史使命的黄埔师生的后代,仍需进一步发扬和传承黄埔精神,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决反对台独及任何形式的分裂势力,共建和平的海峡及繁荣的两岸,相偕以行,为追求两岸和平共荣而献策献力,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拥抱中华新文明。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