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共同研究抗战 传承黄埔精神

日期:2019-07-17 13:53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 要:黄埔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是团结奋斗精神。海内外的黄埔军人及其后代,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两岸学者应共同努力,共享史料,从共编抗战史料着手,共著抗日战争全史,建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抗战史观。

  关键词:黄埔精神 抗日战争 共同研究 

  黄埔军人与抗日战争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国民革命军,消灭军阀,统一国家,取消不平等条约。19246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中山先生教诲青年学子:“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19241929年,七期学生,约13000余人,多数成长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的骨干力量。

  1929910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相继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黄埔军人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军校师生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铜梁,于193811月,到成都。因前线作战紧急,第111213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第1415期学生。黄埔军校成为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

  黄埔军人高唱:“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他们义无反顾,奔向抗日战场,前赴后继,浴血沙场,慷慨悲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河山,捍卫民族尊严,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为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埔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数万爱国青年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投考黄埔军校,奔赴疆场,英勇杀敌,舍生取义,碧血黄花。青山长江,见证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黄埔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数万爱国青年怀抱革命理想,不计较个人得失,投考黄埔。为打倒军阀,为抗击日寇,很多人走出军校不久,便浴血疆场,壮烈牺牲,成为无名英雄,气壮山河。

  黄埔精神是团结奋斗精神。爱国青年投考黄埔,或国民党,或共产党,曾经共赴北伐前线,打倒军阀,也曾兵锋相对,为主义而斗争。当全面抗战爆发,他们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精诚团结,抗击日本侵略者。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值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海内外的黄埔军人及其后代,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而继续努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加强对抗日战争的研究,特别是黄埔军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不但有助于发扬、光大黄埔精神,亦将有助于将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推向深入、细化。

  两岸民间合作研究抗战的尝试

  中华民族经过八年血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年抗战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人。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在八年抗战中,对敌作战共达125165次,消灭了数万敌军,并牵制了大批敌人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研究抗日战争高度重视,组织人力、物力,著写了多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学术书籍,出版了大量史料汇编,来凝聚全民共识,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郑重宣示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积极姿态。

  关于国民党军队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大陆属于学术禁区,自1992年以来,两岸学术界的交流逐渐展开,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开始就抗日战争问题展开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宪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展开了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邀请多位台湾学者参加,就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卫生等问题进行探讨,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两岸行政管理部门长期“老死不相往来”,自说自话,根本无法坐下来就共同研究抗日战争达成共识,只能靠民间学者交流,自发展开研究。

  建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抗战史观

  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历次反对外来侵略战争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是近代中国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国共两党有着相似的看法,目前最主要的分歧是谁领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9年以来,大陆学术界一般强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关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979年以来,大陆学术界逐渐予以正面评价,强调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十几年来,大陆学术界一般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抗战的胜利,回避了国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及蒋介石的决策。

  国民党政权一直宣称抗日战争是在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领导下取得的胜利,贬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国共两党虽然已经和解十多年,但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分歧仍大。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继承了蒋介石政权的抗战论述。马英九多次强调,抗日战争是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发挥了主导作用,不认同大陆主流媒体的一些表述。

  国共两党为抗战领导权之争由来已久。在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上,两岸学术界在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地区,不断向南蚕食,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党派、各族人民逐渐意识到日本侵略者才是中华民族的头号敌人。《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19377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7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参加抗战的军队,除了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外,还是许多其他党派、地方武装和民众。他们既不属于共产党,也不属于国民党,甚至与国民党、共产党还有矛盾与冲突,但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权,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对于这些党派、武装和民众,大陆学术界和台湾学术界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取得的胜利,靠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压迫、捍卫正义、追求和平的精神,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团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体中华儿女捐弃前嫌,不分党派、族群,浴血奋战,是为了保卫中华民族,保卫中华祖国,是为了中华民族生存而战,不愿做亡国奴,而非为了某个党派。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相比,政党利益、阶级利益、族群利益、集团利益只能退居次位。政党利益不应也不能凌架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

  在抗日战争中凝聚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回顾抗战历史、纪念抗战胜利、传承抗战精神还将继续下去。今后一段时间,两岸学术界应吸取教训,以事实为基础,以人类的公平正义为准绳,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建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抗战史观,对各党派、人物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共编抗战史料  

  201511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

  谈及抗战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指出:“这是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才赢得的胜利。两岸双方应该鼓励两岸史学界能够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两岸同胞应该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携手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对此,马英九做出回应“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在‘对等互惠、档案公开、不设禁区、自由研究’的4个原则之下进行民间合作;我们相信双方如能诚实面对历史,将可以拉近两岸人民距离,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共同研究抗日战争问题上,两岸领导人达成共识,两岸学术界应共同分享史料,共同研究抗日战争,建构共同的中华民族记忆,来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历史研究涉及到史观、史论、史实等多方面的问题。大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台湾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学者一般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台湾学者则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在史观、史论上,两岸学者的差异仍大。即使两岸学术界“共享史料、共同研究”,建立共同的历史记忆仍然是任重道远。第一步应是“共享史料”,之后才是“共同研究”

   史料包括档案、书籍、报刊、回忆录、战场遗址等。在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出版了大量的抗战史料汇编。这些史料汇编固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也出现选择史料、增删修改等问题,未能完整呈现史料的原貌。学者在使用这些史料汇编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最好能查看原件。

  台湾某大报刊发社论,要求大陆立即开放关于抗战的档案,组织专业团队,两岸学者于2015年秋就开始书写抗战史,并尽快出版。4年过去了,这个倡议仍停留在纸面上,未来几年还是很难落实。

  笔者以为,目前可操作的做法是,两岸学术界应加强搜集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实物,以及纪录亲历者、当事人的证词等宝贵材料,实地勘察抗日战争的战场遗址。两岸学术界可共同编辑、出版关于抗日战争的档案资料汇编,编写抗日战争大事年表、大事纪,让历史事实说话。

  两岸民间学者可定期召开关于抗日战争的研讨会,就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求同存异。对于抗日战争到底是共产党领导还是国民党领导这样非此即彼的难题,各说各话,搁置争议。可先从一些具体史实着手,如抗日战争中军队的死伤人数、民众的死伤人数着手,台湾方面一般称约有2500万军民牺牲,大陆一般称有3500万军民牺牲,相差约1000万人。取得基本共识后,两岸民间学者可以共同编写《抗日战争简史》,为下一步著写《抗日战争全史》做准备。

  褚静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邮编:100006

  手机:13522021654

  E-mail: chujingtao2009@163.com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