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国民革命军歌集》、《军歌集》见证两次国共合作

日期:2019-07-17 13:56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国民革命军歌集》、《军歌集》见证两次国共合作

  单补生

  【摘要】 军歌从歌词内容而论,不管任何军队的歌曲,其鼓舞斗志,加强纪律性,有利于教育训练,宣传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号召对内团结、对敌仇恨等等,是有共同之处的。东征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歌集》及抗战时期的《军歌集》,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存世文物,同时,也是见证两次国共合作的珍贵文献。

  【关键词】 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 东征北伐 抗战 军歌

引言

  世上自有军队以来,军歌也随之而生。无论古代、现代,也不论中国、外国,凡有远见卓识、严于治军的将帅,都十分重视自己部队的歌咏活动。军歌从歌词内容而论,不管任何军队的歌曲,其鼓舞斗志,加强纪律性,有利于教育训练,宣传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号召对内团结、对敌仇恨等等,是有共同之处的。本人所收藏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歌集》及抗战时期的《军歌集》,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存世文物,同时,也是见证两次国共合作的珍贵文献。为此分述如下。

一、东征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歌集》

  《国民革命军歌集》,内录当时流行的5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国民革命歌》、《国民革命军行军歌》、《工农兵大联合歌》、《国际歌》、《少年先锋》。由国民革命军第12师政治部印,时间为中华民国15年(19263月。

  研讨此册歌集,首先要从“学堂乐歌”说起,“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对学校唱歌的一般称呼,通俗讲就是“校园歌曲”。“乐歌”是课程的名称,相当于“歌曲”这个词汇。 “乐歌”这个名称正式见诸文字是清朝宣统2年(1910年),它的涵义是音乐和歌唱。五四运动之后一段时间,在书刊杂志中提及学校唱歌时,还有沿用“乐歌”这一名称的。学堂乐歌的音乐基本是引进外来曲调,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大部分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曲调或用中国的传统曲调再填配歌词,也有少部分歌曲的曲调是音乐者自己创作的。

  1.《国民革命歌》,又名《北伐军军歌》、《打倒列强》(原欧洲歌曲、邝墉填词)。1926年初,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的黄埔2期生共产党员邝墉,写了《北伐军军歌》歌词:“打到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一致得到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的同意,并改名《国民革命歌》,将它编入《国民革命军歌集》印发给部队。此歌感心动耳,曲词易学,立即在军内外广泛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它唱出了响亮的革命口号和革命斗争的目标。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回忆说:“学唱这首歌时正值国民革命高潮时期,唱《国民革命歌》非常流行。”据音乐家钱仁康考查,此曲原是一首法国民歌《约克兄弟》,歌词是“你还睡吗?你还睡吗?好兄弟,好兄弟,晨钟已经敲响,晨钟已经敲响,丁,丁,当!丁,丁,当!”后来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两只老虎》作为儿歌(待考)。自传入中国后,记谱发生了变化,将第三拍起记为第一拍,这样便适应了我国人民的歌唱习惯。由于它的曲调简单,易唱易记,所以大家都会唱。尽管歌曲很简单,但是非常能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打倒列强军阀的决心。

  2.《国民革命军行军歌》(歌词:三民主义革命军,民族民权与民生,愿为主义作牺牲,前进前进更前进。……),由沈心工《心工唱歌集》中的《从军歌》改编而成。沈心工是中国最早的学堂乐歌(即校园歌曲)作者和早期音乐教育的先驱。《心工唱歌集》(原名《学校唱歌集》),民国4年(1915年)由上海文瑞印书馆出版。

  3.《工农兵大联合歌》(歌词: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杀尽敌人,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我们暴动,我们牺牲,齐向那国际帝国主义阶级斗争,最后胜利定归我们工人农人革命军),歌曲雄壮有力,带进行曲风格,此歌是选用一首流传很广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石更作词、辛汉配曲)的曲调填配的。1906年,上海普及书局出版一本《唱歌教科书》,书中有一首《中国男儿》歌,这首歌在当时的学校和军队中普遍传唱。《中国男儿》所用的曲调是一首日本的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内容描写学生在期末准备考试时,用心攻读得头脑发热,用吊桶打来冷水,冲冲头又准备功课。它产生于明治34年(1901年)。曲作者小山作之助,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在日本首先推广简谱的人。

  4. 《国际歌》(歌词: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最后的战争,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尔拉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响彻全球的歌曲,最早传入中国是192011月,当时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主办的《华工旬刊》第1年第1号上,刊登有译自法文的第126段歌词,题名为《劳动国际歌》。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诗人肖三和陈乔年一起,从俄文译配了《国际歌》,也传到了国内。同年,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在国内从俄文译配《国际歌》,此后这首歌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

  5.《少年先锋》(歌词:走上前去呵,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勇敢上前,稳着脚步,要高举少年的旗帜,我们是工人和农人的少年先锋队,……),在《国际歌》传入中国的同时,其他一些国外革命歌曲,如苏联的《少年先锋》(又名《青年近卫军》)等,也被瞿秋白译配介绍到中国,后收进李求实编的《革命歌集》,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一部分。这首歌的曲调原是古老的德国民歌,曾由苏联别齐勉斯基重新填词后,改名《青年近卫军》,作为苏联共青团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正是以这首歌而命名的。

  黄埔军校史料记载,国民革命军设政治部源起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1925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将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开始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数由共产党人担任。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革命军歌集》封面署名第12师政治部,据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第12师隶属第4军建制。当时共产党员廖乾吾、王文明分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政治部主任、第12师(师长张发奎)政治部主任,第12师下辖叶挺独立团。独立团是以叶挺为团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于192511月在广东肇庆组成的,受共产党直接领导,组建时将原铁甲车队人员均提级使用。队长黄埔1期生、共产党员周士第任独立团参谋长,1排长、共产党员莫奇标任1连连长,2排长、共产党员李海涛任第8连连长,3排长、共产党员高超任第3连连长,在独立团入党的班长周子昆任4连排长,司书、共产党员周廷恩任第1营书记等。还先后从黄埔军校调来第3期学生队第4队队长、共产党员毕士悌(又名杨宁,朝鲜人)任第3营营长,黄埔1期生、共产党员董仲明(又名董朗,)任参谋,黄埔2期生、共产党员吴兆生(又名吴道南)任第2连连长,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黄埔1期生、共产党员卢德铭任第4连连长,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共产党员袁炎烈任第6连连长,黄埔2期生、共产党员练国梁任机关枪连连长,黄埔2期生、共产党员蔡晴川任监视队队长;因该队均为十几岁青年,又称青年队。黄埔3期生、共产党员张堂坤任担架队队长。后来,又调黄埔1期生、共产党员曹渊、许继慎先后任第2营营长,黄埔1期生、共产党员胡焕文任第9连连长。另外,还有从川军调来的共产党员赖元良任侦探队队长,从省港罢工委员会调来的符克振(在独立团入党)任第1营营副等。由此说明独立团各级干部,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而且多数是从黄埔军校调来的。

  当时国民革命军第4军副军长、国民党员陈可钰在广州军部看到了独立团的练兵报告,知道独立团的练兵成绩很大,遂亲自到独立团驻地肇庆视察。

  有一天,陈可钰听到俱乐部里唱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尔拉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他对叶挺说:“这不是《国际歌》吗?你们为什么不唱《国民革命歌》?”叶挺回答:“《国民革命歌》是经常唱的,今天是学习《国际歌》”

  又有一天,陈可钰听到士兵唱“走上前去呵,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勇敢上前,稳着脚步,要高举少年的旗帜,我们是工人和农人的少年先锋队,……”他很留心倾听,然后问叶:“这个歌很雄壮,是什么歌?”叶微笑答道:“《少年先锋》歌”。

  陈可钰在视察独立团几天中,看到连队官兵伙食一样,俱乐部里除挂孙中山先生像外,还挂有马克思、列宁的像,官兵日常一起娱乐,齐唱《国民革命歌》、《工农兵大联合歌》、《少年先锋》等歌曲;团、营、连部经常有老百姓出入、军民关系密切等情况,他对叶挺说:“你们把旧军队的习气都扫除了,这是很好的。你们真是革命军,但是太红了!”叶挺说:“要红才能打胜仗”。

  陈可钰在独立团,除巡视部队生活外,还观看了部队上课、出操、打野外、紧急集合、实弹射击。陈临走前一天,叶挺在俱乐部集合了全团排以上干部,请他讲话。他说:“你们是革命军的模范,独立团好象是一个军事学校……”满口都是称赞的话。陈可钰离开肇庆返穗时,排以上干部都去欢送,一直把他送到船上。这位副军长带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回广州去了。

  19267月,国民革命军出誓北伐,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出发前周恩来作了重要指示,他们在两湖战场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屡建奇功,在醴浏战役、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这个团立下了赫赫战功,第4军也因此荣获“铁军”称号。

  《国民革命军歌集》是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工农兵革命歌曲,在当时的东征北伐战争中曾起到了很大作用。不幸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清党运动,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国民革命军歌集》的歌曲流传遇到了阻碍。但是,它始终铭刻在民众心中,等到抗战军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它仍然作为战斗歌曲被军民广泛传唱。

二、抗日时期的《军歌集》

  这本《军歌集》是由游击干部训练班政治部于民国287月印行,为该班学员生受训之音乐教材。

  《军歌集》内录《黄埔校歌》、《歌八百壮士》、《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毕业歌》、《长城谣》等33首歌曲,大部为一期抗战中所作,词曲作者有程懋筠、桂永清、杜庭修、陈祖康、林庆培、黄自、劳景贤、贺绿汀、马可、张寒晖、胡然、冼星海、沙梅、舒模、塞克、王洛宾、钟天心、何安东、邱望湘、桂声涛、夏之秋、潘孑农、刘雪庵、田汉、聂耳、光未然、田间、史轮、周巍峙等,在这个音乐精英群体中不乏国共党员。

   1.《黄埔校歌》是1926年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指导下,由政治教官陈祖康作词、音乐教官林庆培谱曲而成。黄埔军校曾先后制定过两首校歌;第一首是《陆军军官学校校歌》,制定于1924年春,第二首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又称《黄埔校歌》,制定于1926年秋并取代第一首。1927119日《黄埔日刊》刊登了《黄埔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并在黄埔军校校属党部成立会上初唱,抗战中成立的游击干部训练班附属黄埔军校班次,学唱《黄埔校歌》实乃必然,现在的台湾陆军军官学校与大陆时期的黄埔军校一脉相承,依然传唱《黄埔校歌》,历时92年,经久不衰;可以说《黄埔校歌》是维系两岸黄埔人及其后代的钮带,同唱一首歌,倍感亲密,当下又逢第十三届《黄埔论坛》,其意义深远无不待言。

  2.《歌八百壮士》(桂涛声词、夏之秋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这首由音乐词人桂涛声(共产党员)创作的《歌八百壮士》中的“民族英雄谢团长”,就是黄埔4期生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奋守闸北四行仓库的。《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名曲,歌颂了“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中,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歌八百壮士》歌词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激荡了广大民众心灵的深处。这首慷慨悲壮、雄浑悲歌的歌词,振奋了民族精神和指明了祖国的命运是抗争。

  桂涛声充满激昂之情创作的《歌八百壮士》歌词,经著名曲作家夏之秋谱曲后,传遍万水千山,唱响中国大地。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可谓是歌声振国魂,唱出了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日必胜的心声和信心。每当《歌八百壮士》演出最后,听众便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歌八百壮士》已成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救国、激扬斗志的号角之一。

  3.《游击队之歌》(贺绿汀词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音乐家、共产党员贺绿汀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不久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听了八路军朱德等首长的报告,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在临汾八路军办事处,一天晚上他在煤油灯下一气呵成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了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游击队之歌》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从此,《游击队之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

  抗日战争中音乐精英们创作的歌曲,在亿万军民及海内外炎黄子孙中传唱,坚定了保卫国家、团结一致、抗战到底、消灭敌人的决心,真可谓:抗战发展了音乐,音乐也推动了抗战。

三、游击干部训练班略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调动了200万军队,先后进行了上海、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大规模的会战。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但是,在日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北平、天津、太原、济南、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先后失守,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沦陷敌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狠狠地打击敌人,收复了大片国土,创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取得的胜利,使国民党上层认识到游击战争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蒋介石训词曰:“吾人欲驱敌人,消灭敌人则必须利用游击战,扰乱敌之后方,而牵制其行动,破坏敌之运输交通、而减少其力量,以协助正规军之作战。”白崇禧也指出:“我们只有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配合必要的阵地战为辅,以适应持久战略,才是战胜强敌的正确方针。”

  对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曾向国民党当局提过建议。193810月武汉沦陷前夕,蒋介石在武汉召开高級将领会议,并邀请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参加。朱德到武汉后,周恩来和他商定要吴奚如以朱德名义起草了建议书,由朱德在会上向蒋介石提出国共两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并要求拟定计划。其后,周恩来和叶剑英研究制定了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计划大纲,由周恩来提交蒋介石。

  19381125日,蒋介石在湖南南岳召开最高军事会议,邀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叶剑英参加。会议检讨了前一时期的抗战工作和展望二期抗战形势,确定自“七、七”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为第一期抗战,以正规战为主,尔后为第二期抗战,提出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成争,需要培养大批干部,为此,会议決定在南岳创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调训各战区军政干部,训期为三个月。

  于是,蒋介石打电报给中共中央,请派干部到训练班担任教官。中共中央经过研究,认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需要继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参加训练国民党部队军官,对于团结抗战,具有重大的意义,决定派出以叶剑英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30余名成员中有:教官李涛、李伯崇、薛子正、边章伍、吴奚如;工作人员陈子英、蒋雪影、谢景屏、刘澄清、陈婉文、李扬、王华、何思政、徐天宝等,主要负责代表团的电台、机要通信、文书和后勤警卫、生活保障。

  军事委员会军训部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游干班”,为黄埔军校附属班次,派驻班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登记员;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兼班主任,以军训部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部长陈诚为副主任,派汤恩伯为教育长,叶剑英为副教育长。择定南岳圣经学校为班址。1939224日举行开学典礼,于是本班遂告正式成立。4月中旬,汤教育长奉命调赴前方,专任31集团军总司令,免去教育长兼职,蒋介石改派三十三军团军团长李默庵继任,并嘱与副教育叶剑英很好合作。叶剑英、李默庵二人早在1924年就相识于黄埔军校,叶时任教练部副主任而李是黄埔一期学生;1925年第二次东征,共产党员李默庵(后脱离共产党)升任第12260团党代表,叶剑英任该团团长(此时叶还未加入共产党),俩人共事三月有余,相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已是国民党员的李默庵与共产党员叶剑英在游干班再度重逢,分任正副教育长共同执教。时隔40余年,19846月,李默庵从美国回大陆参加黄埔军校校庆6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期间,曾特意去拜访叶剑英元帅,高龄叶帅走下台阶与李热情握手,重叙黄埔师生情谊,难忘国共合作时光。

  游干班的教育与黄埔军校一样,施行政治、军事并重,政治训练以总理遗教、领袖言行为主,实行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游击战争是一门新的军事学,没有现成的课本和教材。为了教学的需要,除由叶剑英主讲《游击战线上目前军事问题》、《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之外,李涛、薛子正、李伯崇教官们还以当时的法规典令为原则,参照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结合游击战斗的实际经验,采取集体研究,集体创作,自己动手编写出《抗日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游击战术讲义》,认真施教。同时,像当年黄埔军校一样,除苏联顾问讲授炮、步兵协同作战外,还邀请军政长官和中外知名人土来班演说、讲课。先后有:白崇禧讲《关于游击战的问题》、陈诚讲《论游击战》、周恩来作《中日战争之攻略与战略问题报告大纲》、高泳讲《新战术与新学校》、胡愈之讲述《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分析》、日本共产党人鹿地亘讲述《对日本军阀的解剖和日本国内的民主斗争》、梁寒操讲《三民主义》等。游干班的学习气氛浓厚,文化生活丰富。将校尉军官一律腰束小皮带,不挂斜皮带和短剑;学员佩带统一符号,不分阶级军职;每人一张小凳子,以班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以队学唱《黄埔校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歌八百壮士》等抗日歌曲,每天不断。集会时各队相互拉唱,歌声此起彼伏,增强了学员抗战到底的信心。

  训练班从19392月至19403月,共办了三期。中国共产党以其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与国民党合作培训了两千多名干部。据《游干周刊》报道,分配到浙江的学员,将原来分散在敌占区的一些民众武装组织起来,用“大刀土炮、长枪铁尺”进行游击战,“筑起了捍卫浙东的长城,使敌人不敢越钱塘江半步”。分配到鄂豫皖边区的学员,是边区游击队的骨干,他们在政治上积极做好民运工作,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游击战斗;在军事上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和电话通信,主动地袭扰和伏击敌人,使日伪军大伤脑筋。分配到广东的学员,在粤北山区和东江一带举办训练班,将在游干班学到的游击战略战术传授给游击队员和民众,推动了该地区游击战的发展。有的学员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一直在东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总之,游干班毕业学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军歌集的历史功绩不只是为北伐成功、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是见证两次国共合作的珍贵文献;同时,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游干班,也为国共两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要继续发扬黄埔精神,以《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坚持“九二共识”为基础,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注释

  ① 李默庵《游击干部训练班史略及教育概况》。

  ② 白崇禧《关于游击战的问题》。

  ③ 吴奚如《回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作者当时系南岳游干班的中共代表团教官。

  ④ 参见《叶剑英传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⑤ 李默庵《游击干部训练班史略及教育概况》。

  ⑥ 李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少将政治教官。

  ⑦ 李伯崇,又名李振亚,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上校教官。

  ⑧ 薛子正,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上校政治教官。

  ⑨ 边章伍,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上校教官。

  ⑩ 吴奚如,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上校教官。

  参考资料

  1.       《国民革命军歌集》国民革命军第12师政治部印,中华民国153月。

  2.       《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4月。

  3.       《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12月。

  4.       《黄埔》2012年第4期,《黄埔》杂志社出版。

  5.       《第四军纪实》怀远文化事业服务社出版,中华民国383月。

  6.       《军歌集》游击干部训练班政治部印,民国287月。

  7.       《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10月。

  8.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月。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