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发扬黄埔爱国精神 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日期:2019-07-17 13:58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发扬黄埔爱国精神,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海泽龙*

摘要:名扬天下的黄浦精神,其核心要义是爱国,其具体表现则是对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富强的追求与拥护。以爱国为核心要义的黄埔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广为世人所称道。进入新时代,已近百年的黄埔精神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即海内外各界共同携手,秉承黄埔军校的爱国精神,推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关键词:黄埔精神;爱国主义;和平统一;海峡两岸;民族复兴

黄埔军校可谓名扬天下、如雷贯耳,不单在各类历史教学和军事教学中时常出现,在各类涉及革命历史题材和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也广为显现;不单常常为研究中国军事历史的社会各界所津津乐道,甚至也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品评近现代军事发展与历史人物的谈资来源之一。新时代以来,随着和平统一日益成为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最佳也是最为现实的路径选择,黄埔军校作为连接海峡两岸民众感情与历史情结特殊纽带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有鉴于此,本文从分析黄埔精神入手,尝试论阐其核心要义,并尝试在新时代发扬黄埔爱国精神,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是为论。

一、爱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要义

讲到闻名遐迩的黄埔军校,在各界民众间口耳相传的,往往是大量革命年代的各类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甚至国共双方出身黄埔军校军事将领之间的同学之友谊、指挥艺术之优劣。然而,对于世人眼中的黄埔军校,在大量的历史名人、逸闻趣事、风云变幻之中,民众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无疑是“黄埔精神”。

作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只要其能够生存并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蓬勃的力量,对局势有过这种或那种的不同影响,其自身必定是具有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充盈于其成员的可望亦可及的团队精神。实际上,在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之前,当时中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和各类军阀,也曾出于各自的目标开办过多家不同水平和规模的军校以及讲武堂。虽然这些军事类院校培养起来的学生不乏为国家、为民族抛洒热血的革命者,但就其大多数而言,却因所处的时代所限、所处的视野有限,更多是成为只会运用手中的先进武器拥兵割据、争权夺利乃至鱼肉百姓的旧军人、旧军阀。[①]只有黄埔军校能够独树一帜,举全校之力,汇华夏之才,精诚团结,爱国革命,并进而对20世纪的中国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的关键所在,无疑也自然是因为黄埔军校有着一种特殊的团队精神,这就是黄埔精神。

对于何为黄埔精神,无论是在当时黄埔军校成立时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还是全球化风行于世的新时代,海峡两岸以及海内外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于是——

黄埔精神核心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②]

黄埔精神主要是爱国思想、爱国精神、爱国教育,“牺牲、负责、不怕死”;[③]

黄埔精神就是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不计前嫌而外御其侮的“天下黄埔是一家”的团结精神;[④]

黄埔精神就是反对国家分裂、推进国家统一,无论东征、北伐还是抗日,皆是如此;[⑤]

黄埔精神“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黄埔精神就是为革命而献身、奋斗,乃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英勇牺牲;

黄埔精神就是“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的大无畏精神;[⑥]

黄埔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⑦]

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

黄埔精神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团结,二是负责,三是牺牲”,其中牺牲“就是要有不怕死的精神”,负责“是指不但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还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团结“不仅是要团结全国的军民,更要团结容纳不同思想观念和路线”;[⑧]

黄埔精神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黄埔军校创建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惫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⑨]

黄埔精神如果要找一个关键词的话是两个字即“统一”,因为黄埔军校创办、奋斗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统一,首先是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打下统一全国的基础,接着是北伐,统一全国;而黄埔精神最重要的是国共努力合作,同时借助难得的国际援助实现全国的统一。[⑩]

而对于黄埔精神,与黄埔军校有重要渊源的台湾当局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台湾“国防部”于1984年曾宣称,黄埔精神的涵义便是“牺牲、团结、负责”。

纵观种种有关黄埔精神的诸多定义、内涵及拓展,不难发现,不管人们如何定义与阐释,但归根到底,爱国毫无疑问是黄埔精神的核心要义,相关的学习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奋斗精神等等,无一不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和实际体现。黄埔精神发端于每个黄埔军校一分子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忱与热爱,归根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奉献与牺牲,可以说,爱国是黄埔精神的出发点,也是黄埔精神的表现,更是黄埔精神的归宿。甚至当“黄埔军校”四个字被提及,首先闪现在人们脑海的更多是如同《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中革命年代为国家为民族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爱国者形象,“黄埔”已然成为爱国与忠诚的代名词。正是有了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面对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人民的贫富,每个黄埔一分子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身特殊的重担,发愤图强,奋勇向前,义无反顾,并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乃至于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二、黄埔爱国精神助力民族复兴进程

回溯历史,不能发现,以爱国为核心要义的黄埔精神,作为重要思想潮流之一,汇入千千万万为国家和民族求解放、求富强、求民主的仁人志士之中,推动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1924年,一句“到黄埔去”的激昂口号,响彻当时阴云密布、灾难重重的中华大地。一时间,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贫贱,也不分党派,千万华夏热血青年纷纷涌向当时革命的圣地——黄埔军校。正是在这里,这些热血青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先进的正规化的军事知识,以革命的武装力量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为中华之崛起与强盛,奉献青春、抛洒热血。黄埔军校奏响了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爱国主义最响亮的强音之一。

而当时的中国,依然如西方政要眼中的沉沉之睡狮。对内则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不断,奉系、皖系、直系等派系军阀“城头变幻大王旗”,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对外则列强环伺、危机四伏,英国划分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法国划分云南贵州等西南边境为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并占据东三省为势力范围,作为国家主权重要标志的海关则长期为外国把持之中,关税不能自主;华夏大地上,租借地林立,“治外法权”横行,鸦片烟馆层出不穷……凡此种种,无不显示着整个中国瓜分豆剥、亡国灭种之势渐浓。当世界民主革命、民族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涤荡旧有秩序之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却还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三座大山”重压之下苦苦挣扎,沦为“东亚病夫”,民不聊生。

面对如此之大乱局,要实践革命的理想,实现革命的目标,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用革命思想、新式军事知识和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基于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的惨痛经验教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亦即名扬天下的黄埔军校。诚如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首届开学典礼所致训词:“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只有创立了革命军,“革命才能成功”;黄埔军校“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同时强调:“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他还亲自批准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成为黄埔军校让人至今读之仍然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

1924 年到 1949 年,黄埔军校共招生32期(期间因时局发展校址有多次变动,也曾在各地开办多所分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自1924年到1929年,黄埔军校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不乏国共双方的著名军事将领,对于共产党方面包括: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许光达等,对于国民党方面则包括: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贺衷寒、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等。这所建校初期各类设施十分简陋、历经波折的军校却并不简单,对于当时内忧外患、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中华民族来说,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火种之一。[11]也正因如此,黄埔军校才与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军校、英国皇家海军军校并列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黄埔军校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当时的创建者们所始料不及的。广大黄埔同学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包括黄埔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些为反击侵略者,维护民族独立而牺牲的黄埔先烈们,也永远值得众人怀念。在黄埔校歌“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激励和鞭策下,黄埔军校这些爱国青年学生毕业后,活跃在国共两党的军队里,成为国民党属下的国民革命军及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也涌现大批国共双方的知名军事将领。这些来自黄埔军校的力量,不单推动了中国求独立、求富强的革命形势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抗御外辱、振兴中华、助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中国军事与政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章节。黄埔军校英雄人物的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辉史册。

三、新时代需要继续发扬黄埔爱国精神

1949年,因国共之间爆发的内战,导致海峡两岸长期对峙,国家至今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尤其是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台湾地区因所谓民主转型等诸多原因,民粹主义泛滥,意识形态冲突加剧,民众的文化观念、历史认知、民族意识、国家认同等在岛内“台独”势力的操纵与干扰下,产生不同程度的混乱,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而应当看到的是,与两岸关系发展相适应,黄埔精神也因时代的发展、两岸形势的转变而有了新的着力点。

作为黄埔军校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黄埔精神的核心要义——爱国,在新时代的海峡两岸,更多则是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而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就是摒弃分歧、团结一心,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12]诚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3]这就需要汇聚海峡两岸各界同胞力量,秉承爱国主义传统,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和分裂行径,推进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新时代的海峡两岸而言,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民族复兴这项伟大工程重要的子工程,国家统一和其他工程(如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等)之间虽有先后、缓急之分,但没有轻重差别。毫无疑问,无论何时何地,国家统一都是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对海峡两岸而言,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是包含与被包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不是交叉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免受外来干涉,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否则一个处于内部对峙乃至严重分裂状态的大国,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毋庸置疑,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也是当年黄埔先辈们为之长期追求、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

目前,作为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海峡两岸之间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两个地区,存在对峙与分离尚可以容忍,但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内部的不统一状况将与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地位严重不符。近年来,世界上若干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海峡两岸的统一指手画脚,甚至连个别蕞尔小国也跳到前台,试图以所谓“邦交”游走于海峡两岸,予取予求,甚至明目张胆地进行政治投机和讹诈。倘若中国真正强大之后仍然继续存在两岸分离状态,中国的国际尊严就无从树立,也就谈不上实现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

实际上,海峡两岸实现国家统一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对此,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14]同时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坚强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15]这实际意味着,和平统一成为海峡两岸迈向统一的基调。而今年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为有利。”[16]

毫无疑问,和平统一是实现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海峡两岸同胞福祉的最佳方式,是实现黄埔前辈们长期追求的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富强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发扬黄埔精神、实践黄埔精神的重要目标。虽然黄埔军校就其军事院校的属性而言,不惧战争,甚至是为革命的战争、统一的战争应运而生,但这不意味着战争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唯一手段。善战而慎战,[1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8]战争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至今让人不寒而栗,而现代战争带来的局部地区的各类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更甚。就台湾问题而言,其不仅仅事关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而且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争取各方力量,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只有和平统一,才能够避免因为武力方式给两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军事和生命财产损失,才能够避免因武力解决导致的两岸同胞之间感情创伤和更为深远的疼痛与裂痕,避免“亲者痛,仇者快”。只有和平统一,才能使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致于引发地区和国际安全局势动荡从而减少国际社会反对力量,才能保证中华民族能够牢牢抓住国际政治格局变换中难得的战略机遇,进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赢得一个更稳定的外部环境,最终也必然有助于黄埔先辈以及新时代的两岸同胞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两岸统一,杂音永远不会缺席。出于其自身利益,海外诸多人士对于两岸的和平统一,自然也不乏“酸味”评价[19]。对国外势力来说,维持两岸的长久分离状况,“分而治之”是实现其国家利益的现实途径,虽然这种途径是建立在海峡两岸同胞对立与分离的基础上,也与黄埔先辈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奋斗目标严重背离。[20]在此历史进程中,需要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需要汇聚海峡两岸各方力量,发扬黄埔精神,敢为天下先,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21]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2]实际上,和海峡两岸几乎同步分离的东西德国,作为东西方冷战的前言,军事政治长期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但正是其各自公权力机构(尤其是联邦德国政府)及德意志民众的长期不懈努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横亘在德意志土地上、戒备森严的“柏林墙”轰然倒塌,通过高超的外交及“一点点幸运”(a little bit of luck,[23]此后仅仅用了329天,便实现了德意志梦寐以求的国家统一,[24]而且“没有一枪一弹”,没有流血牺牲。[25]而就两岸而言,“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四、结语

目前,新时代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已然在进行之中。作为黄埔军校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曾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实也表达了当时那个年代振兴中华、统一全国的愿望。两岸各界同胞应该发扬黄埔爱国精神,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助力民族伟大复兴。对此,相关可行性建议如下——

1、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深度审视黄埔军校地位和黄埔精神价值。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26]黄埔军校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建的新式军校,为海峡两岸所积极认可,在中国革命和军事历史中地位不容抹煞,但黄埔军校和黄埔精神对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与价值有待进一步审视。这就需要摆脱两岸政治争议,从囊括海峡两岸的大中国出发,基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而对黄埔军校和黄埔精神加以审视,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度论阐,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2、汇聚海峡两岸各界力量,加强黄埔军校爱国精神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1924年创立至今,黄埔军校已临近百岁华诞,需要也应该予以重新检视和总结经验,以示其特殊的庆祝。这包括但不限于:黄埔军校历史人物事迹的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黄埔军校相关分校遗址的搜集和资料汇编,黄埔军校爱国革命、艰苦奋斗的相关具体事例和资料等等。同时,抓住机会,参考相关成功经验,争取申请高质量、高水平的海峡两岸有关黄埔文化的交流基地、研究基地,并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各类的学术研究活动和两岸交流活动,积极拓展黄埔军校在海峡两岸的社会影响力。

3、两岸各类交流应适度增添有关黄埔精神的材料和地点。黄埔军校已经于1949年退据台湾,但其在岛内的政界尤其是军界依然发挥着特殊的、甚至一些时候是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两岸各类交流应适度增添有关黄埔精神的材料和地点(遗址),这对于那些对黄埔军校有过一知半解的台湾民众接受起来更为自然、亲切、顺畅,也有助于对台湾同胞贯彻执行相关“两岸一家亲”、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等各类政策法规,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黄埔的再认知、再出发。

4、以黄埔爱国精神形塑海峡两岸青年世代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历经二十余年的“去中国化”教育“洗脑”,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各类干扰,台湾各界尤其是台湾青年对意识形态、历史认知、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紊乱。而黄埔精神的热情、激情,以及积极投身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富强的两岸同胞的英雄事迹,对于海峡两岸同属花样年华的青年世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应当深度开发各类革命遗迹和革命故事宣讲,深度影响来大陆求学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使其尽快建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立场。


* 海泽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博士。论文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8年高端智库课题《二战后德国统一模式对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镜鉴》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K20180212),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18年度委托调研课题《两岸关系定位模式与统一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STB017)。

[] 旧有的军事院校,较为知名的包括但不限于:天津武备学堂(创办于1885年,中国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身为云南武备学堂,主要面向滇系军人),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等。

[] 《俞正声: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黄埔精神》,《台声》20147月号。

[] 《两岸学者热议黄埔精神》,《团结报》201467日第03版。

[] 胡琳葆:《天下黄埔是一家》,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921日第 03 版。

[] 乐美真:《发扬黄埔精神,再造民族兴盛》,《黄埔》2009年第5期。

[] 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传承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纪念黄埔军校成立九十周年》,《海南日报》2014 616日第A03版。

[] 叶晓楠:《两岸黄埔情 一脉共传承—记第八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920日第04版。

[] 《两岸学者热议黄埔精神》,《团结报》201467日第03版。

[] 陈民秀:《发扬黄埔精神 促进祖国统一》,《世纪桥》2008年第2期。

[] 《两岸学者热议黄埔精神》,《团结报》201467日第03版。

[11] 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传承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纪念黄埔军校成立九十周年》,《海南日报》2014 616日第A03版。

[12] 《俞正声: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黄埔精神》,《台声》20147月号。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

[16] 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17] 对于慎战,《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火攻篇》:“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18] 《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9]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早在三十多年前,对于大陆的和平统一行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艾伦·惠廷(Allen S. Whiting)在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和可能的行动”时曾称,“如果台湾能够不受损害第弄到手”,它“就是一笔财富”。参见[]艾伦·惠廷:《1983-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地区的关系》,载《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20] 对于“分而治之”,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曾指出:“那些分化竞争对手或使之保持分裂从而使之受到削弱或持续受到削弱的国家,都是在使用‘分而治之’这一策略。”[]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斯·汤普森、戴维·克林顿修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徐昕、郝望、李保平译,王缉思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印),第216页。

[21] 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8页。

[22] 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3] Richard A. Leiby,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1989-1990, Westpoor. 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9, p3.

[24] []霍斯特·特尔切克(Horst Teltschik)著:《329天,德国统一的内部视角》,欧阳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5]  []科尔-鲁道夫·科尔特著,《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刘宏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总序三。

[26] 《旧唐书·魏徵传》。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