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往事  > 正文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

日期:2019-05-31 16:33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读忆祖父甘棠老先生诗词旧作有感

  黄埔后代 甘小晶

  记忆中的祖父是一位平和从容,沉默瘦弱的老人。他生活非常简朴,为人谦和,儒雅。就是这么一位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老人,却亲身参加过北伐、抗日、解放三场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残酷战争。平日的祖父在孩子们面前极少提及他叱咤风云的戎马生涯和曾经历的艰难岁月。他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然而当离开这个世界时,却没有为后代子孙留下任何物质遗产,唯一的是记录他一生奋斗历程的创作诗集《味荼吟草》。今天,我重读祖父的《味荼吟草》,在诗句中寻找祖父曾经的足迹,追忆老人平凡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谨以表达对祖父的缅怀之情。

  祖父原名甘朝瑞,1910年7月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从小聪颖好学。据他回忆,“七岁由父课读,在启蒙阶段,于诸子百家,无不广泛涉猎”,少年时在外祖父胡莘农先生创立的稻云楼经馆研读。此时的甘棠,一边潜心研读诗书,一边却面对国家“频年祸结与兵连,盈野盈城几万(选自《忆军阀混战》)”的悲惨社会现实。战乱四起,百姓涂炭。少年的心中充满愤懑,挥笔写下“何时宝剑出风尘,俯仰乾坤倍怆神。最是版图多破裂,治安有策向谁陈?(选自《感怀》)”诗句,真切地反映了他当时渴望报国救民的强烈愿望。15岁那年(1925年),年少的甘朝瑞谨记外祖父“吾不望汝成为惜玉怜香贾宝玉之诗人,吾只望汝成为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班定远式之男子汉”的期望,怀着一腔报国救民的青春热血和平天下、救黎民的崇高理想,进入广州大沙头第三军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英姿勃发的少年抒发了当时迷茫苦闷的真实心情:

  《离家苦况》

  平畴风送野花香,驿舍青青近夕阳。

  天宇纵宽云路窄,故园虽好稻梁荒。

  一帆春水辞家远,二月黄鹂绕树忙。

  莫怨少孤为客早,还期投笔戍边疆。

  孤苦初离骨肉亲,一灯如豆困愁城。

  照人肝胆凭谁识,对月情怀共汝明。

  战乱频乃鸡犬尽,征徭繁重死生轻。

  寒风彻夜呼号急,似替民间诉不平。

  16岁(1926年),甘朝瑞参加北伐战争,历任见习参谋、宣传科员、战地工作人员,意气风发的青年军人记录了当时的满怀激情:

  《北伐进军江西军,次草山率成一律》

  负隅顽寇嵇天讨,枕畔龙泉夜夜鸣。

  敢望功名垂竹帛,惟期水火拯苍生。

  霜凝铠甲寒仍重,气奋风云垒悉平。

  放眼九州一囊括,战无不胜岳家兵。

  经过战争洗礼的少年已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国民革命军军人。北伐结束后,18岁(1928年)的甘朝瑞随即考入广东黄埔军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聆听了当时许多著名革命家的授课,从此立下救国兴邦的远大理想,同时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段光荣岁月成为祖父一生的重大转折点,期间创作的诗句也记录了他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志向;

  《投考黄埔军校赋言志诗两律》

  (一)

  远游粤海学兵戎,立志疆场耀武功。

  漫道痴顽童子气,敢追英勇党人风。

  一枝秃笔终何用,十载寒窗负素衷。

  但使长缨能假我,此身合是万夫雄。

  (二)

  笔走龙蛇亦枉然,书生乌足以擎天。

  文章救国徒虚语,铁血兴邦正茂年。

  滚滚江流来继往,茫茫人海后争先。

  旌旗如画帆如织,黄埔风光分外妍。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祖父曾经是瞿秋白先生的学生,有幸得到他的教导。瞿先生牺牲后,他用诗词写下了心中巨大的悲痛和对先生的无比崇敬:

  《悼念翟秋白先生》

  听课羊城忆昔时,重瞻风采痛陈尸。

  恩仇敌友难争辩,后世千秋自有知。

  杀身不灭英雄气,怒目遒张国士魂。

  读罢遗篇私堕泪,是非功罪有公论。

  这系列诗词创作表达了祖父从一介书生转变为报国从戎军人的心路历程。在此后的求学、军务、农作,参政的岁月里,祖父遇事每有感悟,即诉诸笔端,赋成绝句,以抒胸怀。

  1931年,21岁的祖父从南京军校高级班毕业,任陆军第九师司令部上尉参谋,炮兵营营副。抗日战争时期,祖父担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机要室上校组长。此后,他辗转福建、江西、陕西、贵州等地,投身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全民战争。这期间,祖父写下了:

  《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我军奋起抗日初战告捷纪之以诗》

  秋风辽沈久沉沦,又见东南起战尘。

  幸喜旌旗扬我武,早将焦土厉斯民。

  纵横勾践八千士,慷慨田横五百人。

  颈血沸腾思一溅,鸿毛宁比泰山轻。

  《1928年日寇造成济南惨案愤慨之余,率成两律》

  誓扫胡尘卫我疆,岂容日寇肆猖狂。

  国仇不报生何益,血债成堆定要偿。

  尝胆卧薪终雪耻,厉兵秣马必平羌。

  有兹七尺顽躯在,决与倭奴一较量。

  快效前驱杀倭奴,愿吾同志莫踌躇。

  国仇未復心难死,大厦将倾奋起扶。

  忍见齐东沦浩劫,岂容异类占名都。

  头颅掷去沙场上,胜似庸庸作懦夫。

  抗战胜利后,祖父在国民党军队从事作战训练参谋和后勤工作。祖父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因长期看不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厌恶政界争权夺利,痛恨军官之间尔虞我诈。这期间,全国陷入内战,他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忧心如焚,奋笔写下:

  《书愤》

  壮不如人惭烛武,饥来驱我作田横。

  齐湣昏目贵妃毒,我作田横死太轻。

  国忠不死太真生,姐妹花技艳美京。

  莫怪六军争鼓噪,权门祸国恨难平。

  从来苛政猛于虎,毋怪人心久厌秦。

  放眼桃花何处是?武陵渔父已知津。

  肉食纷纷海外逃,却将黔首饱凶刀。

  煤山云树台湾水,予为思宗赋大招。

  1949年11月,祖父在与当时的云南省主席卢汉先生取得联系后,由贵州晴隆出发,率领一个拥有美制载重汽车48辆的加强车队和两个武装兵连,星夜兼程到达昆明,参加了卢汉部队起义,为我军解放大西南做了一些贡献,并受到刘伯承元帅的接见和表彰。祖父加入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担任文化教员等职,1950年“五一”节入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随后分配返赣。时任江西省省长邵世平同志热情鼓励他返乡务农,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祖父有感于时代的变迁和自己年岁的增长,又陆续写下了:

  《入军政大学学习》

  昨非今是记新元,历史斑斑尽创痕。

  阶级立场重战队,家庭成分总挖根。

  人民世纪多生趣,学习高潮遍乐园。

  更喜月明三五夜,秧歌锣鼓闹喧天。

  《五十生日书怀》

  生无足贵死无奇,已误黄金少壮时。

  晚景幸承红叶荫,清流难洗白圭疵。

  闭门待赎歧途罪,读史常怀没世悲。

  五十年来回首处,南柯旧梦太迷离。

  垂老心情万念空,但期红色九州同。

  道真未必无多助,众富方知不独穷。

  且喜儿曹能树立,深知群众是英雄。

  田头垅畔春常在,笑语相亲爱老农。

  在文革期间,祖父饱受冲击,历尽磨难。我清楚地记得造反派的大字报甚至贴满了他的床头,但是祖父脸上从没有流露出丝毫怒怨,甚至和蔼地嘱咐我们这些正在打闹嬉戏的孙儿孙女们不要调皮弄破了大字报。年幼的孩子们不懂事,有时对着大字报大声朗读。如果念对了上面的字,祖父还会点头称许。现在想来,他老人家的胸襟之阔可比天地。祖父的烟瘾很大。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因为经济极度拮据,他买不起烟,我带着弟弟妹妹到公社的大礼堂去捡烟头,交给祖父。他把外面的包装纸撕去晒干,再搓成烟卷,还乐呵呵地对我们说:嗯,这样抽可以尝到各种烟的味道哦。看见祖父“满足”的样子,天真的孩子们竟然开心无比,这一幕我今天忆起,内心无比酸楚。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织上为祖父全面落实政策,1981年被选为奉新县政协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终身参事。他的脸上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笑容。家中也来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和访客。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祖父是这样了不起的一个人!但是祖父在我们面前依然不愿多谈他的辉煌过去。有时我们追着他问,他总是摆摆手,神色凝重。记得有一次他跟我说:“参加北伐时,战马都比我人高,我拼尽力气才能爬上马背,那时还不到17岁,多少人在我身边倒下,能活到今天,我是幸运的!”祖父的话带给我深深的震撼。重获新生的祖父欣逢祖国盛世,陆续创作了:

  《欢呼冤假错案平反》

  两番解放得春时,六八衰龄鬓未丝。

  起义通途开蔗境,向阳子树满孙枝。

  党恩浩荡人民乐,政策英明雨露滋。

  自是万年逢盛世,桑榆好景我深思。

  《终于可以发表的诗》

  瓜田李下妄猜疑,三字沉冤信可悲。

  莫善独身劳传训,幸存完卵慰生离。

  睽睽众目焉无视,渺渺余怀自有知。

  起义归诚何所事?寻求真理是心期!

  五岳踏遍愿岂赊,但期椟玉更无瑕。

  天崩地塌惊奇变,水秀山清哭有涯。

  廿载行藏留洁白,百年心迹证丹砂。

  灵魂深处应无疚,斗雪寒梅耐岁华。

  《寄赠省参事室同人》

  抱膝长吟日,耄年独处时。

  我身非我有,天意只天知。

  风雨千番梦,河梁五字诗。

  同仁皆挚友,肝胆復奚疑。

  祖父当年在南昌求学时,他的恩师介绍他去广州第三军官学校读书,再入黄埔军校,此后的岁月辗转各处,直到80年代他得到平反昭雪,参加江西省政协会议才再次踏进南昌。我把他接到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祖父才发现这就是他早年的旧居所在。面对60年的沧桑,祖父和我都百感交集。

  《重过南昌旧居有感》

  久历风霜鬓未丝,蓝桥旧梦记依稀。

  干家巷口春如故,孺子亭前月照谁?

  预识虎头非贵相,又伤鸳侣阻归期。

  两华离合成陈迹,历史难书第二碑。

  祖父当选省政府参事后,经常到全省各处参观学习。他为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欢欣鼓舞,期间也到了北伐和抗战期间他曾近参加过战斗的许多地方。每到这时,他都要欣然提笔,记下感受。

  《德安小憩感事》

  昔年抗战此淹留,南渡长贻赵宋羞。

  今日卫星腾宇宙,百花争艳不知秋。

  当年祖父在贵州起义时,祖母带着儿女在广州正准备登上开往台湾的轮船。祖父紧急数次电报要他们返回内地。至今祖父仍有很多亲友旧部在台湾。落实政策后,他积极参与对台工作,为祖国统一事业尽绵薄之力,并撰写了不少珍贵的文史资料,受到奉新县委、县政府的多次表彰。县里还编写了甘棠同志的典型事迹,绘制图片进行展览。我们都为祖父夕阳红感到骄傲和自豪。

  祖父的亲表弟廖绵浚先生是台湾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他发明的“廖氏山边沟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到世界各国。两人少年时代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战争离乱,兄弟俩一别数十年。80年代末,廖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将号称水土保护神草的“百喜草”的种子带进了江西。省领导非常重视,百喜草种植被广泛推广,为江西乃至全国的水土保护工作做出重大贡献。而兄弟俩也得以有机会重逢相聚。祖父得知表弟的成就后,欣喜万分。说到他们的相会,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回忆起来,至今仍然饶有趣味。廖先生和祖父见面时,出于对大陆情况的生疏和不了解,他在手心里夹了一枚金戒指,握手时悄悄塞给祖父。祖父察觉后不肯要,又用力推回去。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两个古稀老人双手紧握,却带着奇怪的推手动作,终于廖先生作罢。后来我们知道原委后,都打趣祖父干嘛不要金戒指?祖父却正色道:兄弟重逢,情比金重!当晚祖父兴奋地赋诗一首:

  《喜晤廖绵浚表弟》

  当年抗战走西秦,惜别依依夜话亲。

  庾岭梅花传言早,渭城杨柳寄情深。

  倚闾已负慈亲望,报本常怀故国心。

  难得蜚声联合国,传经送宝有斯人。

  屈指分离五十年,故园重聚两安然。

  真诚坦率情如昨,富裕繁荣别有天。

  邻舍欢腾迎远客,弟兄团聚展吟笺。

  台澎骨肉炎黄胄,统一中华共着鞭。

  2003年元月1日,祖父走完了平凡的一生,享年93岁。至今,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这位从青年时代就投身国家救亡,民族解放,中年时代向往革命,起义归诚,晚年奉献余热,致力祖国统一大业的普通老人,一生受尽艰苦磨难,却对祖国和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移。作为后人缅怀他最好的方式,便是重读他的诗作,认真审视自己能否向我们的祖辈那样,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奉献!

  谨此纪念我的祖父甘棠老先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