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雪消融,暖气入晴空。缅怀诸先烈,血染五星红。
创立新中国,崛起在亚东。改革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熊雄同志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和我党在黄埔的党团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判变革命时“四一五”广州大屠杀中遇害的烈士之一。他牺牲的时候年仅36岁。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熊雄同志诞辰119周年,也是他牺牲84周年。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写这篇短文,以表达一个黄埔后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熊雄,原名祖福,小名中和,谱名中世,字罴士,披素,号介孙、壮飞、铁血书生。1892年3月11日(清光绪壬辰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西宜丰芳塘下屋熊氏祠堂西边的一个孝廉方正之家,祖辈务农。青少年时期的熊雄为人忠厚耿直,聪颖端谨,敬老爱幼,崇尚气节,富有正义感和进取精神,国文和武术均有扎实的基础。尤喜历代英雄和忠贞之士,并抄录田横、项羽、杜甫、刘伯温、石达开、文天祥、秋瑾等人的诗词共一百多首,并编为《古今诗录》,时常吟咏,以励志向。熊雄待人接物谦虚冷静,观察事物谨慎认真。
1907年初,熊雄考进瑞州府(今高安市)中学堂。由于他勤奋好学,中学以最优等成绩毕业。1910年便前往江苏南京升学,考取南京优级师范学堂。由于当时感于清王朝日益腐败,备受帝国列强欺凌,要挽回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投身于受革命党人影响的新军,于是熊雄弃学从军,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1911年10月熊雄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南昌起义和1913年7月“二次革命”的湖口起义。出亡日本后,参加了孙中山重组的中华革命党及该党创办的浩然军事学校。1916年回国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运动,是积极的民主主义革命者。1919年12月旅法勤工俭学,寻找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1922年3月转学于德国,不久在柏林参加德国共产党。此后,便在共产主义旗帜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着。1923年3月赴俄国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院学习。1925年9月回国由中共中央分配至广东革命根据地工作。1926年1月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并任中共广东区委执委、军委成员,黄埔军校党、团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培养了一批懂军事懂政治的革命军事干部,为黄埔军校的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蒋介石及其广东代理人叛变革命时,熊雄临危不惧,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勇气慨,坚守军校岗位,视死如归,以身殉职。
熊雄被捕入狱后,自知为党工作的时日不多,仍然对被捕的黄埔学生和进步青年进行革命和气节教育,留下了“组织起来,团结群众,巧妙斗争,迎接光明”的教导,播下了坚定革命的火种,点燃了熊熊铁窗烈火,终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在党的营救下,这批难友走向了抗日的征途。
熊雄在1926年12月15日对黄埔军校移往武昌的炮工两科学生的临别训话中曾说过,为了革命而死“便是于革命有贡献”,“若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死、为了恋爱而死、为了军阀作走狗而死……等等毫无意义之死,还是死于非命。”他是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坚定态度,忠实地履行了自己说过的“干革命总会有牺牲,要以极少数人的牺牲去争取工农大众的幸福”这一神圣的诺言。
熊雄同志在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始终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他由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经历了多次艰辛的探索、痛苦的失望。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参加过讨伐袁世凯的革命,参加过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毅然放弃优裕的上校军官的生活,去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改造中国的理论和道路,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共产党。他说“为革命而死,便于革命有贡献”。
由于熊雄同志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所以在1927年4月广州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迹象已十分明显的时候,他在黄埔军校仍然坚持斗争,把一些党团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秘密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而他自己却坚守岗位等待中央指示。当黄埔军校代校长反动派方鼎英找他谈话,威胁利诱,要他屈服时,他慷慨陈辞,怒斥蒋介石无耻叛变,正气凛然地表示“要将满腔热血洒在黄埔岛上”。当反动派改变手法,以要他出洋留学为名,秘密逮捕时,熊雄要求离开黄埔前在全校师生会上作临别赠言,“光明磊落离开黄埔”。他在师生送别会上谆谆告诉大家“要恪守总理遗嘱”,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会后他从容走上送他离开黄埔的汽艇。汽艇开到江心,他就被密捕了。在狱中,他仍然坚持斗争,鼓舞难友。他被秘密杀害后连尸首也不知丢在哪里。他做到了临危不惧,坚持共产主义气节,慷慨成仁,从容就义。
“薪火传人远去”。熊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87周年了。但是他对进步、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对共产主义无限忠诚的英勇气慨,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者前赴后继为共产主义的胜利而奋斗!
黄埔后代 黄继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