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评论研究  > 正文

裘山山:关于搜寻中国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的建议

日期:2012-07-04 09:01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邵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军网3月6日电 邵明报道:军队政协委员、《西南军事文学》主编裘山山来到中国军网、国防部网“两会直播室”,进行了嘉宾访谈。

  当天下午,裘山山委员在参加完政协会议后,直接来到“两会直播室”,就“关于搜寻中国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话题,结合自己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与思考,与主持人及广大网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军网、国防部网“两会”会客厅直播现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参加此次“两会”的人大代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创作室创作员裘山山老师。先请裘老师与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

  裘山山:大家好!其实,我的具体职务是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很高兴再次来到演播厅。主持人:谢谢裘主编。今天讨论的话题关于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对于公众来讲曾经是一段沉痛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诸多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才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今年,又恰逢是“中国远征军组建70年”,他们这种为国捐躯、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追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想问裘主编,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中国远征军这个话题的?又为何想到提出“搜索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这个建议?

  裘山山:90年代,我的一位作家朋友邓贤就写了一本关于远征军的书——《大国之魂》,给我之后,我没有看,因为我对这段历史完全不知晓,比较无知,以为这仅仅是“打仗”的一本书,所以就放下了。2006年我到云南采访,去了腾冲,他们告诉我腾冲有一个国殇墓园,安葬了很多抗日战士,有很多他们的墓碑,我特别想去看一看。2006年那次采访才是真正接触到远征军这段历史。

  记得那天走进国殇墓园的时候天气还可以,所以当时我并没有感到很沉重。结果,走进去看到山顶上有一个纪念碑,我就说:“就是一个纪念碑吗?也没有墓碑?”。带我去的教导员就往下面一指说:“你看,这不是吗?”当时我低头一看,特别的震撼,整座山上全部都是墓碑,而且很多灰色的墓碑全都长满青苔,而且当时都是按照连排班那样安葬。

  主持人:是成编制的。

  裘山山:是的。当时看了以后确实感到头皮发麻,血都往上冲。我从墓园出来以后又看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一直从新加、坡缅甸长驱直入,想要进入中国国境。当时中国政府组建了远征军,用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当时这支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甸作战,很壮烈,很悲壮。第一次入境作战,10万人只回来四万人,有6万人牺牲。第二次入境作战,也牺牲了一万多人,前后加起来一共有八万人。这个准确的数字,是《军营文化天地》主编余戈告诉我的。最早我写的建议案是10万英灵,后来他告诉我准确地说应该是8万。因为他专门研究这个历史,出了一本书——《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被很多媒体推荐的、很厚的一本书。

  当时腾冲失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我当时在腾冲保山采访的时候,了解到那段历史很惨烈,日本人不仅烧杀抢掳、而且还释放疟疾病菌,那种病菌一直蔓延到1950年。

  主持人:生化武器。

  裘山山:后来远征军非常英勇地收复了腾冲。那场战役是我们抗争史上的骄傲。为了收复腾冲,牺牲的比例基本是6:1,我们6个战士歼灭1个敌人。虽然代价很大,毕竟收复了腾冲。所以,那段历史在腾冲人民心中意义难忘。所以就把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安葬在国殇墓园,当时安葬的有七千多,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被损毁,我又去看了一下还有三千多。

  从2006年以后,我开始关注这段历史。比如,我看过余戈出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关注过,但没有看全。今年又出了一部《中国远征军》。现在有一些民间人士开始做更具体一些工作,不仅仅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来反映,具我所了解,还有30多位健在的老远征军,他们一方面特别渴望回到祖国,找到亲人。另一方面,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是被认可,是精神上的抚慰。当年他们是一腔热血、保卫祖国,所以他们需要被祖国承认。

  去年我注意到有很多民间人士、网友、志愿者,自发开展帮助老兵回国的活动,叫做“老兵回家”,我当时看了特别感动,也想参与。最初我参与的方式是想给老兵捐赠路费。后来我觉得,我个人捐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是一名军队人大代表,我应该充分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当时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写一份建议在人大上提出来,因为我对远征军的详情不是很清楚,所以马上与发起“老兵回家”活动的发起人孙淳龙,他是是《东方瞭望周刊》的记者,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记者。我跟他说我很想写建言,他特别的激动的说:“裘老师这太好了,我们要靠民间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政府对这件事情的介入与支持”。所以,他立刻为我提供所掌握的材料,我花一些时间写成建言,这次带过来。

  主持人:可以说,裘主编为远征军这块做了很多的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这么说,最近中国政府在利比亚撤销行动与您所提出的建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体现国家对每一位公民的尊重和承诺,无论你身在何处,国家也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忘记你、抛弃你。裘主编,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裘山山:对,利比亚这次撤销行动特别迅速,做得特别好,获得广泛赞誉,被中国人民认可,也被世界舆论认可。实际上,我觉得寻找远征军烈士遗骸的意义更重要,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公民,是抗日老兵,是为国捐躯的。我觉得,一个国家寻找烈士遗骸,这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都会是这样,寻找并安葬好烈士遗骸,让后人去纪念、祭奠。这是对捐躯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部队广大官兵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最大的教育。虽然中国远征军当时是隶属国民党部队。

  主持人:他们也是中国人。

  裘山山:当然,也是中国人,而且是为民族而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时有号召年轻人的一句口号,“ 十万山河、十万兵 一寸山林一寸血”。他们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对这样的人,国家是不应该忘记的。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太好,一个是境外的烈士遗骸没有移回安葬;另一个是在境外没有建立纪念碑,没有好好的祭奠他们。今天我觉得我们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同时我们的党和政府有这样的胸怀、有这样的能力做好这件事,来弥补历史上的不足。所以。我觉得今年做这件事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同时又是远征军组建70周年纪念,我认为做这件事有利于增进两岸之间的沟通、理解,促进两岸之间的和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主持人:目前中国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在海外的情况大致是什么样,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裘山山:孙淳龙给我提供的资料是非常具体的,在缅甸的哪个地域有多少,具体地名我记得不是太确切,因为他们多次到境外,现在他们还在缅甸没有回来,他们沿着远征军当年的路线走过一遍,有一个叫“野人山”的地方牺牲的官兵非常多,几处合起来大概有8万名,还有30名健在的老兵,在寻找老兵帮他们回家的过程中,一些有的已经慢慢去世,因为他们的年龄已经很大,我在想,这个事情应该尽快的做,好好的优抚健在的,把那些牺牲的很好的善待和安葬。

  主持人:您这次关于“搜集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具体有哪些建议?

  裘山山:建议提了五点,第一个就是把各处分散的零星的遗骸,我看到过照片,比如说某个公路边上有十几个墓碑,有的是无名碑;某些山坡上也有一些,把这些分散的烈士遗骸集中移回,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纪念碑,然后移回烈士遗骸后在云南当时的滇西战场上,寻找一块墓地,我当时提出两个建议:要么仍然在国殇墓园集中安葬,建立纪念碑;要么另外找一块墓地,比如在畹町,因为当时都是抗日战场,一是让英灵魂归故里,告慰他们,再一个就是让后人更加牢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我觉得这段历史是最不应该我忘记。我提了五点具体的建议,一个是零散的集中安置,一个是修纪念碑,一个是先由民间去寻访当年的作战路线,然后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情,这个也是我建议中的一条。

  主持人:可以说裘主编为这个建议提出了比较具体化的想法。除了这些为国捐躯、长眠异域的抗战烈士外,还有一些活在他乡的远征军老兵英雄。2009年5月30日,9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他们顺着来时的路,跨国畹町桥,回到祖国,请问您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感想?裘山山:我当时并没有看到,而是事后才看到的,我很感到,因为那些老兵,他们在境外的时候,生活不是很好,因为他们并没有入缅甸国籍,有些老兵不愿意,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战士,同时他们又失去了国内的身份,所以他们的精神上很有压力,但是这些老兵经常互相鼓励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活到被承认是抗日英雄的那一天,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身份,能够告慰自己一生献给抗日战争伟大事业。所以当他们相距六七十年之后重新跨回境内,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真的是老泪纵横,非常激动。

  我们这些后人,说实话,在激动的同时,至少我个人是很内疚的,觉得对不起这些前辈,我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呢?因为当年我跟我父亲说起远征军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跟我说他当年差点去了,当年号召的时候他也是热血沸腾,要保卫国家,那时候他年龄小,报名之后没去成,后来他考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参加了解放军,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他当时参加了远征军也好,参加解放军也好,他的愿望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国家。

  主持人:对。

  裘山山:所以从大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他们的后人。我们应该对做出这样一种牺牲的前辈是不应该忘记的,是应该永远纪念的。

  主持人: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访谈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裘主编作客两网的“两会”演播厅。

  裘山山:再见。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