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事件亲历  > 正文

中国远征军老兵67年后回国 坚决不入缅甸籍

日期:2012-07-04 09:1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晚年杨剑达

  杨剑达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前排中间最高个的少年是当年的杨剑达。 资料图片

  “一曲松花江上铁马冰河成追忆,百年梅州屋老古树旧巷慰离人。”梅州市金山东街村围龙屋门上的对联下,走了73年的杨剑达终于回到家。

  自1944年出征,到2011年回家,从缅甸,到梅州,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路远,心路更远。光是这次,从密支那到腾冲,从腾冲到昆明,再由昆明抵深圳,从深圳回梅县老家,一程就走了整整6天!然而,90岁的老兵说今生再无遗憾。

  就在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杨剑达拒绝弟弟妹妹等的挽留,匆匆赶往云南参加“忠魂归国”仪式——“那是我的弟兄,我要去接他们回家!”13日,抗战期间入缅作战为国捐躯的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在缅甸华侨的护送下,分别经中缅边境猴桥口岸、畹町口岸回到阔别60余年的祖国,下葬昆明国殇墓园。

  忆当年缅滇丛林恶斗豺狼,半个多世纪异国生活如何度过?爱情亲情是否幸福,内心深处有何牵挂?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在梅州与杨剑达及其子女展开对话。

  返乡圆梦老兵最庄重的守候

  “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杨剑达用颤抖的声音吟唱的《松花江上》通过网络感动了无数素未谋面的人。几千里外,杨剑达对故乡梦牵魂绕,回家是这位老兵自放下枪之后,内心深处最庄重的守候。

  杨剑达的弟弟杨文铎回忆:我们两兄弟,一个是国民党军人,一个是解放军,哥哥走的时候我才三四岁,从此兄弟不能相见,一直到解放后10年才通上信。1959年,我父亲收到哥哥给家里的一封信,但因为没有写明回信的地址,我们无法回信。1968年,父母去世,就更加联系不上了。直到2004年,昆明市侨联的赵华老师因为常常到缅甸,认识了一个客家华侨,了解了我哥的事,我们才终于互通了音讯。

  南方日报:您回来的那天,梅州麻子岗一村近百米的村道两旁,站满了各地前来欢迎的志愿者和村民,他们手捧鲜花,拉着横幅来欢迎您这位中国远征军老兵,这样的场景,你以前想象过吗?

  杨剑达:没有。杨家祖屋贴着对联,亲人挂起鞭炮、摆酒席欢迎我回家的场面我以前都不敢想象。2007年我第一次回来时匆匆忙忙,过关也办不了正规手续,可以说是悄悄回家,这一次不一样,是志愿者、亲人堂堂正正把我接回来,这一天我盼了好久。

  南方日报:一路奔波,回到家您就病倒了,在医院住了3天,这次回家您很累。

  杨剑达:不累,是开心!相当开心!不但我一人开心,我们全家人都开心,以前我没有一天不想回来的。这一次什么愿望都实现了,什么遗憾都没留下。中国、梅县我都看到了,这一辈子我再没有其他的要求。

  南方日报:出院后这一天您怎么度过的?在家最想做的是什么?

  杨剑达:这次回来我一直在想,一定要找找我的战友,一些人抗战结束后就回国的。今天(9月8日)上午我还去黄塘村找,一个都找不到……村里人不知道他们回国后去哪儿了。当年在缅甸打仗是“十万青年十万军”,有中国境内去的,也有印度去的,我们一起在战场上经历生死,是可以托付生命的好朋友,战后一起留在缅甸的,也都亲如手足。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都慢慢老了、散了,全缅甸只剩20多位远征军老兵,我住的密支那,包括我在内只有三四位还在世,都90岁以上了。大家晚年最希望实现的愿望就是回国看看。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