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图片新闻  > 正文

最后的滇西抗战老兵

日期:2012-07-03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这是一组在网络中引起轰动的图片,《最后的滇西抗战老兵》。
  抗战结束后,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数千远征军老兵因伤或不愿参加内战而而落户在他们收复的这片土地上。今天,幸存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已不足300名。自2005年4月起,记者3次赴滇西采访了其中的108位抗战老兵,他们年龄最长者为105岁,最少者为78岁,平均年龄为83.6岁,40%的老兵曾在战斗中负过伤。
  60年光阴,昨天在抗日前线用命拼杀的年轻士兵,今天已是乡村小巷垂垂老矣的耄耋老翁。但在经济欠发达的滇西,除少数老兵有条件安享晚年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仍无法摆脱贫困的威胁、伤病的折磨,甚至仍在为生计而劳碌。
  “老兵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慢慢消逝”。老兵们已经步入生命的最后岁月,仅短短半年,记者就陆续得知有近10名老兵“老了”(滇西言老人“去世”)的消息。

  记者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普通的面孔,因为他们曾经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他们为这个国家民族的付出,这个民族是不会忘记的!

  每至清明,胡自坤(81岁,原远征军预备2师中尉连长)都要佝偻着腰到“国殇墓园”看一看自己的同学与战友。我们问起老人记得当年牺牲的战友的名字时,老人沉默了一下,缓缓的说,怎么能不记得,然后就说出20多个名字,老人以前经常到国殇墓园去,现在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去的也少了。

  在国殇墓园有3000多个墓碑。老人佝偻着腰一个一个的墓碑找着自己以前的同学和战友,讲述着他们的当年...................

  在高黎贡山的腹地腾冲县界头乡,80岁,双目因白内障而失明的李万芳一提起故乡便老泪纵横:“65年了,我就想回家在父母坟前——磕个头”。

  腾冲马站乡的胡定高(86岁,云南腾冲人,原远征军预备2师护路营少尉排长),多年瘫痪在床,孝顺的儿媳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背到院子中晒晒太阳。

  在腾冲街头,左腿高位截肢的郭自益(82岁,云南腾冲人,原远征军11集团军滇康缅游击二区中尉)仍在街头以篆刻谋生,每个章的价格为3元(电脑刻章8元)。

  满头银发的张炳芝(83岁,云南腾冲人,远征军新28师政治部中尉宣传干事)是目前滇西唯一一名健在的远征军女兵。

  张有统,82岁,云南腾冲人,原远征军11集团军少尉特工。出身富商巨贾的他,抗战时愤而投笔从军,如今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他说:“一个 ‘死’字,真、草、隶、篆,写法不同。我这一生还有所意义,就是因为参加了抗战。”

  在隆阳区蒲缥镇马街村,86岁的赵鹏云(原71军88师262团3营6连上尉指导员)与体弱多病的老妻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中渡日。

  杨家宝,86岁,云南龙陵人。1938年征兵入伍,编入滇军补充团,后编入93军暂20师驻防滇南,1945年9月至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在东北起义,编入40军153师21团迫击炮连,参加黑山阻击战、并随四野参加平津战役、渡江作战、解放海南作战,编入华北军区高炮14营高机连。

  105岁的付心德(原籍河南襄城)是年龄最大的滇西老兵,原为远征军71军野战医院医生,当地人都叫他“付医官”。他于1927年加入西北军,先后参加十九路军“一·二八”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多次打击日寇的重大战役。后编入中国远征军71军。

  龙陵县龙新乡勐冒村的游击队员杨正昌(88岁)、杨忠学(82岁)。

  杨建泉(云南施甸人,新1军重机连中尉排长,曾参加攻克密支那、南坎的战斗)。

  2005年7月19日,在施甸县由旺镇蒋家湾,我们向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打听一位叫余朝芝的抗战老兵。巧的是,他就是这位老人的孙子,他告诉我们:爷爷前几天刚“老”了(去世)。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