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媒体报道  > 正文

清明节萨苏新书《突破缅北的鹰》缅怀英烈

日期:2012-06-26 15:49 来源:大河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突破缅甸的鹰-封面

  ——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

  龙年第一个小长假——清明节即将到来,今年恰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在这缅怀先人、缅怀英烈的时节,萨苏新作《突破缅北的鹰》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的全过程,清晰再现了从新平洋、拉加苏、胡康谷口、孟拱河谷,到密支那、八莫、芒友,每一次战役的攻防和战场细节。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都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却很少有人关注了解中国抗战的第三战场,即印缅战场。半个世纪之前,有一群中国军人,跨出国境,参加东南亚的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了,他们的名字已被人遗忘了。有的战死沙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异域孤苦地飘零。

  1950年代,作为中国驻印军主力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在台湾以莫须有的“兵变”罪名被软禁,以后的30多年里,孙的旧日僚属袍泽也遭连累,这段抗战中最辉煌的历史被台湾当局封杀。

  作者萨苏,旅居日本的军史作家,拥有1.57亿新浪博友,最先红于网络,素有“文坛外高手”之称,被读者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其拥有极佳的文字表达天赋,文笔灵动诙谐,将一段沉重激昂的战争史,讲述得鲜活生动又发人深醒。

  为祭奠18000位英魂写作新书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都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却很少有人关注了解中国抗战的第三战场,即印缅战场。半个世纪之前,有一群中国军人,跨出国境,参加东南亚的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了,他们的名字已被人遗忘了。有的战死沙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异域孤苦地飘零。著名军史作家、旅日学者萨苏的新作《突破缅北的鹰》,由文汇出版社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在该书中,萨苏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中国驻印远征军归国之战的全过程。

  萨苏在这本书开篇的“引子”里讲到原日军18 师团第55 联队大尉井上咸的一段回忆:

  在大奈河支流的战斗中,我们俘获了一名重伤的中国兵。看起来他还完全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素以豪毅自诩的岛田中尉走到他的身边,温和地(用中国话)说:“你辛苦多多的。”

  那名中国兵没有回答,口中只是喃喃地念道:“中国,中国……(原文为日语‘ツンコ、ツンコ’,我是根据发音辨认出其中的含义的)”他的目光一直望着东方,重复着这两个字,直到气绝。据美军记者记载:“远征军中有的士兵只有14 岁,超过25岁的极少。”日军第33 军作战参谋黍野弘在《昆司令部战记》一书中写道:“在缅甸的中国少年兵作战勇敢,不知退却为何物。”

  萨苏说,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为了保卫国家和种族,中国人已经奉上了自己最年轻的儿子。而这名望着东方死去的中国士兵,就属于正经由缅甸向祖国方向攻击前进的中国远征军。

  萨苏正是看了井上咸的这段描述,才决心写这本《突破缅北的的鹰》的。“那时候,我在国外,看完这段文字,凭窗望去,西边的天际处,正应当是我的故国。这时,忽然感到了自己的脉搏跳得快而强劲。我知道,那是18000 名远征军将士的脉搏在和我一起跳动。他们战死在缅北的丛林中,没能回到自己深爱的那个国家,他们的躯体,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心,都是冲着东方。

  1942年初的新加坡,日军第18师团以3万之力,俘获装备齐全的英军8万余人,轰动了全世界。两年之后,这支号称“丛林战之王”的第18 师团,在缅北被歼2万多人,而令他们蒙羞的就是中国驻印军。

  萨苏以“敌人之眼”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中国军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主力。这支号称 “蓝鹰”的部队,全部由美军训练和装备而成,他们从缅北的兵家绝地打开归国之门,一路反击日军的顽强阻击,展开了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缅北反攻。按照日军记载,中国驻印军先后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共计歼灭日军一个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其战斗经历曲折而激烈。

  以“败军之眼”看战役,中日史料对照还原历史本真

  萨苏自幼对文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到日本后,他发现日本的二战史料非常丰富,一方面因为日本人习惯详细记录历史,另一方面当初参加侵华战争的的许多士兵文化程度较高,他们中的一些幸存者有记日记的习惯,此外当时许多普通士兵也有照相机。对于前去采访的中国人非常热情,愿意提供资料。萨苏称:“对比中日双方的史料,能看到很多历史真相。”

  长期在日本工作的萨苏收集到大量日军在缅北与中国军队交战的材料,并与中国史料,相互对照印证,使得原本孤零、让人存疑的资料在相互印证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读者面前。

  萨苏所使用的日本资料,大多是专业研究者忽视、或者关注不到的尘封在日本资料馆、旧书肆,以及私人手里的老兵回忆、战时报道、未刊稿件等。这部分资料大多是日本侵华日军对自己参与的军事活动的回忆,虽然立场不同,但真实性高,细节准确。而中方记载,因为历史原因,资料极其匮乏,尤其是日方损失和战斗细节,不是编造就是阙如,日方资料正可丰富这方面的记载。

  萨苏注重历史细节,关注中下层官兵的表现。本书有很多对具体战斗的考证,甚至是小到一两辆坦克、一两架飞机的战果分析考证。这使得文章的战场感和真实性强,描写考证细致,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此外,萨苏是军事发烧友,对中日双方的编制、武器等技术性资料烂熟于心。这在考证中,特别是在对图片的解读上超出很多专业研究者。

  本书反应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的照片也是一大特点,多为从日本发现的国内从未披露过的历史照片。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