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一期  > 正文

“去蒋化”包藏“台独”祸心

日期:2008-05-22 14:2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陈水扁当局在申请加入联合国受挫后,不甘失败,不顾两岸人民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一意孤行地推动“入联公投”;与此同时,继续推行“去蒋化”,以引起蓝营不满,从而挑起对立,达到使民进党继续执政的目的。

  “入联公投”将台湾引向何方?

  最近一个时期,陈水扁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继续发酵。加盖“入联”邮戳;“入联”环岛路跑;“入联”联署书跨过第二阶段门坎,等等,不一而足。人们不禁要问,陈水扁当局力推的“入联公投”,究竟要将台湾引向何方?

  “入联”邮戳引民怨。去年10月以来,台湾民众信件上被随意加盖“入联”戳记,引发民众强烈不满。众所周知,信封是寄件者自费购买,邮资是他们支付;任何邮件包括其内外承载的信息都是寄件者之私有财物;而邮局不过是负责递送的差使,它当然没有权力在客户的物品上擅加任何戳记。更何况,“入联”是一项争议性极高的政治主张,它却被随意以暴露的方式强制附加到某些个人邮件上;对于不苟同此一主张的人,这都是对个人隐私及言论自由的侵害。

  事实上,从“入联”文宣,包括电费单、电视广告乃至马路广告牌上的形形色色宣传,要说加盖戳章是台湾邮政的“自主”行为,恐怕只是欲“盖”弥彰的谎言,陈水扁当局为推“入联”已陷疯狂。

  对于民进党当局在信封上加盖“入联”戳印的行径,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指出,近来台湾当局授意台湾邮政公司在信件上加盖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戳印,这种公然利用邮政进行“台独”宣传的做法,侵犯了台湾同胞的通信自由权,严重影响两岸同胞之间的通信往来和台湾的对外通信往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台湾民众的抗议和舆论的谴责。

  这位发言人说,据了解,大陆的邮政部门已经发现来自台湾的盖有“台湾加入联合国”邮戳的邮件,并且根据规定将此类邮件予以退回。由此造成的后果,台湾当局必须承担。

  陈水扁领跑力推“入联”。10月24日,台湾“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办的“全民传圣火,前进联合国”路跑活动在“总统府”前广场热闹展开,陈水扁在吕秀莲的陪伴下现身“入联”路跑活动现场,并狂妄地叫嚣“海峡两岸、‘台湾中国’、‘一边一国’”。

  陈水扁担任路跑队第一棒,并在跑至景福门时交棒给民进党2008参选人谢长廷与苏贞昌,传承意味相当浓厚。谢长廷伤愈复出后小跑一段,苏贞昌也陪同谢长廷跑一段,身为主办单位的“行政院长”张俊雄则因脚伤缺席,反倒是即将参选的“立委”一一蹦出来,抢选票意味十分浓厚。被形容成民进党“哼哈二将”的“上杜下谢”(即“教育部部长”杜正胜,“新闻局局长”谢志伟)也成为“入联”运动中的风头人物。

  “入联”联署已跨第二阶段门坎。截至去年11月27日,民进党力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联署,已跨过第二阶段联署门坎,达272万份,并于28日向“中选会”递交联署书。

  民进党的“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案”在去年5月6日完成提案联署,8月7日由“中选会”公布通过第一阶段联署审查,随即展开第二阶段联署。依台湾“公民投票法”规定,第二阶段联署人数应达提案时最近一次选举的选举人总数5%以上,也就是应达825359人(包含)以上,“公投案”才算成立。

  目前,“入联公投”联署超过272万人,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社会大众对“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的分际没有警觉,致使民进党得以“操作‘台独’意识的火,烧起台湾意识的烟;又用台湾意识的烟,掩饰‘台独’意识的火”;二是司法及社会对民进党违法动员公款及公务员推动“入联公投”的罪行,既无是非心,又无制裁力。

  笔者认为,民进党推动联署“入联公投”意在“公投绑大选”,具有两层意义:一是签名联署者形同公开表态愿将选票投给民进党;而联署人数冲破272万,使联署的“众趋行为”更具社会示范效应。二是联署者接受了“入联公投”,自认为联署的动机在“爱台湾”,人格境界俨然进入升华;此时,民进党的贪腐无能已在联署者脑中消失,或退居次位,不再成为影响其投票的因素。于是,民进党已收转移选战焦点之效。

  可见,“入联公投”联署超过272万人,其效应不可轻估,两岸人民都要高度警惕。

  大陆坚决反对和制止“台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12月6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指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台湾当局正变本加厉地推行“入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对台海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坚决反对和制止“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12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说,中美建交28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持续拓宽。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加强对话、互信与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不断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习近平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坚决反对、有效制止陈水扁推进“入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共同利益。

  美国明确反对“入联公投”。陈水扁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美国一直持反对态度。12月3日,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重申,美国认为台湾推动“入联公投”不必且不利,美国政府期待台湾的新任领导人,能把强化美台互信列为首要工作。

  12月6日晚,美国主管两岸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在美国国务院会见台湾驻华盛顿记者时表示,美国曾私下和公开表明反对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民投票”,因为美方认为这代表追求改变现状,违反陈水扁初次就职演说的承诺,包括不更改“国号”和不会推动“统独公投”。

  柯庆生说,美国认为这项“公投”没有必要而且会引起两岸紧张,危害台湾人民及美国的利益;“入联公投”不可能改变台湾在国际社会的现状,也无法让台湾人民因此得到利益。

  “去蒋化”持续升温

  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日期的临近,台湾岛内蓝绿阵营斗争日趋激烈,陈水扁当局拆除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牌匾,继续推行“去蒋化”。陈水扁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不断刺激国民党的神经,引起蓝营不满,从而挑起对立,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以达到民进党继续执政的目的。

  拆除“大中至正”牌匾风波。陈水扁当局要换下“中正纪念堂”(改名“台湾民主纪念馆”)“大中至正”牌匾,台北市府以此举会破坏建筑本体、违反古迹保存为由,于11月23日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声请假处分案,11月30日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驳回。

  陈水扁当天公开宣称,该裁定是“中央政府”赢了,“教育部”赢了。

  对此,台北市文化局长李永萍12月1日上午抨击陈水扁谈话,是根本不了解高等行政法院裁定内容就乱讲话,因为法官审理认为“行政院文建会”与台北市文化局各有指定“国定”或市定古迹的权限,文化局得依法执行管理维护、修复古迹等公权力,如有毁损的犯罪行为,不待向法院提出假处分的申请,“可径行逮捕现行犯”,或依相关法律规定究办。

  台湾“教育部”主任秘书庄国荣则表示,“台湾民主纪念馆”(“中正纪念堂”)已经被“文建会”指定为“国订”古迹,“文建会”正在修订“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在完成修法前,“教育部”会依法执行,不会要得标厂商动手拆牌匾;但一旦通过修法,台北市政府所有拦阻更名的举动都是违法。

  12月4日,陈水扁当局要拆台湾“中正纪念堂”的“大中至正”牌匾,台北市政府不甘示弱提出“释宪”反击,与民进党当局展开大斗法。

  秉承台当局意旨的台湾“文建会”5日紧急修订公告两项古迹管理的办法,将古迹指定权力由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双轨制,收归“中央”所有;台北市府也立即反制,除了市政会议通过文化局提案保有市府指定及管理古迹的权力外,台北市府更赶在4日5点下班之前,向“司法院”提出“释宪”的声请,希望藉此打住陈水扁当局强行拆除的动作。

  目前,陈水扁当局拆除的决心势在必行。台湾“行政院”发言人谢志伟表示,“行政院”支持“文建会”与“教育部”的决定,将在公告修正条文后,据以执行。台北市文化局长李永萍强烈指责,“中央要硬干、搞戒严,简直是警察国家,是无视于法律的行为,我们不陪它玩。”

  12月6日早9时起封馆3日,牌楼上“大中至正”字样将遭拆除,岛内多家媒体在现场采访。突然,一位情绪激动民众彭盛露开着小货车冲撞现场,撞伤多名记者及民众,其中东森电视台摄影记者王瑞璋闪避不及,衣服被车卷入压在车下,伤势严重。众人合力将王瑞璋从车底下拉出后,紧急送至台大医院急救。

  12月8日,台当局“教育部”已完成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牌匾拆卸工作。台北市劳工局表示,市政府已将台当局“教育部长”杜正胜、“主秘”庄国荣等官员及监造公司、承包商及工地主任,依违反“劳动检查法”移送台北地检署侦办。

  拆除牌楼“大中至正”的最终结局如何?尚待观察。

  陈水扁当局强拆牌匾意欲何为?陈水扁当局不顾台北市政府的强力反对和民众的强力护匾,强行拆除位于台北市中心的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牌匾,他们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呢?

  众所周知,民进党执政以来,没有政绩,也失去了理念与理想。民进党过去高谈“社会正义”,现在却对民众呛声;民进党过去高唱环保,现在却成了企业的代言人;民进党过去反国民党黑金,现在却维护以陈水扁为首、集体贪渎的腐败政权。

  至此,陈水扁以及民进党就只能靠族群仇恨来打选战了。陈水扁选择族群仇恨,应该不离几个原因。首先,族群仇恨最为廉价,只要靠一张嘴就可以四面开打。其次,族群仇恨已有历史伤痕的基础,只要在这个伤痕上不断洒盐,不断撕裂,就可让仇恨继续发酵。第三,族群仇恨有太多的施力点可以运作,很容易把一些零星的冲突野火演变成燎原大火。第四,族群仇恨是民进党可以获取长期“执政”最简捷的途径。陈水扁和民进党的逻辑很简单,他们所谓的“台湾人”是人口上的绝对多数,只要让这些“台湾人”恨所谓的“外省人”,然后再把国民党划归为“外来政权”,那他们不论再怎么烂,都可以维系住“政权”。

  所以,从年初开始,陈水扁当局就开始先拿蒋介石铜像开刀,在各处“点火”,尤其在高雄市用大卸八块的方式拆解铜像。他们把中正纪念堂改名,现在又要拆“大中至正”的牌匾,其目的都是想引起流血冲突,然后让冲突扩大。

  过去这一段时间,他们拿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铜像与牌匾来“点火”,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累积冲突的能量,然后等到投票的时候,再利用一阶段领投票使冲突爆炸。

  对于陈水扁当局拆牌匾的险恶用心,台湾资深媒体人赵少康一针见血地指出,陈水扁要换牌匾,根本是为了制造冲突。要拆早就可以拆了,何必等到现在?他劝台北市长郝龙斌不要和绿营对着干,以免中计。

  赵少康说,陈水扁吃定郝龙斌一定会为此出来和他对干,制造冲突,才有新闻性;另外,这不是做给台北选民看的,而是给南部选民看:反对“去蒋化”的台北市长郝龙斌是“外省人”,马英九也是“外省人”,以后当选也会这样,专门跟“台湾人”做对。借此制造矛盾,挑起冲突,陈水扁的目的就在于此。

  台湾《中国时报》刊登社论《提防激化民间对立的邪恶用心》一文指出,在整个拆牌匾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什么转型正义被彰显,只看到政治算计与行政专断的粗暴;我们更看不到和解共生的任何一丝气息,只看到刻意撕裂社会,扩大对立,不见冲突绝不罢手的邪恶居心!如果拆两块牌匾,目的只在估算其能换算多少选票,我们除了嫌恶,真不知还能表达什么感觉。

  事实上,中正纪念堂矗立在现在的位置上已经有30多年,随着岁月冲刷、物换星移,它早已褪去昔日威权图腾的象征,成为观光客驻足的景点,同时也是民众日常休憩的场所,它也早就溶入台北这个城市景观与历史的一部分。

  看来,陈水扁当局从倡议要对中正纪念堂更名、拆匾的那一刻起,就是要煽动族群对立,激起深蓝版块的不满,提振深绿版块的士气,从而转移他们施政不佳的焦点,并借机炒热选情。这一切的政治效应,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去蒋化”的背后包藏“台独”祸心。陈水扁在刚上台执政的时候,曾一度刻意表现出“尊蒋”的姿态,如今却强力主导“去蒋化”。这种前后不一的表现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谁都知道,陈水扁的言行一般都是依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来调整的。

  在当初力图扮演“全民总统”时,陈水扁表现出对不同于民进党主张的尊重,表示“向中间靠拢”。如今多年执政下来,糟糕的政绩和贪腐的色彩,已经让陈水扁和民进党没有机会和余地获得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于是彻底倒向“深绿”,甚至采取激烈的手段拥抱“深绿”就成必然的选择。

  除了选举考量以外,“去蒋化”其实也是民进党的一个政治理想。在绿营及其支持者看来,“两蒋”曾经给台湾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可以视而不见,但当时的“白色恐怖”却可以渲染强调。此外,“两蒋”在“台独”势力眼中,更是“中国的象征”,也是台湾的确属于中国的明确历史印迹。在民进党所希望看到的未来台湾社会中,应该没有任何对“两蒋”表示尊崇的历史遗迹,在提到“两蒋”时,也应该以负面评价为基调。

  如果能把“台独政治理想”和选举利益结合在一起,对民进党来讲更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高雄市的蒋介石铜像被切割成几十块,让许多“深绿”人士感到很“解恨”,同时也引起对蒋介石有感情的泛蓝民众的抗议。这样,双方发生情绪和实际上的冲突对立,正是民进党想要的结果。

  如果台湾社会都沉浸在蓝绿对抗、族群冲突、省籍情结和统“独”之争当中,年初的“立委”选举和3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主轴被定位在意识形态上,而不是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和执政清廉,这就对民进党相对有利。

  再往深看,其实,陈水扁当局大搞“去蒋化”,恐怕意在为“法理台独”扫清障碍。陈水扁当局拿去世几十年的蒋介石大做文章,打的旗号是所谓“转型正义”、反对当年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由此而衍生到下令拆除蒋介石画像、铜像、“中正纪念堂”更名、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等行为,实质上陈水扁当局是把蒋介石看作台湾“去中国化”、推动“法理台独”的一大障碍,极欲彻底清除蒋家的政治影响而后快。

  陈水扁上台以来,鼓吹“中华民国是台湾”,欲以“宪改”、“公投”的方式废除现行的以“一个中国”为基本特征和架构的“中华民国宪法”,重新制定一部所谓“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以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可见,两蒋的“一个中国”主张是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的最大障碍。陈水扁之流大搞“去蒋化”,实质上就是要在政治上“去中国化”,为其谋求“台湾法理独立”扫清障碍。其欺世盗名的卑劣手法,莫此为甚!◎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