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一期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日期:2008-05-22 14:2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郁勃等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郁勃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正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四川省黄埔同学饶绪镇的真实写照。

  饶学长现今已是88岁高龄,仍在为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他是四川省黄埔同学会理事、凉山彝族自治州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西昌市黄埔联络组组长;他曾担任政协委员,自己还开办中山诊所,尽管工作重担、负荷很大,但亲爱精诚之心不减当年。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其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正在西昌市省立二中高二读书的饶绪镇,怀着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43年 2月他从黄埔军校十八期炮科毕业,旋即被分配到五十七军一一三师炮兵营当排长,赴湖北襄阳与日军作战。因作战勇敢,曾两次负伤,受到上级表扬和赏识,被提升为国民党中央军委办公厅参谋。1944年初,饶绪镇奉命到西昌调查军政和彝民情况。是年10月,日军进犯贵州,独山失守。饶绪镇义愤填膺,发起了“朋友从军运动”,在西昌、会理等地招募了422 名知识青年送到泸州二○三师从军。

  199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设计制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币,准备向全国的黄埔同学发行,供收藏之用。在8月初,市同学会忽然收到饶绪镇学长来函并200元汇款。他在信中满腔热情地说:“听说贵会为黄埔同学制造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币,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特捐200元,表示衷心支持。”本来北京市同学会制作纪念币已有经费,但绕学长的捐款是出于爱国热情,加之本人就是抗日军人,因此必须妥善处理他的捐款。于是北京市同学会用饶学长的捐款购买纪念币寄赠给一些生活有困难的、曾在抗战中负过伤的黄埔同学。

  2000年夏,饶绪镇给不少地方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写信说,他带头向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申请修建西昌籍的黄埔五期同学、抗日烈士华品章将军墓,已被批准。自治州虽然有钱、有地、有建材,但饶学长却倡议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海外同学募捐,乃借此重温黄埔精神,扩大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黄埔师生之影响。饶学长的倡议受到了许多省、区、市和海外同学的响应,大家纷纷捐款,筹集资金2万元。华品章烈士墓于2004年动工,200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时建成。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饶绪镇因患上水肿病而自学中医。他的父亲曾是西昌的名医,他本人在少年时也曾受家庭熏陶背诵过汤头歌诀等中医入门书。经过学习和实践,他居然医好了一些水肿病人。1980年,在被落实政策、雪洗了多年蒙受的冤案之后,饶绪镇回到西昌,因生活无着落想以行医为业,但苦于无医师资格证书。于是他闭门苦读,1981年申请参加全国中医专业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经西昌卫生局颁证,并获开设“中山诊所”的行医执照。

  2001年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已年届82岁的饶绪镇和妻子一同参加考试,因考题包括中、西医,而他没有学过西医所以未能及格。第二年,他们夫妇又参加补考。由于领导的照顾免考西医,只考中医,他们考试及格领到了医师资格证书。饶绪镇把取得的医师资格证称为“恩科进士”。

  饶绪镇悬壶二十年,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医名远扬。200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聘他为副教授。2003年该成人教育学院院刊出版了他的临床经验,著名教授为他作序。2003年他提供的防治“非典”的中医处方,纳入国家中医处方库保存,并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他并未因此满足,继续钻研中医学术,提高实践经验,一位 84岁的老中医,如此孜孜不倦于岐黄事业,可谓老当益壮矣!

  饶学长医名远播,社会各界日益看重。这些年来,他先后被推举为西昌红十字会理事,西昌市政协三、四、五、六、七届常委,凉山州政协、九届常七、八委,凉山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还被选为四川省2000年“天府老人”,所获职务和荣誉颇多。他在医务之余,关心地方经济建设,牵线搭桥,引进台资50万美元。他更热心为家乡办公益事业,他捐15000元修路,捐20000元造林,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唤起更多人关心和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

  2006年,饶绪镇光荣地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同为黄埔校友的笔者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