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橘子红了,桐籽肥了,宝鸡的秋天把赤橙黄绿轰轰烈烈泼撒开来。我坐着大巴沿河边山丘盘旋而上,去游览汉中勉县五丈原诸葛亮祠。
山丘之巅,古柏森森,一抹青砖墙,一座飞檐门,一片庙宇式的古建筑就是诸葛亮祠。我在少年时代最喜看连环画《三国演义》,先是崇拜关公、张飞、赵子龙,后来深深佩服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邪阳都人。年轻时避乱至荆州,在古隆中躬耕垄亩,自比管仲、乐毅。后应刘备三顾茅庐之请,助蜀汉建国,辅刘备、刘禅两代皇帝,是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我曾游览过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亮庙,那里是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著名的《隆中对》闪烁着一位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之光。古隆中游人如织,襄樊市新建的诸葛亮广场上孔明塑像雄伟高大,夜间路灯若羽扇,孔明如神仙。与襄樊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诸葛亮广场相比,宝鸡五丈原的武侯祠过于古朴小巧。这也难怪,从古隆中走出的诸葛亮朝气蓬勃,抱负远大,不久即辅佐刘备称帝四川;而到五丈原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公元234年,他将远大抱负与病弱之躯葬于此丘,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风范。从历史观点来看,他确实是军事上的失败者,但从文化上来看,他的智慧、谋略、勤奋、廉洁和对蜀汉王朝的耿耿忠心,成为一种流传千古的强大的道德力量。
我游古迹有经验,先走马观花,再欣赏精品,后体验感悟。我先匆匆浏览一番古祠建筑,又回到刚进正堂的地方,驻足于被誉为“镇祠之宝”的“三绝碑”前。颂其文,赏其书,抚其石,英魂烈气满壁香,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涌动——陆游是夜间感到这股力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是酣饮之后感到这股力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我,是刚参加完中共党史的研究会来此感受到这股力量的。
我久久凝望着民族英雄岳飞的手书《出师表》碑碣:“三绝”之誉,名不虚传。
“三绝碑”首先是《出师表》文绝。古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不孝。《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进献的治国大计,凝聚了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精神,表达了他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坚定信念。其文朴实流畅,字字珠矶,其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学课本的古文精品,仍有巨大的文学感染力和情感穿透力。“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篇英气夺人:面临弱势困境,却要奋起拼搏。通篇体现着诸葛亮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
其次是《出师表》书法绝。墨迹是民族英雄岳飞所留。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即公元1138年8月,岳飞满怀北伐壮志,行至南阳拜谒武侯祠,遇雨衍程,留宿祠中。秉烛夜读石刻《出师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第二天早晨,道士献茶索字,岳飞正沉浸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激动中,遂饱蘸酣墨,挥毫走笔,一气呵成《出师表》。从此岳飞书法珍品在民间流传。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铜山杨氏得墨本于商丘宋氏,杨氏败落后质于商人。同治年间,左宗棠部属袁保恒购得墨本,视若拱璧,刻石立于西安。光绪四年,岐山县令胡升猷重修五丈原诸葛亮祠,向袁索要拓片而重新上石,并镶嵌于祠内献殿壁上。正文之前有朱元璋的题词“纯正不曲,书若其人”,对岳飞的人品书法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读岳飞手书《出师表》,立刻感到情随书法走,心随笔锋跳。开头是行书,笔力道劲,英气勃勃,岳飞在呐喊“北伐!北伐!”书随文走,行书变草书,笔走龙蛇,英气飞扬,岳飞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收笔时风云忽变,草书变狂草,英气冲霄,九天惊雷,岳飞高呼“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诸葛亮与岳鹏举,《出师表》与《满江红》,相距八九百年,这幅碑碣把他们紧紧相叠在一起;今天,《满江红》与我们相距又是八九百年,又把我——一个黄埔后人融进了这块有生命的碑碣之中!
第三是《出师表》的石刻刀法绝。这是一位姓毕的工匠的杰作。他虽属社会底层的手工艺者,未必懂得《出师表》的深刻蕴涵,但他像千万个中国老百姓一样崇拜仰慕岳飞,那一锤一刀倾注了他的满腔激情和精湛技艺。刀工精细,镌镂有神,随笔走刃,字同真迹,在国内现存古石刻中,刀工堪称一绝。
“三绝”碑碣,令人不忍移步。导游小姐催促再三,说回宝鸡要赶夜路了。我们一行人才恋恋不舍出门上车。回望五丈原,古柏苍劲,夜色渐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