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一期  > 正文

浓墨重彩写人生—记著名书法家、台资民达大学教授唐熙

日期:2008-05-22 14:4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海之滨,物华天宝;盐阜大地,人杰地灵。千百年来由浩荡的长江与奔腾的黄河在黄海岸边冲沙集陆而成的这片神奇的海岸湿地,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既有异于长江以南由水作农业形成的柔绵的吴越文化,又区别于黄河两岸由旱作农业形成的刚毅的齐鲁文化。它以“多元一体,包容兼蓄”为旗帜,广取各家之长,溶多种文化于一炉,从而形成了自身既英武豪放,又风流倜傥的特色。纵观近日在北京荣宝斋锦龙堂举办的唐熙书法作品展,令人深感其出手不凡,不仅章法严谨,书法卓越;特别是其能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推陈出新,无愧为盐阜大地特色文化在书法艺术界的杰出代表。

  古往今来,但凡一艺之成,莫不神于好,而精于勤。唐熙先生字发栩,号梦周,江苏射阳人。他幼时入塾,攻读九载,早年即拜蜚声盐阜的陈瑞驹、王贡三、陈为轩诸名师,临池习书,初学颜柳,以楷为本,欧虞碑贴为鉴,继练汉隶,不出数年,已尝弄翰之乐,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书学根基,加之其谦逊好学,锲而不舍,得益于先贤的教谕和从碑帖翰海中的摸索与深悟,刻苦钻研,方在临池中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做到入帖而又出帖,师古而不泥古。并以古人“废纸三千”,“池水尽黑”,“废笔成冢”为例,七十余载,从未敢半点闲懈,耘墨耕砚,经年不辍,寒暑不辙,终于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以“采众长为已长,先入后出,变万法为我法,勇闯新路”。开创自我书风,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唐熙先生的书法,诸体兼善,尤擅行草,汉隶。纵观他的《施耐庵学术研讨会的题词》《郑板桥诞辰290周年的巨幅楹联》《蒲松龄纪念馆的中堂》以及《河南伏羲氏太昊陵重书的巨匾》《江苏商业》杂志封面题字,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的勒石等部分作品,正、草、隶、篆、行五种字体,都能博采精深,各显其韵。书体中点画灵动,布局谋篇跌宕奇岩,行云流水,充分生发出他胸臆中大千世界及高山流水般的清韵和律感。隶书则饱孕汉风魏味,达到“蚕无二色,雁不双飞”的规律,并以每种隶书的精髓熔铸于自我隶体,炉火纯青,用笔古朴,独树一帜。其楷书以颜柳结合,相得益彰,泼墨力透纸背,发笔浑厚自如,刚劲雄健,气势磅礴,雍容大方,更能以篆隶笔趣入行,结构典雅,疏密得当,气势生动,寓雄姿于婀娜之中,含遒劲于婉媚之内。且篆书能写大小篆字,甲骨、钟鼎,犹善石鼓,真乃谓“一支老笔画春秋,几页残帖翻日月”,神韵古朴,别具风味。他的作品既有雄放遒健、一气贯之的擘窠大字,震人心魄;又有别具韵味、顾盼生情的小幅尺牍,耐人赏玩。做到每作一书,必有一境;每写一境,必具一法。笔振而气摄,墨动而韵生。

  “书虽小技,可达乎道”,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唐熙先生,作品已跨入神圣的艺术殿堂,多年来国内外诸多报刊杂志和博物馆均有他的作品发表和收藏。书盖盐阜大地,名遐苏、鲁、豫、粤。这充分说明先生已经较为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笔墨形式和体势风貌。最为难人可贵的是,先生虽已届耄耋之年,耘墨耕砚七十余载,但仍老而弥坚,志在千里,依然在为振兴我国的书法艺术而不懈努力。1996年,黄埔校友、当年青年军二○八师少校副官、海峡两岸文教经贸交流促进会秘书长、爱国台胞顾怀祖先生在家乡创建民办明达大学,对唐熙老先生的书法深为倚重,特聘为该校教授,专授书法技艺。唐熙老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书法技艺,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书法家,为各地的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才情。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老先生而骄傲,正是有他这样的文化人的不遗余力,盐阜大地的独特文化和中国的书法艺术才能不断延之久远,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