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三期  > 正文

梦圆盛世 ——三峡工程回望

日期:2009-05-11 14:1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期封面照片为三峡大坝坝上美景。

  2008年,三峡工程右岸电站提前一年全面投产,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至172米,标志着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从1917年到2008年,百年梦想,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成为现实。让我们重温追梦历程,体味梦圆盛世的凝重内涵。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写下一个宏伟设想:“改良此上游一段(三峡),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这是何等壮观的梦想!但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外强凌辱,割地赔款,民族的科技和工业只是一支“汉阳造”的水平。国力怎能承载如此宏大的梦想!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府也曾组织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由于当时的政局,论证无疾而终。此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生死未卜、朝不保夕的民族,何以言梦!40年代,当时的政府借助外力,曾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等工作。但是内战爆发,三峡工程再次成为泡影。

  决心变梦想为现实的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1953 年2月19日,毛泽东以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提出:“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但由于当时的国力还无法承担这么庞大的工程,三峡梦依然只能是梦想!

  1992年4月3日,承载中华民族世纪梦想的三峡工程议案,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三峡圆梦的号角终于吹响。此时,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正在走向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这么坚决、果断表态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的不断增强。

  1994 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1997年11月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台机组发电;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10月蓄水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8月,除三峡升船机缓建外,初步设计中的所有项目已全部建成。经过百年魂牵梦萦,40年论证,16年建设,三峡工程终于在今天变为现实。

  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峡库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达60-70亿,大大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从二期移民开始,三峡库区GDP增长了2.2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2倍以上。

  三峡工程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将保障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长江沿岸城乡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大电力输送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将改善这一地区的能源结构布局,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梦圆盛世,三峡工程与时代同行。三十载跨越,汇成了一项人类优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千秋伟业;三十载发展,铸就了一座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历史丰碑;三十载突破,探索了一条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