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三期  > 正文

游华东记略

日期:2009-05-11 14:2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台湾)李兴才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李兴才

 

  我在重点式游过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特区之后,还想到对一些向往已久、但尚未一游的名胜之地作拾遗补缺之旅,趁腿力还能支持远行之时,一尝自幼以来的夙愿。

  首先想到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普陀山和九华山尚未往游。恰巧杭州湾中的跨海大桥开通不久,是长达36公里的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正好是由浙江嘉兴郑家埭跨海直达宁波慈溪水路湾,而宁波乃去普陀的捷径码头,又逢两岸直航包机开始通航,益增旅途的便利,乃兴起华东普陀之游,顺便再游宁波、奉化、绍兴等地的想法。遂邀得老友与我同行,随团出发,于2008年10月17日搭直航包机到上海,先后游了上海、西塘古镇、嘉兴南湖,然后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游宁波天一阁、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含赤城山)、雁荡山、绍兴沉园,皆是以前未曾游过的景点,以下略为小记其观感。

西塘古镇

  西塘,是浙江省嘉善县北的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古村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吴、越两国交界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在江南水乡古镇之中,以桥多、巷弄多、廊棚多而著称,而且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完好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观十分幽静,尤其是廊棚和古巷弄,堪称“双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研究性,为建筑学家所瞩目。

  悠游在西塘古镇上,只见河岸两侧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整座水乡古镇,如诗如画,人在其间,恍如身在桃花源,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移,真是美呆了!

  西塘古宅民居,除了特殊的建筑文化之外,一般都在宅内陈列历史文物,展示主人收藏之古玩艺品,敞开厅堂、书房之门,与游客切蹉琴、棋、书、画,售卖古籍缮本、名家碑贴等等,这样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交流,乃西塘古镇水乡之异于其他水乡古镇之处,因之被列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

  西塘街道,全是小巷,最窄小的称为弄,有名的“石皮弄”,长68公尺,宽1公尺,因用216块薄如牛皮的石板铺成而得名,亦有“一线天”之称;最长的四贤祠弄,长236公尺;最窄的“野猫弄”,只有30公分宽;最短的余庆堂宅弄,只有3公尺长。

  西塘的代表建筑,计有种福堂、薛宅、七老爷庙、圣堂、西园、醉园等值得游览。其中,西园是民初吴江诗人柳亚子偕陈巢南等在西塘兴南社社友吟叙之处,园内塑立铜像,有南社陈列室。“钮扣博物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是西塘才有的特色,全国有一半的钮扣,出自西塘;名酒“梅花三白”亦出自西塘。

嘉兴南湖

  1948年暑假,我和同学好友冯有廉、吴鉴、许炽昌等五、六人,由苏州洋关搭苏嘉杭公路客车去游杭州,中途停嘉兴,游南湖,第二天才到杭州。如今隔了60年,当时对南湖的美好印象,虽然模糊,依稀还在。幼时看武侠小说,有“脚踢杭州柳树春,拳打嘉兴八美人”的章节,以为嘉兴真出美人。

  南湖在嘉兴城南,湖虽不大,但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淡水碧林,相映成画,尤当霪雨霏霏之时,湖面薄雾如纱,很富有诗意。因湖中有岛,岛上有“烟雨楼”为主的林园建筑,重檐飞詹,古朴典雅,楼周围亭阁、长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又在湖中有池,岛中有堤,体现了中国的庭园建筑风格,使南湖烟雨楼成为江南的名胜之一。还有在嘉兴城西,面对运河的“三塔”,也是嘉兴名胜。当年该处波涡漩急,常常翻船,纤夫拉纤,苦不堪言,“江天倒侵落霞红”的名句,传诵已久。据说因白龙作怪,故建三塔镇之;配以禅寺、夕阳、渔火,美景可观。可惜原塔已毁,今塔是90年代新建的。

  南湖与三塔,景区范围不大,但成名已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怪不得,景不在大,只要有特色,也远近驰名。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共1921年8月初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由上海临时移到南湖的游艇上召开的。现在烟雨楼前的湖中,还停泊有仿制的纪念船一艘,成为景点之一。

跨海大桥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大陆投资118亿人民币、新近在杭州湾中完成通车、自浙江嘉兴海盐到宁波慈溪的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双向6车道、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年限一百年,大桥平面呈S形,线条优美、生动、活泼。通车之后,将上海至宁波之间的陆路距离缩短120多公里,使上海、杭州、宁波之间,形成一个“两小时交通圈”的城市网。同时,长三角南翼诸城市与上海、苏州之间的距离也相应缩短,从而提高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程度,并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形成。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工程艰巨,一共打了陆上基桩3000根、水下基桩4000千根,共计有7000根基桩,两侧各以3500根基桩计,桩距约10.3公尺;在海底打桩,架设36公里长、6车道宽的高速大桥,其工程的艰巨,实不难想象。

  我们由嘉兴海盐郑家埭过大桥到宁波慈溪水路湾,只花了30分钟。在桥上车行途中,并未感觉到呈S形及上下起伏的变化。现在工程单位正在桥中段修建观景台休息站,以后可中途下桥在海中观景。据说在建桥之前,有人担心修建了大桥之后,恐影响“钱江潮”的特有景观,后经试验研究,得出“无影响”的结论后才兴建了大桥。

宁波书楼

  4年前曾游宁波,那次未能一游有名的天一阁藏书楼,此行特别安排前往。“天一阁”在宁波旧城内的西门口偏南,月湖西侧长春路上的小巷之中,如独处深闺,外人不易识得。但对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来说,确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宝地,它代表着宁波最大的光荣。天一阁是创始于明代的私人藏书楼,明嘉靖年间嗜书成癖的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范钦,因得罪了权臣严嵩,告老还乡,把数十年仕宦生涯中所搜购到的几万卷图书运回宁波,为了典藏书籍,特别建了这“天一阁”大楼作为永久专用,因此范钦花了心力,在通风、防潮、防火、防虫、防盗等方面,都作了周全的措施,在许多技术上和管理上也作了规则和设计,使得这栋藏书楼,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使用,仍安然无恙。范钦眼光的独到,用心的良苦,令人肃然起敬。

  由于天一阁藏书搜集广泛,庋藏宏富,在清乾隆年间诏修《四库全书》时,有书籍93种、存目377种,共470种,是由天一阁藏书中提供的,可见其藏书之多而齐全。故当《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皇帝曾下令全国7个藏书库的建筑和管理制度,一律依照天一阁,使得天一阁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公私藏书的典范。后来经政府刻意经营,不断充实,营建新书库,扩建图书馆,并入邻舍祠堂改建的展览厅,扩建林园和迁入“明州碑林”文物。现在的“天一阁景区”,以天一阁原建筑为中心,周围有古籍书版展示馆、范钦纪念馆、市图书馆等,形成为宁波市区内一片古典与近代文明荟萃的文化园区了。

  我想,范钦当年早有“天下第一藏书楼”的设想和宏愿,但谦逊不愿张扬,遂将这座宽阔高大的藏书大楼谦称之为“天一阁”,视大厦如小阁楼,可见范钦心胸之大、谦让之深,也堪称天下第一!●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