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代印度,其创立者释迦牟尼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百年后佛教传入中国。
一般认为佛教在公元前后,也就是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传入中国内地前,佛教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而传入内地的时间很难确定,史传“白马驮经”被广泛认可。
据史传,东汉永平年间,有一天夜里,明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神仙,通体金色,脖子后有耀眼的太阳光。第二天,大臣傅毅说是天竺得道的佛。于是明帝派人到西域的大同寺取经,返回时,有西域僧人一起到中原,用白马驮来经书、佛像。明帝便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给他们居住,在此译出第一部佛典《四十二章经》。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洛阳白马寺遂成为我国最早的寺院谦译场。故事归故事,因梦而求佛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但故事可以说明,大约在两汉交替之际,印度佛教已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了。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儒教和道教对之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佛教则表现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趋势,而统治者则一直任其我行我素自生自灭,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力量迅速扩大,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晋时期,“玄学”流行,玄学家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并以哲学思辩形式展开论证,说明在现象世界背后存在着永恒不变的、非语言形象能表达的精神本体“道”或“无”,这与佛学原理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佛教在魏晋获得迅速传播。
魏晋时有两个著名的佛教学者,道安与慧远,他们对中国佛教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道安,本姓卫,12岁出家,后师从高僧佛图澄,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在中国佛教史上,道安第一次制定了僧尼规范,统一了僧尼姓氏,主张僧尼全部废除世俗姓氏,从佛祖以“释”为姓。这一规范一直沿用至今。慧远是道安的弟子,反对出家僧人礼敬帝王,主张法性不变论、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他把报应分为现报、生报、后报。现报为在现世中受报,生报为下世受报,后报为在轮回中受报。报应论思想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影响甚重。
南朝各代皇帝都十分提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为最。他在宗教信仰领域提高佛教的地位,宣称佛教为正道,儒、道为邪道。他自己甚至登台讲经,著书立说。梁武帝广建佛寺,又盛造佛像,还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由朝廷以巨额银钱赎回。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达到鼎盛,当时有寺院2800多所。在南朝帝王的普遍倡导下,佛教影响迅速扩大,且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人们对佛教理论的加深理解,南朝出现了许多佛教派别,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顺利的一个时期。
北朝大多数统治者也都重视、利用佛教,扶植佛教。但北朝时期发生过两次历史上著名的灭佛事件。一次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太武帝原本信佛,但佛教势力的增长严重影响朝廷的租调收入和兵丁劳役的需求。后来道士寇谦之游说太武帝,太武帝转而信道,加之他路过长安时,发现一寺院私藏武器,于是,太武帝决意灭佛,下诏诛杀长安沙门,焚毁佛像。另一次在北周武帝时期。北周武帝也是在道士的影响下对佛教产生了偏见。下令强制灭佛,全部毁掉齐地寺院,将4万所寺庙充为宅第,命僧尼近300万还俗。虽然北朝时期发生过这样两次灭佛事件,但从总的规模看,北朝佛教还远盛于南朝佛教。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扶植和支持佛教,除唐武宗外,隋唐各代帝王都利用佛教来巩固封建统治,佛教兴盛一时,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当时佛教出现许多的学派、宗派和流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又称“法华宗”;惟识宗,即法相宗,继承古印度瑜珈行派学说,由分析法相而表达“惟识真性”;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此派注意调合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之形成庞杂的体系;律宗,此派重戒律;净土宗,亦称“莲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禅宗,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这些派别和睦相处,其中禅宗和尊崇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得到特别传播,禅宗影响最大。这些宗派的出现,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容,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佛教在衰落中发展,其内部已失去了创造力。宋代虽未发生大规模的排佛、灭佛事件,但排佛之议在儒家士大夫中一直存在,朝中大臣多有排佛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不断和中国文化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在思想上与儒家融为一体,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儒佛在哲理上达到融通,尤其是北宋理学吸取佛教的思想成果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后,佛教的地位更低。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国家,这使得元代的佛教具有民族多样性。但是,元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因此,只有藏传佛教仍处于上升期,有所建树。
明清时期,官方的正统思想是理学,统治者不再像南北朝、隋唐时期那样崇佛了,但是佛教的麻痹作用仍然可以为统治者利用。因此,明清统治者仍采用利用佛教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对佛教内部种种弊端深有认识,僧侣队伍的庞大不仅是政府和人民的沉重负担,而且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明太祖对佛教采取“紧缩”政策,仅允许各州保留大寺观一处,并令僧官严格监督。
清以后,佛教更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清末及民国初、国民革命时期,都曾采取对佛教排斥的态度。
台湾佛教是汉地佛教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大陆佛教徒移居台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在郑氏三代其间,修建了竹溪寺、弥陀寺、龙湖岩等佛寺,福建、广东地区的僧侣纷纷来台。18世纪末,台湾全岛寺院已有近百座,其中开元寺、竹溪寺和法华寺最为著名。与大陆佛教相一致,早期台湾佛教也盛行观世音菩萨崇拜,各地建有大量观音宫、观音寺和观音亭。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沦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台湾佛教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台湾佛教“日本化”局面。
古代中国除影响广泛的汉语系统的汉地佛教外,藏传佛教与傣族佛教亦需一提。
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后几经起伏,不断发展,最终在传承、经典、信仰方面形成了与汉语系统佛教不同的地区性特色,一般称其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显、密兼修,更重密教的修身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派别。藏传佛教除西藏外在我国青海、内蒙、甘肃、四川、云南一带也有影响,信奉者除藏族外,还有蒙古、土、羌、裕固等少数民族,汉族中也有少数信奉者。西藏佛教各派曾掌握西藏政治大权,对西藏政治影响很深。
而在中国云南的傣、布朗、阿昌、佤等少数民族中,则信奉一种与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不尽相同的上座部佛教,信奉者以傣族为主,也称傣族佛教。傣族佛教属小乘佛教。历史上,傣族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时是宗教上的统治者。
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