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三期  > 正文

黄埔风云(二十一)

日期:2009-05-11 14:2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昌华

 

第五十章  平津战役  解放军兵临城下

  正当蒋介石、李宗仁为争夺“总统”名位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军委几位负责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正把目光投向华北。在北平、天津、张家口这三角地带,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有4个兵团、13个军,连同地方保安团,总共有兵力60多万人,是一块“大肥肉”。傅作义的军队东起塘沽西至张家口,沿着长城摆下了千里长蛇阵。辽沈、淮海战役取胜后,傅作义部陷入孤立,预感到解放军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就会落在自己头上。

  1948年11月,傅作义请示蒋介石后,平津防务初步确定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他把黄埔嫡系的24个师部署在平、津、唐三角地带,保障从海上南撤的通道和抵抗东北野战军的攻势;而把自己的20个师部署在北平与张家口之间,以保障西撤绥远的通道。

  解放军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前委和平津前线司令部,华北有十九、二十兵团共7个纵队、20万人;东北有14个纵队、80万人。黄埔将领有林彪、聂荣臻、陶铸、陈伯钧、莫文骅、程子华、唐天际等。

  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淮海战役是“中间突破”,平津战役的打法是采用“声西击东”,对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

  为进一步孤立北平,解放军决定先打天津。1949年1月9日,林彪、罗荣桓给天津守军陈长捷、林伟俦、刘云翰写了一封劝降信,希望派代表来谈判,免动干戈。

  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黄埔四期)看信后,找到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翰(黄埔七期)。刘一目十行地看完信,两人都不说话,同去找天津防守司令陈长捷。陈看信后,叫副司令秋宗鼎打电话找天津市长杜建时。杜也曾任黄埔军校长沙分校主任,河北杨村人,美国加州大学法学博士,东北讲武堂毕业,有博士将军之称。5个人碰头之后,你看我,我看你,沉默许久。由于送信人在外面等着回音,陈长捷说:“复信,给他们写封信,礼尚往来嘛!” 这5人中,只有陈长捷是非黄埔出身。但他也像黄伯韬一样,要在战场做出一个军人的典范来,给这些黄埔学生看看。于是,命秋宗鼎拿起笔,由陈口述道:“林彪、罗荣桓二将军: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放下武器是军人的耻辱。如果共谋和平,请派代表进城商谈……”

  然而,未出三日,陈长捷沉不住气了。见解放军大军兵临城下,凶多吉少,只得派代表出城商谈。

  1月9日,刘亚楼参谋长接见了出城的代表毕鸣岐等4人,重申天津守敌必须在11日8时前放下武器。次日,天津代表出城要求宽延期限。解放军以大局为重,准其推迟到12日18时以前放下武器。以后天津代表一再要求推迟。说陈长捷基本同意放下武器,但林、刘两军长有犹豫,要求携带轻武器回南方去。

  解放军认为陈长捷无诚意投降,决定于1月14日攻城。经过了一昼夜的巷战,天津守军阵地已多处被攻克,到15日早上,最坚固的海光寺阵地被攻下。解放军四野一纵的右翼主力师,已打到陈长捷的司令部。蒋军据守院内的窗口、墙角,凭借着沙袋垒成的掩体,继续顽抗。陈长捷的指挥部在地下室,正当陈长捷打电话时,解放军冲进来了。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7名军官颤抖地举起了双手,其中4人是将官。其中一人说:“我们缴枪。请你们的长官来,我好交代一下。即刻通知部队不打了。”此人就是天津警备司令兼天津城防司令官陈长捷。同时被俘的还有天津市长杜建时、林伟俦、刘云翰等多人。天津守敌13万人全歼。17日,塘沽守敌5万余人乘船南逃。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八项和平条件,作为同南京和谈的基础。同时指示解放军,对于胆敢顽抗的蒋军,坚决予以消灭。这就是平津战役创造的两种解决办法:和平解决的办法和军事解决的办法。二者须择其一,此外别无他途。后来,历史上称为“北平方式”和“天津方式”。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创造了一种“绥远方式”。

  当解放军攻克天津之时,北平孤城已足足被围了一个多月。不但郊区全部占领,连水电也为解放军控制,实已守且不能,遑论再战?

  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早在1948年春,就在聂荣臻的领导下,着手进行了。这是毛泽东的一步“暗棋”。这步“暗棋”是极端秘密的,直到若干年后才渐渐透露真相。

  影响与策反傅作义的有三个人物:一是傅的保定军校同学曾廷毅,再一个是傅的同乡杜任之,第三个是傅的长女傅冬菊。傅冬菊原本在天津《大公报》工作,在那里秘密加入了中共,后来党组织调她到北平工作,以争取她父亲投降。所以,毛泽东坐在西柏坡的土屋炕上,就能了解傅作义的一举一动。傅冬菊第一次试探父亲的态度时,说是有个共产党同学愿与她商谈和谈之事。傅作义当即反问:“是真共产党还是军统?你可别上当!要遇上假共产党,那就麻烦了!”当傅冬菊再三说明她的同学是真的共产党后,傅作义又问:“是毛泽东派来的,还是聂荣臻派来的?”

  初次试探,傅冬菊发觉父亲是有与共产党合作之意,因为如果他无此意的话,就会一口回绝。

  天津解放,北平震惊。傅作义有受降的意向。他在众人的策动下,终于派出了他的副手、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作为全权代表,秘密出城与林彪进行谈判。林彪则派出参谋处长苏静作为联络代表,又随邓宝珊秘密进入北平。傅作义的长女在此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9年1月22日下午6时,傅作义的代表阎又文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会上宣布傅作义总司令的文告,公布中共和他和平解决北平之双方协议。于是,秘密谈判也公之于众。从这天开始,傅作义将20万军队撤离北平市区,前往指定地点接受改编。

  在公告发布之前,即1月21日,傅作义召集“剿总”军以上干部开会,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办法。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李文、石觉、袁朴等人觉末日已临,都当场痛哭流涕。事后,李文立即召集石觉等人开会,决定抽调师长以上军官,并由每师抽出轻机枪50挺,分乘4架飞机南逃。但九十二军军长黄翔和该军各师长张伯权、周中砥、王凤歧(均为黄埔生)已决定不再随蒋,所以留平不走。李文、石觉、袁朴、冯龙、陈鞠旅、周世寅、郑庭烽(也都是黄埔生)等高级军官,离平南飞。傅作义表示:“去留自愿,决不强迫。”。

  1月22日至31日,傅作义的部队移防完毕。至此,平津战役即宣告结束。

  1949年1月31日,四野四十一军政委莫文骅(黄埔军

校南宁分校五期)带领一二一师官兵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市,与原在城内值勤的傅作义部队交接防务。从此,臂带“平警”的解放军战士在北平城门站岗,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在天安门城楼上飘扬。

  2月3日,北平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叶剑英、聂荣臻、程子华、陶铸、彭明治、莫文骅(均黄埔生)等将领参加了入城仪式,古城获得新生。

第五十一章   和谈破裂   百万雄师过大江

  国共主力进行决战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国民党部队被歼灭154万多人,蒋介石的“五大王牌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黄埔嫡系将领,如范汉杰、杜聿明、郑洞国、李仙洲、王耀武、廖耀湘、邱清泉、林伟俦等,死的死,降的降,被俘的被俘,不到半年时光,国民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以致溃不成军,无力再战。

  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适逢农历除夕,他全家在溪口“丰镐房极本堂”团聚度岁,吃辞年饭,这是蒋介石36年来第一次在家度岁。专程赶到溪口躬逢其盛的有张群、陈立夫、郑彦棻等党国要人。大年初一,蒋介石在溪口召见行政院秘书长黄少谷,决定将国民党中央党部先行迁至广州。溪口小镇,取代了六朝故都南京,成为国民党新的政治中心。蒋也成为世界上最忙的在野之“闲人”。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蒋把李宗仁推上了前台后,他一心一意在幕后操纵军事。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即以“早启和谈”为第一要务。2月14日,组成以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为首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启程赴西柏坡会见毛泽东,进行初步洽谈。毛泽东送走颜惠庆等人后,于3月23日离开西柏坡,25日抵达北平,住香山双清别墅。

  毛泽东到北平后,第一件事,就是同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3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南京政府:和谈在北平,时间定于4月1日。以1月14日毛泽东对时局的声明及其所提八项条件为双方谈判的基础。中共和谈代表团7人组成。有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齐燕铭。其中黄埔军校师生4人。

  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由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刘斐、卢郁文7人组成。其中黄埔军校师生也有4人。

  4月1日,南京政府代表团一行17人,从南京起飞抵达北平。下机后,来迎接的人为数寥寥,经介绍,才知道只来了中共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北平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代表团被安排在六国饭店下榻,又看到“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语,张治中心中产生了疑虑。

  晚6时,周恩来等6位代表在饭店设便宴款待南京代表团全体成员。饭后,双方即开始商谈。商谈采取分头、个别对话的方式。周恩来、林伯渠和张治中、邵力子对谈。这4人全在黄埔任过职,关系一直很融洽,特别是在重庆谈判时,张治中对周恩来尤为关心,这点周恩来心里有数。双方谈判态度严肃,关键在于周恩来不满张治中去溪口会见蒋介石,张反复解释未能让周满意。周说:“不管你怎样说,只能说明蒋介石还在发号施令,说明你们不是要和平,这种由蒋介石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北平谈判从4月2日到12日,先由双方磋商,酝酿协定的方案。13日,国共双方在中南海正式谈判。周恩来将拟订的《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八条二十四款,交南京政府代表团。周说:“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战,国民党就要完蛋;和,国民党还可以有出路。当然不是什么南北朝,而是改造。”他宣布:“南京政府必须在4月20日前表示态度。”

  4月16日,黄绍竑携带《国内和平协定》飞回南京复命。李宗仁梦想的“划江而治”落空,“新旧合治”也无法实现。他怒不可遏,避见黄绍竑,而是推给刚上任的行政院长何应钦。4月17日,何带《协定》飞赴溪口。蒋介石看罢《协定》,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他立即命令何:“马上回去把文白的家属监控起来,我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蒋介石一锤定音,拒绝了《国内和平协定》。

  是晚,李宗仁给代表团去电,表示《协定》不能接受,建议中共签订暂时停战协定。夜12点,张治中又接南京来电:“兄等此行劳苦,事虽不成,俯仰无愧,迎返代表团专机,何时飞平,请电告。”22日,张治中电复:“请于23日派机来平,预定24日回去。”电报发出后,随即通知了中共代表团。

  究竟是回南京还是留在北平,成为代表们一直商议的话题。大家基本上同意留平。只有张治中反复强调:“代表团是南京政府派来和谈的,和谈既然决裂,理应回去复命。同志们的行动完全可以自由决定,但我是首席代表,不能不回去复命。”

  周恩来知道情况后,恳切挽留。23日,南京方面果然派来了一架专机飞平,以接其和谈代表。然而,走下飞机的,竟然是张治中的夫人洪希厚和他的女儿等一家7口。原来,周恩来指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趁机将其家属秘密送上了飞机。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张治中于万分感动之中,再也不好说回去复命的话了。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二、三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三路强渡长江。于是,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那天下午,毛泽东看完报纸,就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了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兴致特别高,亲自执笔为《新华社》写了新闻稿,题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解放军在渡江中,也遇到一些麻烦。入侵中国长江内河的英国紫石英号等4艘军舰和国民党军舰,一道向解放军开炮,打死打伤我军战士252人。当时特纵炮团予以还击,紫石英号负伤,被迫停于镇江江面,其余英舰向长江口外逃逸。

  4月23日晨,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大小舰艇25艘,在长江上游笆斗山江南起义。国民党海军司令、黄埔一期毕业的桂永清,通知空军副总司令、黄埔一期毕业的王叔铭派飞机连续轰炸,惠安、永绥、楚同、吉安等舰被炸沉。

  渡江之战,虽说是从4月20日子夜开始的,但早在渡江之前,即3月25日,在南京我地下党员、《大公报》记者陆平等策反之下,南京警卫师少将师长、黄埔六期毕业的王宴清率部倒戈,为攻打南京开了一个缺口。此事震惊了蒋介石,因为警卫师乃是“御林军”,这是蒋始料未及的。

  金陵这座古城,从此获得新生。南京的解放,象征着蒋家王朝已基本崩溃。(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