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莉
莆田市区雷山之麓,梅峰寺依山而建,殿宇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古时因山上遍植梅树,被喻为“梅林佛国”。在那里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者,时而悠闲信步,时而闭目养神,虽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特别是刚健的步履,依稀可见军人的风采。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炳宪。
父亲出生莆田名门望族,他的叔父宋湖民,叔叔宋元模,表哥王元机,均是莆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名师。现在湄洲岛妈祖庙大殿的匾额“泽施四海”四个大字,就是宋元模题,王元机书。父亲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琴棋书画,经叔叔、表哥的指点,诗、书、画三者皆学有所成。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父亲血气方刚,不愿过安逸的生活,苟且偷生,他毅然投笔从戎,铭记亲人的嘱咐,胸怀民族的希望,报考黄埔军校,踏上从军之路,报效国家,从此和黄埔结下不解之缘。他从黄埔军校十七期二十一总队毕业后,参加举世闻名的长沙保卫战和南抚战役,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打击侵华日寇,立下战功。抗战胜利时,父亲随部队驻防台湾,我就是1948年在台湾台北市出生的。因此父亲常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吹响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许多在大陆的国民党军官纷纷撤往台湾。而父亲却萌发思乡之情,欲回故里和亲人团聚,解放前夕,他告别了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回到家乡莆田。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英明决策,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勤劳致富,喜迎改革开放的春天。1985年11月福建省黄埔同学会成立,父亲十分热爱这个黄埔组织,忠实履行同学会的宗旨,积极参加同学会的各种活动。他被选为莆田市黄埔同学会第三、四届理事。2004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他精心收藏黄埔军校同学会出版的《黄埔》杂志和省里出版的《福建黄埔》刊物,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讲话精神;他自费订阅《中国剪报》、《参考消息》、《读报参考》等报刊;他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两岸关系发展态势。
他收集剪贴黄埔同班同学的照片、文章、字画,整理成册,还把十七期二十一总队海内外同学的姓名、地址编成通讯录,时时翻阅,黄埔情深,溢于言表。他采取写信,吟诗、作画等方式与台湾的同学取得联系,沟通感情,加深理解,增进共识。朱育维先生是父亲儿时的好友,又是黄埔的同班同学,在台湾还共过事,亲如兄弟。朱育维先生每次从台湾回乡探亲,父亲都会亲自迎送,他们每一次重逢叙旧,促膝谈心,父亲都会向朱育维先生介绍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变,希望他能叶落归根,和家人团聚。经过多次的考察体验,朱育维先生终于下决心,于2006年10月离台回乡定居,并投资家乡建设。林秀栾是原台湾陆军中将,父亲与他常有书信来往,林秀栾先生特地写一付“成功”的条幅赠予父亲留念收藏。我曾问父亲“成功”二字何意,父亲解释说:“秀栾兄指两岸校友如今共同反对台独,维护祖国和平统一,求同存异,共创未来,共赢成功之意。”父亲当年和二弟宋桂宪(时任台湾桃园水利处工程师)一别就是60年,他们平日除了书信往来,每逢春节、中秋,还用电话互相问候,祝贺新春。父亲常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介绍海西建设和港城崛起的成就,动员二弟常回家看看。2004年8月,二弟携女儿返乡,他们久别重逢,无所不谈。父亲不顾年近九十高龄,特地陪他们游览参观广化寺、南少林,以及湄洲岛、秀屿港,临别时,父亲挥毫作画,绘制一幅国画“松壑飞泉图”相赠,二叔视为至宝,爱不释手。是同学情、兄弟情,也是黄埔情、爱国情把两岸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近年来,每逢黄埔校庆、抗日战争胜利等纪念日,及北京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等大喜事时,父亲总是情不自禁,喜形于色,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黄埔情,爱国心,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父亲作诗感赋:“黄埔精神值发扬,当年跃马壮沙场,内赢北伐收残局,外御东瀛复国疆,换了人间驱积弱,赢来祖国奋图强,吾辈不负孙公愿,应负军才济世昌。”他素以工笔山水画见长,追求自然流畅,清新秀美的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幽香清远图》,2004年入编中国书画研究院《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翰墨精品集》,《寒林晚鸦图》1994年7月参加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而举办的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书画展。另一幅《洞庭渔隐图》入编安徽省出版的《于湖诗画丛书》。他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字画10多幅,以书画会友,结识了一批艺术界的朋友,共同切磋技艺。
父亲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早年钟情柳书颜体,后又临摹王羲之、王献之字帖,他认为正楷俊秀、严谨,便以中、小楷为主攻方向,寒暑无间,勤学苦练。天道酬勤,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一手中、小楷写得工整秀丽。经常有朋友向他求“墨宝”,写对联,他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他常说:“我练书法是一举两得,一是以书画励志,从中愉悦心情,二是书法可以调养身体,养气养生,强身健体。”有人向他求教养生之道,他总是说:“人要豁达乐观,知足常乐,才能健康长寿。”
正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8年底,海峡两岸“三通”直航的夙愿成为现实。父亲闻讯后,十分兴奋,他特别希望在有生之年和女儿重登宝岛,寻觅我当年的出生地,拜访在台湾的黄埔老友,再叙同学情,家乡情,爱国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