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耿道庸
杨治芳
1926年2月,耿道庸出生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自幼随父在军营里生活,感受着紧张而肃穆的军营风貌,军人英姿飒爽的高大形象,令他油然起敬,心向往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耿道庸耳濡目染日本法西斯军人对中国人民施行的种种暴行,仇恨的种子在心中播下,复仇的激情在心中燃烧。1944年,18岁的他以文化测试第一名考入(桂林)六分校军预班第二期第一队入伍生,如愿以偿地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军旅征途。1945年3月,军预班正式升入(六分校)二十期通讯队,成为黄埔学子一员。后与校本部合并编入黄埔军校二十一期步兵科。194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一期。
上世纪80年代,耿道庸老人积极参与黄埔同学会的筹建,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90年担任北碚区黄埔联络组组长、北碚区政协委员。1997年重庆改直辖市后,当选为重庆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20多年来,耿道庸老人在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领导下,本着为祖国统一、为弘扬黄埔精神、为北碚同学服务的信念,在开展联络组工作中兢兢业业,使联络组工作成绩斐然,深得上级领导好评和同学们的赞许。
身为北碚区联络组组长,耿老十分关注国家时政、台海及国际形势的发展,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重要文献出台,他总是即时组织同学们学习并将相关意见转报市会,使市会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他还时常带领联络组成员积极进行政治时事的学习研讨,每到联络组例行学习日,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习点,在他的带领下阅读报刊文章、学习时事政治、了解有关政策、畅谈学习体会。同学们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台海形势,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学习之后耿老执笔将学习情况及心得形成文字及时报送市黄埔同学会,给市黄埔同学会提供了大量的、及时的、鲜活的素材,充分展示了黄埔同学在党的领导下只争朝夕、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耿道庸老人文学修养甚好,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古典诗词、歌赋造诣尤深,每逢大事喜事、政事民事,他都能赋诗作词,其词赋音韵和谐、格律工整、清新入时,常常使人为之一振。他的文章、诗词作品被多种刊物采用,其诗词专辑《老兵长短句》尤为吟者称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耿老组织联络组成员及区黄埔二三代擅长诗词者,编辑出刊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北碚统一战线宣传活动诗词专辑》。专辑既有追忆峥嵘岁月的长诗,又有喜赞当代统战工作的美词,深得黄埔同学及后代的喜爱和好评。
在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和反“独”促统工作方面,耿道庸老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与市会及各联络组密切配合,搞好接待工作,并将同学感情融合在祖国大陆的人文景观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之中。他接待过来北碚访问的台湾同学黎玉絮等人,与在台的同队同学何显邦、李荣森、黄鹏飞等保持着时常的书来信往,互抒同窗之情,共话两岸同胞之福祉,企盼祖国繁荣昌盛,早日和平统一。在联络中,耿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使老朋友、老同学之间找到了共同语言、增进了共识与互信,使一些长期抱有偏见或存有误解的台湾及旅美黄埔同学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台湾回重庆市北碚定居的杨信如先生,起初只与大陆同期的几位同学偶有书信来往,对我党的统战工作存有疑虑,对祖国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甚微。耿老针对这种情况,以同窗情谊为基础,从关心杨老的个人晚年生活开始,热情地帮助他在北碚结识了一位老伴,双方鸿雁传书、进而情投意合,终结连理,并于2002年帮助杨老由台湾来北碚安家定居。定居后的杨老亲身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安居乐业、颐养天年的闲适。并以亲身感受与耿老一起去做许多在台同学的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区黄埔联络组、市黄埔同学会对台联络联谊空间。
为更好地开展联络组工作,扩大同学会影响。耿老通过区委统战部积极向区财政申请经费,经过逐年的不断努力争取,联络组工作经费现已增加到每年五千元,再加上一定的代销收入及黄埔后代的捐助等,每年的经费虽不多,但在耿老精打细算的使用下,将联络组的大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经耿老积极争取,校庆活动被纳入了区委统战部的工作计划。部长专门与联络组具体研究、亲自审阅文件、申请经费,要求工作人员全力支持。在部领导的关怀重视下,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市会领导以及区委党政领导、民主党派、相关单位负责人,部分区县联络组代表,本区同学、亲属后代等近百人参加的纪念大会。
耿老在区委统战部的领导支持下,进一步细化联络组工作,特别是在关心困难同学问题上,他始终把党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给困难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黄元澍身患腰疾、行动不便,孤身独处无人照料,耿老便亲自找车送他到市内找老中医就诊,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黄老的病得到了一定好转,思想情绪也得到了稳定。同学邓是骏退休后靠“低保”生活,经济困难,每年春节耿老除帮他争取市会和联络组的补助外,还带头动员经济富裕的同学慷慨相助,帮助邓是骏老人愉快过节。在调查困难生病同学情况时,耿老克服部分会员家居偏乡的困难,尽其所能地仔细调查每个人的真实情况,据实上报,将同学会慰问的钱物及时送给同学们,使困难同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黄埔同学的关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