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惠东
中国第一家革命博物馆是1926年由黄埔军校创办的“革命博览室”,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黄埔军校于1926年11月开始筹建,目的在于纪念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先生,主要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它位于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座现在被群众习惯称之为“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师生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的两层小洋楼内。
1925年3月12日,军校总理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1926年11月23日政治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军校的政治建设系列问题。民国十五年11月24日的《黄埔日刊》第一版《政治部联席会议记略》就说到,“本校政治部为扩大工作起见,特于昨日上午七时,召集该部各科长及各股长,开一联席会议。由熊(雄)副主任为主席。”会议决定添设“革命博览室”等项内容 ,先后决定在这里设立“总理革命博物馆和总理纪念室”, 并着手开始筹建,“须于本校开第五期政治工作讨论时,提出详细讨论,一俟通过,即行实施”。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国民党执政地位的确立,1928年10月,黄埔军校政治部对总理革命博物馆的建设更是提出详细的计划,1928年10月,军校政治训练处主任戴季陶建议把创校以来的一切档案、旧存的军需品和先烈遗物陈列保护起来,供后人瞻仰并发扬广大。并且安排人力财力加快革命博物馆的建设,“纪念馆内部旋亦饬工粉饰一新,赶于十一月七日以前竣工”,同时,在孙总理纪念室和孙总理纪念碑之间修筑水泥道路,“中山纪念馆道路系由德祥号商人承筑,全路用水泥筑成”。1928年11月12日,校总理孙中山诞辰62周年之际,总理革命博物馆——中山纪念馆开幕。
中国第一个革命博物馆能够在黄埔军校创办,是军校所具备的条件决定的。
首先,一代伟人的逝世为革命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契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一名值得世人纪念的革命家。他筹建会党,发动武装起义,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并着手发动乙末广州武装起义,但由于起义泄密等原因而告失败;1905年初,孙中山赴欧洲的布鲁塞尔、伦敦、柏林、巴黎等城市,在中国留学生中组建革命团体;8月,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随后,成立同盟会分会,在南方各省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但由于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起义全部失败,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才享受到胜利带来的喜悦,并于1912年1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筹建革命博物馆纪念伟大的革命家就成为可能。
其次,伟人手创的黄埔军校为革命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具体的倡议者和筹建者。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中国国民党党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这所党立军校的身上,他希望以军校的学生作为骨干,从而建立一支革命党掌握的军队,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军校开学以后,孙中山在日理万机中仍十分关心军校,充分肯定军校的成绩。他常对各军领导人赞扬黄埔军校有生气,要各军向军校学习,并多次到军校视察。
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经过国共两党的努力,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的革命师生在反帝反军阀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铸造了统一国家、亲爱精诚、团结合作、牺牲奋斗、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现代史发挥深远影响。伟人创名校,名校纪伟人,两者相得益彰。
第三,中国国民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为革命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可能。随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国民党实际上已在革命政府中发挥着执政党的作用。国民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为革命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可能。
1925年,陈炯明乘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杨希闵、刘震寰之机,重新占据梅县、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个东江地区。9月,他在英国和北方军阀的支持下,分左、中、右、侧四路,分别由洪兆麟、叶举、刘志陆、李易标和林虎指挥,会攻广州,企图推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肃清内患,巩固后方后,组军举行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11月初,再度收复东江一带地区,全歼陈炯明的反革命势力。这次东征行程600多里,共消灭敌人12000多名,俘虏6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多枝,取得重大胜利。
当东征军作战连捷时,南路的反动军阀邓本殷为配合支持陈炯明,挥兵北犯,企图占领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同时举行南征,任命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为南征总指挥。1925年10月31日,朱培德下达南征各军作战计划,以陈铭枢部为第一路,王均部为第二路,戴岳部为第三路,俞作柏部为第四路,会攻南路,直捣琼崖。南征军英勇作战,节节胜利,12月底,邓本殷撤退海南。为彻底打败邓本殷,东征胜利后,国民政府抽调第四军第十二师进军琼崖。1926年2月,邓本殷被彻底打败,琼崖全部收复,广东全省为革命军统一。
东征和南讨的胜利,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国民党已掌握了广州国民政府的执政权,国民党完全可以通过掌握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机器来达到立党的目的。“以后无论什么军事或政治,通通要根据国民党的党纲和政策才能存在,我们看国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条,和军事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条便可知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是在国民党指导监督之下而成立的,事实上国民政府是国民党的政治部,军事委员会是国民党的军事部,所以无论什么军队或军校,总是国民党的,都要本着党的政策去做,无所谓特别的党校,也无所谓特别的党军”。因此,1926年11月军校政治部也就自然的提出可以创建“革命博览室”了。特别是到1928年10月时,北伐已成,“现已奠定幽燕,统一告成”。中国国民党已确定了执政党地位。
第四,中山故居与孙中山的渊源为革命博物馆的创建提供了最好的馆址。孙中山的故居分布大江南北,北京、上海、广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史料记载中,孙中山来黄埔军校的视察总是来去匆匆,很少在黄埔军校留宿过夜。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自上海乘军舰南下广州。7月17日抵达黄埔岛附近江面,孙中山曾在中山故居休息。1924年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检阅军校师生分列式后,就是在这里休息的。8月初,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到黄埔军校视察第一期学生训练情况,当晚于故居留宿。后来孙中山又于8月31日、11月3日、11月30日来校视察、演讲以及接见教官和苏联顾问,同他们议事,也大多住在这里。因此,中国第一个革命博物馆选址中山故居也就成为历史与现实的最佳选择。
从革命博物馆的严格定义上来说,“革命博览室”(中山纪念馆)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博物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创建已属难能可贵,比一般的纪念性宗祠已前进一大步。为更好纪念孙中山,军校确定筹建“革命博览室”后,总理纪念碑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这也就形成事实上的总理革命博物馆和总理纪念室的系列工程,即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博物馆室内展示和室外展示。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病逝,当时大部分军校学生还在东征的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不动摇军心,校方将这个不幸的消息隐瞒起来,只在校本部大花厅召集了留校的学生举行追悼会。几乎同时,在东征路上,“国民党特别党部曾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在岛上建立总理铜像的事情”。由于战事频繁无暇顾及,且经费十分困难,方案一直未能实施。1928年9月,军校代校务何遂主持筹建规划纪念碑事宜,并最终选择了中山公园内八卦山为修建地址,但由于经费不足,工程一度停顿。何遂带头将自己的薪水捐出,黄埔各期学生闻讯纷纷捐款。“本校为永远纪念总理起见,何代校务遂前曾提议由校中各主管官捐廉建筑总理纪念碑。十七年九月即派人选定中山公园后之八卦山顶为建筑地址,细密设计完竣之后即由经理处招商包建,到校投标商店共十家,标的大都在经理处定的最低价格之上,其投标最廉者为同德之18200元。遂经校中批准,与该店订立合同,从速承建。10月11日上午10时50分,何代校务遂于纪念周礼毕后率同全体官佐员生至八卦山举行建筑总理纪念碑奠基典礼,并由何代校务遂躬亲破土,以示隆重。不久即告落成。”
纪念碑的建造分为三期工程。第一期平整山头,建筑塔碑;第二期吊装铜像,举行揭幕典礼;第三期把总理铜像下的大平台铺以岩石块铺砌上山的水泥步阶,并以铜像为中心,进行全面装饰。整个纪念碑是围绕孙中山铜像来设计的。铜像是孙中山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1930年9月纪念碑落成。
站在碑前往上看去,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犹如巨大的“文”字:铜像如“文”字的一点,平台的横栏犹如文字的一横,交叉的楼梯犹如文字的一撇一捺。孙中山原名“孙文”,这样的造型蕴涵着纪念的含义。在纪念碑的平台上,还刻着“亲爱精诚”四字校训,是仿校长蒋介石的笔迹用大扫帚刷上去的。
革命博物馆的馆址中山故居是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是西式的建筑。房子不是专门为孙中山建造的别墅,它原是粤海关黄埔挂号口所在地。 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1930年10月黄埔军校北迁南京,纪念室日渐荒芜。1938年日机轰炸长洲岛,纪念室被破坏得残破不堪。1949年秋,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几个月,曾来广州黄埔小住,在黄埔期间,在纪念室二楼召开了一次军政要人参加的军事会议。解放后,驻岛海军部队重修此楼,将原在西侧的楼梯改在里面,还将原先的木质结构房子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1984年6月16日,在军校60周年校庆时,这里成立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黄埔一期学生、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现在中山故居已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