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一功
从黄埔军校到秋收起义
渭南地处陕西省东部,东临黄河,西邻西安,南依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一处宽广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在渭南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受叔叔张浩如进步思想的影响,童年时的张宗逊就已立下强国安民的远大志向。1920年,张宗逊入读赤水镇法济寺小学。两年后,又转学到赤水职业学校。由于受到进步组织影响,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于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协助团组织兴办平民教育服务团,曾先后在赤水镇办起十多所平民夜校,并建立农民协会,还联合渭南县一些中小学教员创办教育促进会。
1925年冬,中共中央从各地选派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学习,已从赤水职业学校毕业的张宗逊成为其中的一员。1926年1月,他以满腔革命热情离开家乡,历经一个月的艰辛跋涉,于2月上旬到达广州,随即到黄埔军校报到,被编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团二营五连。并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在黄埔军校,除了学习和操练,张宗逊和同学经常去广东省农民协会,听周恩来做政治形势报告。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一部分黄埔学员开赴前方参加北伐战争。张宗逊所在二营负责东莞、石龙的防务,当时斗争异常尖锐,他们担负的巡逻、警戒和搜捕任务非常繁重。
1926年9月,入伍生团由东江开回黄埔,学员升入本科学习。张宗逊被编入政治科。这一时期,政治学习的内容是反帝反封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主课,其他还有各国革命史等课程。1927年4月,张宗逊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九团,任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第二营政治指导员。1927年7月,奉调到二十四师新兵训练处任中尉排长。二十四师新兵营被编为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三营后,任第十连副连长、连长。张宗逊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5月4日红四军成立,朱德为军长。张宗逊从任红军连长开始,历任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副支队长、支队长,红一方面军团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代参谋长、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等职。
此后,张宗逊率部多次参加作战,在粉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1928年先后参加草市坳战斗,率永新县游击大队在龙源口配合主力作战以及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参加了大柏地战斗、长汀战斗以及两次攻打龙岩的战役。1930年12月参加龙冈战斗,率红三十六师支援红三军第九师作战,全歼国民党军队的十八师。1931年5月参加攻打广昌以及建宁战斗。1933年,参加了东陂、草台岗战斗。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张宗逊任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很快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1935年2月28日,张宗逊在同敌军的战斗中腿部负伤,伤口恶化送红军总卫生部治疗;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7月23日张宗逊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8月31日参加了包座战役;10月9日调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11月26日,张宗逊任红军大学第二学校上级干部队队长。1937年1月3日到保安后,被任命为军委一局局长。13日他随军委纵队进驻延安后,兼任了富县、甘泉警备司令。
在不同战场屡立战功
抗战爆发后,张宗逊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率部进入山西前线。他连续发动袭击宁武县城,攻占大牛店,在雁门关伏击日军等大小战役。曾率部切断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后方补给线,使进攻忻口的日军攻势受挫。
1938年2月,张宗逊率部打击从太原向临汾进攻的日军,歼敌四百;3月在神池以南地区,歼敌三百,接连收复多座县城;10月开赴同蒲路以东地区,当发现一股日寇孤军深入后,便指挥部队在五台县滑石片地区设伏,一举全歼进犯五台的日军主力七百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同年12月随贺龙、关向应开赴冀中。
1939年5月组建八路军一二○师“张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在沧石路右侧开展游击战争。6月22日向张荫梧部反击,歼敌二千五百人;9月10日“张纵队”番号撤消,张宗逊仍任三五八旅旅长,参加了陈庄战斗。
1940年参加了晋西北夏季反“扫荡”、百团大战等战役。10月30日晋西北军区成立,张宗逊任第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8月参与指挥了晋察冀边区反扫荡。1942年5月带职去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3年3月返回部队。1945年4月参加中共七大,6月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7月胡宗南部进攻边区,张宗逊指挥八个团进行爷台山战斗;8月成立晋绥军区,张任副司令员;9月任吕梁山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46年7月,晋绥、晋察冀两大军区联合进行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宗逊为前线野战总指挥。11月10日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12月奉命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央。1947年2月14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组成,张宗逊任集团军司令员。3月13日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张宗逊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7月31日西北野战军成立,彭德怀任司令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兼一纵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生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1950年,彭德怀入朝指挥志愿军作战,张宗逊担负起西北工作。
1952年10月,张宗逊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他从兰州来到了北京,在彭德怀、聂荣臻的领导下,具体分管院校、军训、人民武装和兵役制方面的工作。1955年4月,军委成立训练总监部,统管全军的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叶剑英任代部长,张宗逊兼任副部长。1955年9月23日,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底,张宗逊不再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回总参任专职副总长的工作,此后一直分管全军教育训练并负责协调各兵种的工作。
1962年春,张宗逊率人在南京军区编写战术教材时,得知了某部连长郭兴福战术训练教学法搞得很好,在亲自观看后同意在南京军区推广。以后又在总参军训部的《军训简报》上报道了郭兴福教学法,并在镇江召开现场表演会。叶剑英元帅非常关注此事,他观看了表演并组织座谈,现场会后,叶帅正式向军委写了报告,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掀起军事训练的高潮。毛主席看了报告后,在“练得……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这句话下重重地划了条红杠,对郭兴福教学法作了充分的肯定。1964年1月23日,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立即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从此一场全军大比武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也就是因为大比武运动,使得一直称病不参与其中的林彪对张宗逊产生了不满,说他通过大比武突出罗瑞卿,贬低了他林彪。从此以后林彪对张宗逊主管的工作不断挑刺责难,直到“文革”,给张宗逊冠以“反对突出政治的急先锋、三反分子”等罪名,对他进行了残酷迫害。1971年1月,毛主席问黄永胜:张宗逊上哪里去了?黄永胜当面扯谎说在济南军区当副司令员。此话一出后,黄又派人找张宗逊谈话,把张宗逊不明不白地发配到了济南军区。“9·13”林彪事件后,张宗逊的冤案才基本弄清。1973年6月,他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78年2月退出现役。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