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德
2011年1月8日是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逝世35周年,本刊特联系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炳德女士,摘录《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部分内容如下,以兹纪念。
(一)一件件小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伯父
1949年秋,我考上了北京师大女附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进了干部子弟班就读。平时住校,每个周末回家看伯父、伯母,向他们兴致勃勃地讲学校里的事。有一回,伯父听了对我讲:“你们班是干部子弟班,革命老区来的孩子多,他们身上有许多革命老区传统,你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
入秋以后,卫士叔叔见我从天津来时穿的两身小花衣裙有些单薄了,便骑自行车带我到王府井订做了两套秋天穿的衣裤。没多时,第一套蓝色咔叽布衣裤完工了,穿上真精神。吃饭时,伯父看见了,说:“不错!哪里来的?”我如实回答:“叔叔带我去做的。”几天后,我又换上了另一套黄咔叽布的衣裤,这下伯父看见后便皱了皱眉:“怎么又做了一套?浪费!”原来,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伯父嫌我做多了,多花了公家的经费。
不论伯母怎样解释“秉德住校,得要有两身衣服换洗”,伯父都不为所动,还谈起了自己的住校史:“我在南开上中学,夏天就一件单布长衫,冬天也就一件藏青棉袍,周六回去就洗净晾干。现在国家还困难,我们还是要节省嘛。”我那时并不太懂,但还是使劲地点头,认定伯父说的话一定对,照着办没错。
每逢周六晚上,春藕斋开舞会,我们孩子也跑进去玩。才学会一点“舞”艺的我们,看许多姑娘排着队等候与伯父等好些中央首长跳舞,于是也壮着胆子下舞池。伯父的舞跳得很棒,风度翩翩,舞步流畅,舞姿优雅,只要他一到场,几乎再没办法在场外落座。好不容易轮上我同他跳,伯父微笑着揽住我的背,踩着音乐步入舞池。“跳的还行,你乐感可以。”听到伯父的夸奖,我不免有点飘飘然,不料他又说了一句,“转到那边你就下去吧,让别的同志跟我跳,看好多人在排队。”觉得不太过瘾的我,无奈地点头。这就是我的伯父,宁可委屈亲人也不愿让他人失望。
1949年11月,我随伯父、伯母搬进了中南海最西北端的西花厅。那时,我妈妈与弟妹也来到了北京,我与大弟秉钧、大妹秉宜一同住在西花厅的东厢房里,三张床并排着,彼此中间留点活动小空间。因为北面挨着的是伯父的卧室,他夜里办公,上午睡觉,所以我们在室内不敢嬉戏与大声说话。
有一回,爸爸提出把大妹过继给伯父,伯父却另有想法:“如果我要了这个孩子,别的孩子就会认为我这个做伯父的不公平。再说,她也会养成特殊化心理,对她的成长没好处。”伯父总是想的很周全。
弟妹们在北京八一学校读书,学校里的同学家庭条件稍好的便会有车接送,军区里的孩子坐单位面包车。弟妹上学放学是卫士叔叔骑一辆三轮车接送,尽管伯父、伯母都有车,但从未为我们使用过。“车是工作用的,小孩不应该享受,你们从小不要依赖家庭关系,不要奢求非分享受,要自己奋斗,要自律自立。”伯父时常给我们讲这些做人的道理。
(二)职业选择,伯父对我亦宽亦严
1950年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热火朝天,我们班好几位十五六岁的同学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我揣着羡慕的劲头,也在报名处拼命地挤。可是因年龄太小,报不上名。
伯父知道后,不由哈哈大笑,“一个小孩,人家怎么会要你?”见我一脸的不高兴,噘着小嘴巴,伯父又过来安慰我:“当然愿望是好的,可要立足实际啊!你年纪还小,好好学习,今后报效祖国的机会有的是!再说,留在后方,也可搞宣传发动工作。”本来鼻尖发酸的我,听到这里茅塞顿开,后方的我的确可以为抗美援朝出一份力。于是,我积极参加了学校业余剧团,在校内、农村和社会上,多次开展抗美援朝的节目演出活动。
1952年,我面临初中毕业。就我当时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而言,读高中、考大学或跟潮流留苏,应该不成问题。偏偏在这时,上映了一部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片中主人公瓦尔瓦娜置身乡村,为小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当时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教育力量还很薄弱,于是一个教师梦时时萦绕在我心底,“当教师”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意念。
周六,我照例回西花厅。餐桌上,我禁不住把自己择业的小秘密告诉了伯父、伯母。“好啊,女孩子选择做教师挺不错的,何况国家现在正需要大批的教师去培养人才参与祖国建设,当教师很有意义。当年我16岁,一毕业也是当教师的。当教师,我支持你。”伯母一听我“宣布”的“决定”,马上做出欣慰的反应,说到这,她又转过头向正在举筷吃饭的伯父说:“秉德不准备考高中,打算报名上师范学校,你怎么不吭一声,表个态?”
伯父放下筷子,缓缓地说:“这事应该让她独立思考。有你一人说就够了,我讲多了对她成长不好,压力大了。万一有一天她犹豫、后悔,都没办法。况且,她还应听听她爸爸妈妈的意见。”
这一年,我梦想成真,被保送进北京师范学校。当时师资不够,不少适龄儿童无法入学。我意识到我们师范生得赶快加入教师行列,补充师资力量。于是,我再一次主动放弃了上师范大学的机会。因个人思想上进,师范学校毕业前,刚刚18岁的我加入了党组织。不久,我如愿分配到北京东郊区(现朝阳区)第三中心小学,被指派到四年级做班主任,教语文和算术,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
然而,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才两三个月,又被调到区委参加肃反工作。“搞这项工作,要仔细、谨慎、实事求是!作为宣传教育群众的干部,自己一定要注意领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这是伯父对我的叮嘱。在区委工作的日子里,我扎扎实实地工作在基层,虽没有任何职务,但伯父、伯母常为我这个侄女的良好表现感到欣慰,毕竟我没暴露出与他们的亲属关系,更没借用他们的特殊关系为升迁动过脑子。
伯父伯母在世时,最不希望我们靠他们的关系搞特殊。1965年,我丈夫沈人骅调到西安工作。不久,为了减轻北京城市人口居高不下的压力,中央有个文件“夫妇双方,如一方不在北京,另一方跟着调离北京。”伯父、伯母对我随夫离京没有半点干预,更没有托熟人照顾人生地不熟的侄女。“你的孩子,从小要严格教育,不能宠!”这是伯父在我离京时对我的交代。
分配在西安市轻工业局人事科不久,“文革”开始了。一时我成了造反派揪斗的对象--他们叫我交出局长们安排的接班人的名单,被我拒绝了。被骂成“死老保”的我,不断被造反派拉去问话、批斗,还被关过三天。“如果你讲出你是周总理的亲侄女,造反派一定不敢关你了!”看过我档案的人事科长感慨地说,但我无法做到,听后只是连连摇头。不论在哪里,我依靠的应是组织,应该相信组织,没必要依靠什么关系为自己开脱。
直到1974年,丈夫调回北京,我也随他回京工作。去西花厅看伯父、伯母时,一见面,伯父听说我已调回,眼一瞪,“秉德,你是不是因我的关系调回来的?!”“恩来,你不要忘了,秉德不光是你的侄女,还是人骅的妻子,是军人家属。”伯母的话刚说到这,伯父连连摆手:“我放心了,是随军人调动的。”
(三)我与伯父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伯父去世的时候,我正出差上海。1月9日清晨,我从广播里听到这噩耗时,当时惊呆了。同事给我买了当天的机票,我赶回了北京。在此之前,我曾同伯父通过一次电话,并见过一次面。
1975年5月12日下午,我接到伯父以前的保健护士王力的电话后,赶到她家,她说:“周总理有病,可能比较严重。昨天我们几个医生、护士在医院与他见面时,他问‘你说我还能活一年吗?’当时我愣住了。他有病,应积极治疗,带这种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的。秉德,你设法去见见你伯父,好好劝劝他。”
伯母一再阻拦神情激动的我去305医院见伯父,说中央有规定,为了保证治疗,便拨通病房的电话要我通过电话与伯父好好谈谈。电话中,伯父的声音还是那么亲切、从容。我一再打断他的暄寒问暖,问他是否讲了那句话。“只是开个玩笑,有什么?”他依然是轻松的回答,我急了,“这玩笑也不应讲,我们听了心里不好受,您要长命百岁,再为国家多做贡献。”
“你是共产党员,是唯物主义者,人总是有那么一天的。说那话也的确没什么,想开点,好吗?”电话中的伯父,语气时而严肃,时而缓和。
“我不忍多占你的时间,千万请注意休养好,配合治疗。如果不想呆在医院里,就回家住,或到南方走走,散散心,好不好?”放下电话前,我一再恳求、劝告伯父甩掉思想负担,保重身体。
1975年5月20日,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伯父,在西花厅。只见伯父进门后微笑地坐在一个小沙发上,双脚搁在一个小墩子上,脸更为消瘦,老年斑比以前也更多了。问候后,我在伯父身边坐下,见他当时气色还可以,他还询问了我的工作和孩子情况,聊了一会儿。但怕过多打扰伯父休息,我起身告辞,出门时,我提出和他合张影。“你看,家里人很多,下次我们再照吧!”他握着我的手,轻声说。
真没想到,这一辞就成了永别。伯父说的“下次”再也没有了,没能在最后一次见他时与他合影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尽管他在6月15日再次到西花厅,我却因招待丈夫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放弃了这次见面的机会一心想着伯父的病,多休息,多疗养会好的。
如今,想起来,那时的我太天真了,其实当时的伯父身患膀胱癌四个年头了,并早已恶化,小便次次是血尿。但这在当时都严格保密,住院期间,伯母坚持按当时中央的规定,不让亲属探视。若我知道他病情竟如此严重,说什么我也要闯进医院的。
1992年7月11日,伯母邓颖超这位伟大的女性溘然长逝,留给我的依然是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伯父伯母去世后,我们一大家及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在每年的1月8日和3月5日,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毛主席纪念堂或西花厅聚会,给老人家鞠个躬。每每走进西花厅,不敢多看那海棠、芍药、水仙及园中的小径,分明都有伯父、伯母的身影,都回荡着伯父朗朗的笑声和伯母谆谆的教诲。
我从小在伯父身边长大,他离开我整整33年(此文写于2009年,编者注)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觉得他那双眼睛依然在注视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伯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无论你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我将铭记伯父、伯母的教诲,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尽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