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四期  > 正文

中国戏曲知多少

日期:2011-07-01 08:2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古代戏曲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

  这里先弄清楚几个名词:

  优: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为业的艺人之统称;倡: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俳:指杂戏、滑稽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汉时又称“角抵戏”。

  一般认为,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另外,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伶伦,后即称乐工为“伶人”。在古书中,倡优、俳优、优伶三者往往通用。宋元以后,常把戏曲演员称作优伶、优人或伶人。

  中国戏曲渊于秦汉,那只是雏形,经过了唐代参军戏、宋代杂剧以及南戏的发展,至元代有了元杂剧,我国古代戏曲形式方才基本形成。又经明清两代传奇剧的演变,终形成了以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在世界戏曲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我国劳动人民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

  下面我们简单疏理一下中国古代戏曲形成的轨迹。

  秦汉时的俳优发展至唐代,出现了一种很流行的表演形式,当时人谓之“参军戏”,也称“弄参军”。主要由两个角色,一谓参军、一谓仓鹘,作滑稽的对话式动作,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即由角色名称而来。

  唐代参军戏和其它歌舞杂戏的进一步发展,在宋代形成了宋杂剧。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流行于北宋汴梁(今开封),南宋时在临安(今杭州)也很流行,但主要流行于北方。这种表演形式在金元时称为院本,宋杂剧与金元院本的脚本都已失传了。

  北方的宋杂剧(院本)逐渐发展至元时为元杂剧。而自南宋始,杂剧在南方独立发展,形成了今人称之的宋元南戏,

  这里要特别说一说南戏,南戏是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综合了宋杂剧、宋词及南方里巷歌谣多种因素。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南戏虽不如元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流传广泛,后进一步演变为“传奇”,在明清两代进一步发展, 对明清戏曲影响颇大。

  而元杂剧则是戏曲发展史上的重头。元杂剧或称“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创作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汴梁,元灭宋后,又以临安为中心流传各地,元杂剧在元代是最为流行的娱乐形式。

  元代盛行戏曲,是有原因的,元灭宋后,很多宋朝官员不愿意为没文化的蒙古人和其他异族占领者服务,所以辞官不就。忽必烈1279年灭南宋,1284年,元即废除了科举考试,求官的举子们也放弃了攻读。中国文人读书本为作官,现在无官可求了,满腹文章作何用,只能向不关政治的娱乐方面发展,于是,一种喜欢轻松娱乐的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年轻文人中。戏曲,以前是被当作没有文化教养的大众的粗俗消遣,文人不齿于参与的,现在倒成了文人热衷的娱乐活动。这一时期,“曲”得到发展,“曲”与“词”一样适合于写爱情题材,而曲的形式内容都非常适合于舞台,于是,戏曲这种包含诸多因素的综合艺术得以在元代盛行。可以不夸张地说,元代是中国戏剧的伟大时代。这一时期,戏曲的创作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有120人左右,包括金末和明初杂剧作家,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现存作品150种左右,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后来戏曲艺术、戏曲文学有深远影响。

  元杂剧剧本一般都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现代戏曲则多分为“幕”或“场”),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这两者。元杂剧所具备的这些元素正是中国戏曲的表演核心,后来戏曲的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丰富的。

  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传奇剧继起。传奇是宋元南戏的发展,结构与南戏相同,但更为紧凑、整齐,情节更复杂,人物刻画也更加细致,曲调、表演艺术、脚色分行等也都有进一步发展。传奇以演唱南曲为主,但也吸收、继承一部分元杂剧的优秀遗产,兼用一些北曲曲调。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传奇剧在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的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最初演出都为全本,一日或两三日演完,乾隆以后,全本演出渐少,单出仍常上演,有些经长期舞台实践和演员加工,更加完善。明清两代传奇作家今知有700余人,作品近2000种,今存600余种。《浣纱记》、《牡丹亭》、《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等均为著名作品。  

  传奇剧对戏曲文学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近代各地方戏曲的兴起都有深远影响。

  中国的戏曲最初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来娱人的,是在世俗中成长起来的,虽不免粗俗,但深入民间,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是普通百姓唯一的娱乐。自元代文人介入后,作品内容的思想性及表演形式的艺术性不断提高,逐渐担负起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古人把元杂剧分为十二科:1、神仙道化;2、隐居乐道;3、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4、忠臣烈士;5、孝义廉节;6、叱奸骂谗;7、逐臣孤子;8、钹刀赶棒(包括绿林杂剧);9、风花雪月;10、悲欢离合;11、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12、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其中第1与第12可视为一类,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以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礼廉耻的理念在教化民众。

  鲁迅曾说过,“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小说编出来的戏文。”此言颇有见地。说来有一段历史故事,或可佐证鲁迅之言。在近代中国史上有一位令万民所指的“贿选总统”——曹锟。但是,就是这么个毫无口碑的人,却保住了一个不错的晚节,个中原由,就得说到他的四夫人刘凤玮。刘是天津名伶出身,主攻老旦,秉性刚烈,是非恩怨分明,这与她所扮演的老旦角色在舞台上的形象颇有关联。曹晚年闲居在家,日本人欲利用其身份请其出山。全凭刘夫人一力拦阻,每日里只和曹“闲聊”什么《三尽忠》、《岳母刺字》等戏文,并归纳之——凡沾上卖国贼边儿的,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好下场。曹最终没有落得个汉奸的骂名,功劳实在其夫人。刘凤玮没有什么文化,她的见识源于她所参演的戏曲。刘可说是广受古戏文影响而形成自身作人原则的众多中国老百姓的化身。戏曲在中国历史中的这种作用,诚如古人有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确乎如此。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还反映在戏曲词汇的大众化上,如我们常说某人出身正统,谓之“科班”;某人多种能力都强,谓之“文武昆乱不挡”;某人在工作中作用重要,谓之“挑大梁”、“台柱子”、重要“角色”;“压轴”表示有分量,最后出现,其实压轴原指一台汇演倒数第二个出场的节目,一般都由重头演员担当,今人用来指最后一个出场的了。以及“下海”、“行当”、“冷场”、“跑龙套”、“场面”、“自报家门”等等,实在太多,这些词汇都源于戏曲,可以说戏曲对汉语词汇的贡献亦是很大的。

  根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360余种,传统剧目500种以上,常演不衰,戏曲一直都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只是近几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娱乐方式不断出新,戏曲才逐渐在年轻人中“失宠”。不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中国的戏曲是不该被忽略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