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介藩,原名徐齐邦。1901年农历六月初六出生于安徽省固镇县。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194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后参与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不屈的学运领袖
徐介藩从小胸怀大志,聪明好学。他在小学时就经常对同学说:“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我必步其后尘!”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徐介藩组织高小学生积极响应运动,在固镇县城街道张贴“外御列强”、“内惩国贼”等标语,并在学校演讲,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今安庆一中)。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成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徐介藩在省立一中参与组织安徽学生会,并且创办了《安徽学生会周刊》,为宣传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奔走。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联合会为反对军阀侵占全省教育经费,组织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徐介藩等多名学生代表到省议会门前抗议,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省立一师学生姜高琦被刺七刀,不幸遇难;周肇基等50余名学生受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安庆“六二惨案”。
徐介藩等立即通电全国,组织各校学生继续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罪魁祸首。安庆各界先后成立“六二惨案”后援会,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徐介藩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后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在学联和省内各界的压力下,安徽省长公署作出妥协,给予死难学生抚恤费用。省议会同意增拨教育经费。
8月下旬,安徽军阀合谋贿选省第三届议会议员。又以40万银元买通北洋当局,任命李兆珍为安徽省长。徐介藩等安徽学联领袖通电全省,宣告“誓死力拒”!终于迫使北洋政府收回成命。同年,直系军阀曹锟为做中华民国“大总统”,以每张选票五千块大洋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并于10月6日“宣誓就职”!当时,在安庆也有几个被曹锟收买的“猪仔议员”。徐介藩等带领学生到省议会抗议,并痛陈“猪仔议员”舞弊丑行,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初,安徽军阀残酷镇压学生运动,省学生联合会总会被强行解散,徐介藩、王步文(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等30余人被开除学籍,并且遭到通缉。徐介藩化名徐配,逃亡南京投考东南大学。学校因他被安徽当局通缉,不予录取。
在苏联的传奇经历
1925年,徐介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三期步兵科学员。同年年底,徐介藩又转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空军驾驶。1926年6月,徐介藩远赴苏联学习,被安排到列宁格勒红军航空理论学校学习。1927年,转入红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
1928年,徐介藩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政治。毕业后,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公安部门反特务科担任干事。他在远东公安战线不断调升新职,工作任劳任怨,业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并得到一位苏联女孩的倾心爱慕,从而喜结连理。
身在异国的徐介藩,思念家人,思念战友,更对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罪行愤怒无比。他恨不得马上回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苏联以后,身在异乡的徐介藩备受鼓舞。1938年底,徐介藩向苏联内务部门递交了辞职书,返回莫斯科,找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回国投身抗战。在等待期间,徐介藩在莫斯科外交出版社临时找了一份翻译工作。
组织上考虑到工作方面的实际需要,没有答应徐介藩回国的请求,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7月,徐介藩调入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担任专员。在这里,徐介藩了解到国内抗战的形势,接触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他坚定支持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全面抗战路线。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做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考虑到徐介藩是中国人,苏联方面把他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问题参谋和主任参谋。在此期间,徐介藩参加了苏联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多次参加义务劳动,先后被授予“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纪念章”。
优秀的俄文翻译
1948年3月,身在苏联的徐介藩回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和战友们一起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并肩作战。
徐介藩回到阔别20余年的祖国,留在哈尔滨等待分配工作。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考虑到他俄文方面的特长,决定安排他到东北局编译局工作,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的一次重要出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考虑到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熟悉俄语和苏联的情况,中央调他和师哲、戈宝权、邓力群一同前往苏联。访问结束后,徐介藩随王稼祥留在莫斯科,筹备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后被任命为使馆一级参赞。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赴苏联进行访问,并且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作为毛泽东身边少数几个精通俄文的随员,徐介藩等人全程参与文秘事务,以最快速度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讨论文本翻译成俄文,最后由徐介藩打印出来,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顺利签署做出重要贡献。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俄文翻译,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朝鲜方面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的工作非常满意。
1952年11月,徐介藩被陈赓将军选中招回国内,赴哈尔滨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并担任装甲工程系主任。在军事工程学院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作风,拒绝搬进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为了培养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制定了严格管理、从严治教的方针,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
兢兢业业,刚直不阿
1958年5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徐介藩兼任主任。他平易近人,从来不摆老资格。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徐介藩领导装甲兵工程系师生和员工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最终研制成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为我军装备的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介藩一生坚持原则,刚直不阿。1958年军队发动了“反教条主义运动”,徐介藩认为哈军工成绩卓著,在全国军事教育界占有一定地位,不容否定。
“根据使用单位反映:‘哈军工毕业生在政治、业务上都是好的,技术也是过得硬的,为各军兵种建设做出了贡献’。那么,为什么根本错误的教育路线却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徐介藩的话说出了哈军工多数人的心声。他的刚直,从中可见一斑。
1959年4月,徐介藩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特邀人士)。同年9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向毛泽东上“万言书”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在当时全军上下一致批彭的“非常形势”下,徐介藩不怕被扣上“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帽子,认真地阅读了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斩钉截铁地认为:“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1961年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晋衔命令:晋升徐介藩为装甲兵少将军衔。
1983年4月16日,有着传奇经历的徐介藩将军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