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六期  > 正文

辛亥革命人物之 宋教仁

日期:2011-11-01 14:3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省桃源县人,自小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少年时代他听闻甲午战争失败、台湾等地割让日本,曾痛哭流涕赋诗:“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立誓长大“文不借笔,武不借刀”。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等创立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任副会长。继而与胡瑛在武昌创建科学补习所,并负责常德路武装起事。为筹备经费,宋教仁到长沙,发现起义败露,遂潜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他筹创了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同盟会成立后,《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教仁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当时,革命党人多注意学军事,宋教仁认为“满清脆弱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他注重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法律制度、议会等的潜心研究。在完成大学课程与革命活动之余,宋教仁勤奋地研究、翻译了《日本宪法》、《露(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等著述。广州起义中的布告、令文,武昌首义军政府起草的《鄂州约法》、法令、文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民国官制和《临时约法》,均主要出自宋教仁之手。 

  191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年末,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他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首义成功,宋教仁积极联络和促成江、浙、上海等省市通电起义,筹组临时政府。袁世凯取代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后,无视内阁政府,破坏《临时约法》,宋愤辞农林总长职务。1912年4月,宋教仁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袁世凯深感宋教仁的革命举动是最大威胁,千方百计地拉拢他,曾许他出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1912年10月,宋教仁南下省亲,他在途中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1913年3月,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