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
(1929.04—1932.03)
一、历史沿革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的前身是第4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
1927年“七·一五事变”后,宁汉合流。由于在南京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由西山会议派把持,引起武汉方面汪精卫、唐生智等人的强烈不满,遂返汉成立武汉政治分会,意在与南京中央特别委员会分庭抗礼。在多方交涉未果的情形下,南京方面李宗仁控制的军事委员会决定组织西征军,军事讨伐唐生智,宁汉战争爆发。11月11日,在外有强敌、内有叛将的情况下,唐生智通电下野。14日,胡宗铎部占领汉口、汉阳,夏威第7军占领武昌。25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第19军军长胡宗铎为武汉卫戍司令,副军长陶钧为副司令。此后,陶钧担任由两个省防师扩编而成的第18军军长。武汉从此陷入长达1年零5个月的胡、陶统治时期。
胡、陶二人野心极大,为站稳脚跟,大力扩充实力,遂创办第18、19军教导团,企图在短期内训练一批下级军官作为扩军的资本。
1927年年底蒋介石南京复职后,李宗仁于1928年1月担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坐镇武汉。胡、陶恐李宗仁看出他们的野心,因李宗仁4月又兼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遂建议将教导团改为第4集团军随营学校。李宗仁又将其嫡系第7军教导团的一个军官大队编入随营学校,学员人数增加到2000多人。
经此调整,随营学校虽名义上由李宗仁领导,但人事、经理等方面实际上仍由胡、陶控制。
随营学校校址在武昌右旗(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南部和清代楚望台军械库北侧的今中船重工七○一研究所中北部和7435工厂家属区),校长由湖北黄安(今红安)人、胡宗铎保定军校同学、曾担任胡部参谋长的董南担任,原教导团团长周子昌担任副校长。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后,3月,胡、陶被迫放弃武汉,逃向沙市、宜昌等地,随营学校乘船随军西撤。蒋桂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于4月决定随营学校返回武汉,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在回到武汉前夕,每位学员领到一张随营学员毕业证书和一本同学通讯录。
1929年4月28日,中央陆军学校武汉分校正式筹办,校长由蒋介石自兼,教育长为钱大钧。5月,出走沙市等地的学生返回武昌,学校对原有学生经过甄别考试,留校继续学习的有1100余人。
6月16日,分校正式开学,共有学生1300余人、学员800余人。因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办第7期,故武汉分校该期学生亦称为第7期。1930年7月,第7期学生1677人毕业,除10人留校服务外,大多被分配至第2师、第3师、第11师、第53师及教导第3师等部。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分校教育长钱大钧于5月担任南方前线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按德式编制组建教导师,张治中任师长。7月,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师长冯轶裴、教2师师长张治中、教3师师长钱大钧。教导第3师由部分武汉分校学员、教官改编而成,下辖第1团(团长张世希)、第2团(团长夏楚中)、第3团(团长张达)、第4团(团长周振强)。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教导第3师于7日改编为陆军第14师,钱大钧仍任师长;后第14师并入陈诚的第18军,成为陈诚的嫡系主力部队。在教导第3师部分人员基础上组建的第89师,后成为汤恩伯的嫡系主力部队。
1932年3月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奉命裁撤结束。武汉分校并入南京本校,学生编为南京本校第8期第2总队。分校停办后改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
二、组织管理
第18军、第19军教导团团长由湖北天门人周子昌担任。团直辖9个步兵大队、2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大队和1个经理大队,约1700人。大队长以上军官多为保定军校毕业。
第4集团军随营学校校本部下设步、炮、工三科,步兵科科长吕宋,辖12个步兵中队;炮兵科科长刘家骐,辖1个炮兵中队;工兵科科长甘芳,辖1个工兵中队。政治总教官为彭觉民,第19军政治部主任卢蔚乾、第18军政治部主任彭伯勋和胡、陶等人经常到学校讲话。
武汉分校校部设总办公厅及教育、政治训练、总务、经理、军医5处。
出走鄂西的随营学校学员回到武汉后,编为3个步兵大队,各大队又分步兵、炮兵、工兵各一队,另将第18、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该校,编为军官补习班。军校教职员名单如下:
教育长:钱大钧
总办公厅主任:毛福成
教育处长:赵锦雯
编译科长:刘对扬
步兵科长:胡伯翰
炮兵科长:张新斋
工兵科长:甘芳
军械科长:姚宗尹
马匹管教所所长:何盼荪
政治训练处长:宋思一
总务科长:卢石英
训练科长:潘光华
总务处长:顾毓基
庶务课长:徐昭庆
人事课长:王乃纯
卫兵队队长:黄则明
经理处长:汪奇柏
军医处长:卓岳
医务课长:中校唐曜
卫生课长:中校吕学丞
附属医院院长:卓岳
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会
筹备委员:钱大钧、张达、周炜方、李及兰
常务委员:赵锦雯、宋思一
第1大队大队长:张良莘
第1队队长:彭善
第2队队长:汪淼
第3队队长:许式桢
第2大队大队长:周振强
第4队队长:岳岑
第5队队长:陈大庆
第6队队长:张际鹏
第3大队大队长:方天
第7队队长:黄日新
第8队队长:丁琥
第9队队长:陈君锋
第4大队上校大队长:萧钟钰
第10队队长:刘国樑
第11队队长:吴杲林
第12队队长:谢荣松
第13队队长:文心珏
炮兵队大队长:傅正理
工兵队大队长:权伯云
教导队参谋主任:李模
第1团团长:张世希
第2团团长:夏楚中
第3团团长:张达
1930年7月起,总队长为晏道刚(后为蔡熙盛),总队附改为刘仲荻(后为王纲)。
第7期学生毕业后,分校机构进行调整,政治训练处归并特别党部,增财政监察委员会、工程委员会、驻京(宁)通讯处等,总办公厅及教育、总务、经理、军医处内部组织也同时进行调整。
1932年3月武汉分校撤销,师生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第2总队,组织管理大致和武汉分校相同。第8期第2总队教职员名单如下:
教育处长:徐国桢(后为李明灏)
副处长:祝绍周
政训处长:刘健群(后为邱清泉)
总办公厅主任:刘永柞
军医处长:卢致德
编辑处长:吴光杰
经理处长:陈良
总务处长:刘光汉
军械处长:林黄胄
步兵科长:徐权(后为易龙)
炮兵科长:唐仲勋
骑辎科长:关义之
技术总教官:石杰
普通科总教官:万昌言
官生同乐会主任:杜定修
训育总教官:仇硕夫
黄埔同学会调查科主任:严泽元
总顾问:巴德
战术主任教官:艾青
兵器主任教官:吴国桢
总队长:谢婴白
总队副:周惠元
第1大队队长:杨仲华
第2大队队长:卢盛枌
大队长:周振强
曾任大队长:赵鼎彝、胡松林、陈天民、谷乐军、陈联壁
三、学员
胡、陶(胡宗铎、陶钧)均为湖北籍,认为湖北人可靠,要求在第18、19军教导团学习的青年必须是湖北人。他们除在武汉招考一批学生,在各部队挑选一批人员外,其他人员均由湖北各县保送。
武汉分校第7期学生来自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19个省,其中以湖北、湖南两省最多,分别占学生总数的49.73%和34.94%。学校还招收1名越南籍学生。1930年7月,第7期学生1677人毕业。
第7期学生毕业后,学校在上海、武汉招收高中文化程度的第8期入伍生1个团,计1428名。1930年10月15日开学,1931年冬入伍学习期满,正式升入该校学习。
1932年3月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奉命裁撤结束。武汉分校并入南京本校,学生编为南京本校第8期第2总队。4月8日全体官生先后到达南京,编为步兵3个大队及炮兵、工兵各1个大队,5月2日正式开始接受军事政治教育。
1933年11月,第8期第2总队毕业,共1240人。分校共办两期,培养学生约3000人。
四、教学与训练
第18军、第19军教导团教育形式多模仿保定军校,以术科为主。第4集团军随营学校由于中队长以上军官为保定军校毕业,教育形式仍延续教导团旧例,只不过在学科方面,除典范令外,还兼授四大教程,同时增加一点政治课程。
武汉分校各大队自大队长起至各队长,几乎都换成了黄埔学生,原有的保定军校毕业的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则分别调任军事教官或其他不太重要的职务。与随营学校相比,课程设置相差无几,而管理的严格程度则远不如随营学校,生活待遇标准则远超随营学校。
武汉分校并入南京本校后,编为南京本校第8期第2总队的学生。各种教育的实施,与本校第1总队大致相同。
五、重要人物
钱大钧 武汉分校教育长,黄埔军校初建时曾任兵器教官、代总教官、参谋处长、军校教导营营长等职。1925年1月任黄埔军校本部少将参谋长。第一次东征,因军校教导第2团团长王柏龄贻误战机被撤职,钱大钧代理教导第2团团长。后任学校教导第3团少将团长。1925年4月底又兼任黄埔军校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南方前线总指挥、教导第3师师长。1931年任武汉要塞司令、第89师师长。后被委以重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曾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军统局局长、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私立戏剧学校董事长、“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等职。
张世希 教导第1团团长,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后任首都卫戍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司令官、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等职。1949年7月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9月到台湾。
夏楚中 教导第2团团长,1945年任第12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2月兼任青岛防守司令。
张达 教导第3团团长,1939年秋任第12集团军参谋长,率部在五华一带阻击北犯日军。1942年7月升任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驻守西江战场。
万壑涛 第7期步兵第4大队第10队学生,字曼云,湖北通城人。抗战爆发后,任第五战区鄂豫皖边区游击挺进纵队司令,国民革命军整编第96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训处长。
夏建绩 第7期步兵第4大队第11队学生,字亦超,湖南衡阳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18旅副旅长、整编第3师整第114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114师师长。
尹俊 第7期步兵第4大队第13队学生,湖南邵阳人。1948年夏任整编第3师第18旅副旅长、旅长,第10军第18师少将师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50年秋任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不久代理军长。1954年升任第7军中将军长。1957年5月任台湾“宪兵司令部司令”。1964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69年2月升任“台湾陆军副总司令”。1970年7月起,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军管区司令”。
刘声鹤 步兵第3大队第7队学生,字寿龄,湖北沔阳人。1944年任第5集团军荣誉2师副师长兼步兵指挥官,1946年任第53军第67师副师长,1947年任整编第83师第44旅少将旅长,1948年任第100军第44师师长。
杨伯涛 步兵第4大队第11队学生,侗族,湖南芷江人,1948年9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10月任18军军长,列入黄维12兵团,开赴淮海战场。淮海战役中任第12兵团第18军少将军长,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他也在双堆集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此外,步兵第3大队第7队学生李锡璜,湖北应山人,曾任第16兵团第79军少将副参谋长。工兵队学生张绪滋,湖北黄冈人,曾任国防部伞兵总队少将司令。步兵第3大队第9队学生何俊,湖北沔阳人,曾任第1军中将副军长兼马祖守备司令部司令。步兵第1大队第3队学生卓立,云南盐津人,曾任陆军总部第六编练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步兵第1大队第1队学生黄楚三,湖北嘉鱼人,曾任国防部第2厅少将边务专员。步兵第1大队第3队学生谭鹏,湖北天门人,曾任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部队训练指挥部中将副司令。炮兵队学生戴朴,湖南浏阳人,曾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