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纪念文章

中国共产党人与黄埔精神的缔造

日期:2021-06-25 15:16:0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陈 宇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天,我们欢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地上海,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研讨黄埔军校历史和黄埔精神,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传承红色传统,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我的发言即紧贴这个主题,为论坛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共产党人与黄埔精神的缔造》,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924年6月16日,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在广州宣布成立,开辟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一大批有志热血青年汇聚到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主革命大旗下,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为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而团结奋斗、牺牲尽责。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训导下,铸造了“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的黄埔精神。这是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今天,我们回顾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风雨如磐的年代,回望黄埔师生激情燃烧的岁月,溯源“黄埔精神”形成的战争实践和概念的提出,都可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一、军校的中共党人是黄埔精神直接缔造者

  大革命时期,中共党人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首先从黄埔军校开始,这也是黄埔精神的奠基之魂。众所周知,黄埔军校建校之初的政治工作,均由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承担,都以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为纲领,而且,基本方针和教育内容大多是由共产党人主持制定的。

  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即在1924年5月发布的《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中,提出要在军队建立党组织,尤以黄埔军校作为工作重点。经各省党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约占该校学生总数的10%。党在黄埔军校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核心作用。

  军校政治教官、中共党员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等编辑了10万余字的《政治问答集》,共分6篇、228个答案。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熊雄主持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

  通过政治学习,黄埔军校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当兵、为什么要打仗的道理,自觉克服雇佣军队的思想。如1926年《军人周报》第5期发表的《革命军人的精神》一文,就是一个经过政治训练的学生写的。他写道:升官发财不是我们的目的,拿薪饷糊口不是我们当兵的原因。我们做革命军人要有五种精神:一是爱国,二是爱民,三是服从党令,四是为主义而牺牲,五是服从国家命令而不服从私人命令。有了这五种精神,就算是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由这“五种精神”,可见“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呼之欲出。

  1926年8月19日,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毕业时,时任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恽代英在《黄埔日刊》上发表《本期同学录序》,这是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改组后第1期毕业生之同学录所作的序言。他写道:“切不可有一个人有一个时候,因为私利或义气或其他关系,做了一点玷污革命、玷污黄埔精神的事实。”在此明确提出了“黄埔精神”这个概念。第4期毕业生高声诵读本期《誓词》:“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就在这个月,经过东征、北伐等战事和军校生活的积淀、凝练,“黄埔精神”的提法在军校开始流行。军校宣传科长、中共党员安体诚特别撰写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这充分说明,在此时“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流行于世。安文指出:“总结黄埔学校这历史的和客观的特殊性质,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第四期毕业学生代表、中共党员郭俊英(郭化若)在毕业典礼大会上演说,其中讲道:“我们现在所贡献给党国,给民众的,没有别的,只是我们三千同学的铁血,三千同学的头颅,和全副的黄埔精神!什么是黄埔精神?具体说来,就是实行总理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这一时期,中共党员曹渊、蒋先云等黄埔英烈相继涌现,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 以“爱国”“牺牲”为旗帜的黄埔精神核心内涵。

  1929年1月,黄埔同学会抚恤死伤同学募捐委员会编辑的《黄埔精神》印行。此时期,军校概括黄埔精神内涵主要是“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即要“为总理而负责、为主义而团结、为革命而牺牲”的“三为”精神,这里面既有东征时期形成的“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两不两爱”精神,也有北伐时期的“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

  北伐战争时期,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叶挺独立团出征时1800人,北伐阵亡1200人,其中排职以上干部60余人。到1926年底,在北伐军中工作的中共党员有1500人,仅在进军河南的作战中就有400人牺牲。黄埔一期学生蒋先云在临颖作战时三次负重伤,仍三次跃起冲锋,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北伐战争的许多胜利都是以共产党人的鲜血换来的。

  黄埔军校及各分校在大革命时期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其中,黄埔军校前五期招生7300多人,中共主导的武汉分校在1927年2月开学时有学生3800多人。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对推动国民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著名将领,叱咤于中国革命斗争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

  中国共产党初建军队的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期,各支起义队伍中都有一批黄埔军校师生。他们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政治训练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其中不少人在校时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又经受过东征、北伐战争炮火的洗礼,成为革命队伍中的军事骨干。据史料考证,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黄埔校师生有148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官兵中有黄埔军校师生41人。

  经过国共合作办校的数年教学和东征、北伐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后,黄埔精神的核心内涵到此基本形成,这就是:爱国、牺牲、团结、责任。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又为黄埔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如左权、赵一曼、赵尚志等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牺牲;如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的延安抗大的兴办;更有着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黄埔、红埔的论述,等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有5位元帅、3位大将、9位上将、9位中将、11位少将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和学习。1989年由中央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有17人是黄埔军校师生。

  二、中共最高领导人对黄埔精神的诠释和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给予黄埔军校高度评价,他说:“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了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这段谈话中的“新气象”指的就是黄埔精神,并特别重点概括出了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这即是黄埔精神核心内涵的“牺牲、团结”两个主要内容。

  说起办学,说起一个学校的精气神,毛泽东在延安时还说:“从前有个黄埔,那里表现着一种朝气,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黄埔和陕公一样,同学是从各地来的,又分布到各地去。那时的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朝气”,就是黄埔精神。为此引发开来,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的“活泼”两字,就是黄埔军校所呈现的“朝气”传承和延伸。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倾向”以及前面所说的“新气象”就是蓬勃向上的历史大趋势,充分体现着抗日战争时期黄埔精神在延安抗大和人民军队的延续和发展。

  朱德总司令对黄埔军校也有着重要评述,他说:“大革命时期,我们党中央就组织了军委,苏联给中国派来了军事顾问。国民党在我们党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改造旧军队……因此研究党的军史时,应当从这个老根上研究起。”这个“老根”的比喻说得太好了,其实已经涉及“军魂”的根本问题,再论证追溯下去,这就是黄埔精神。

  作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他对亲自缔造黄埔精神更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贡献,他说:“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班黄埔军校……当时黄埔军校有六百学生,大部分是我党从各省秘密活动来的左倾青年,其中党团员五六十人,占学生的十分之一。”中共党人在黄埔第一期学生的这个比例,是黄埔一期精华,是个顶个的黄埔英雄,也正是黄埔精神的最初载体。

  中共主要领导人都对黄埔军校所呈现出的革命精神表示钦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用“朝气”“新气象”“老根”等赞美之词来描述黄埔精神,对研究黄埔精神具有重大的启迪。

  黄埔精神,在今天无疑是被海峡两岸学界、民间共同认可的革命精神。

  邓小平在1980年12月《发扬五种革命精神》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本文认为,“革命精神”应是上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时期,下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时间段上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相继处在先后两个阶段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段所反映出的推进历史进步、民族解放的精神,可以统一称为革命精神。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的内容,一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精神,二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后一种精神,现代社会又多称为红色精神。

  如此分析,可看到众多“革命精神”有一个共同点,其主要内涵与“黄埔精神”叠加,如爱国革命、奋斗牺牲、团结合作、敬业负责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褒奖黄埔军校,都对黄埔精神的缔造和传播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三、在国家统一大业中继续弘扬黄埔精神

  今天,我们谈国家富强和祖国统一,谈黄埔军校师生的历史使命,更加缅怀和铭记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这就是建立黄埔校军,培养和造就干部骨干,继而完成北伐战争,彻底推翻历代王朝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黄埔军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精神群体,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这就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牺牲、团结、责任。这八个大字,在今天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都有着非常贴切和实用的内涵指向。“爱国”是建校宗旨和政治要求;“牺牲”强调的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敢于抛弃和牺牲个人及小团伙的私利,一切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业为重;“团结”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责任”在今天的统一大业中更具有现实启迪意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年黄埔师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除军阀”、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今天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努力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心愿,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也必定能完成的重大历史使命。

  祖国统一,指日可待。当年,黄埔军校为国家统一而生、而战,国家统一是黄埔师生的历史责任。今天,国家尚未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特别是仍身负国家统一历史使命的黄埔同学、黄埔后人们,仍需进一步发扬和传承黄埔精神,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决反对台独及任何形式的分裂势力,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